记者“潜伏”多个老年人微信“学习群”,调查背后的消费陷阱

困在“养生网课”里的老年人

2025-03-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白天听、晚上听,出门买菜也要随时播放”,几乎成为群内老年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就在上周,杨雪(化名)被55岁的母亲拉进了一个号称“拉5人进群就能得2.16元红包”的微信群。
  上网“学习”10小时赚2元、不信儿女信“神医”、跟风下单各种所谓“保健品”……近日,记者“潜伏”进多个老年人微信“学习群”,发现“网瘾老人”现象背后,是一环扣一环的消费陷阱。
疯狂的“打卡”
  从起初偶尔听听所谓“专家”讲课,到家里堆满羊奶粉和各类养护心肝脾肺的“战利品”,杨雪的妈妈赵女士扎进中老年养生大军的“怀抱”已有两年多。起初,她只是偶尔听听课,学习“养生知识”,本着对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提升或许有益的想法,杨雪并没有对母亲的行为多加干涉。可听着听着,随着家里越来越多“保健品”的出现,杨雪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白天听、晚上听,出门买菜也要随时播放。”杨雪母亲有4部常用手机,由于这种听课界面不能切换退出,所以杨雪经常联系不上母亲。无奈之下,她给母亲专门买了一台平板电脑用来听课,手机用于日常联系。但没想到,这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听课工具而已,杨雪依旧经常联系不上母亲。
  两年多来,赵女士的听课笔记本摞起来将近1米高。据杨雪介绍,赵女士每天大约要听5节课,一节课50-90分钟不等,平均一个手机一天能赚10多块钱。
  杨雪所描述的情况,与记者进入的“学习群”如出一辙。记者发现,这些“学习群”有诸多要求:不能随意退出直播间、必须听够时长、没有进度条可让你“作弊”,必须按时答题、拍照做笔记并发给群主,才能获得0.5-2元不等的红包奖励。
“养生网课”背后的套路
  “叔叔阿姨们在干嘛呀?给你们表演个才艺,跳得不好别介意哦”“好漂亮的美女,你真棒”……在群里观察了几天,记者发现,除了日常的学习签到,群主还会不定时“展示才艺”。
  此外,群主会定时发送群消息,让群成员观看指定视频,视频时长在60-90分钟,每观看一个视频就能获得相应报酬。记者“潜伏”进五六个群后,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虽然群不同,但每天要求听课的内容是一样的。
  表面看似让老年人免费学习养生知识,实际背后隐藏着利益链条。
  听课过程中蹦出的购买链接商品的价格,从99元到上千元不等。在记者蹲守的直播中,听课人数约为100人,下单购买商品的人数在10人左右。这些群内听课跳转的购物平台多为小程序,点开链接商品的详情页,无任何包括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在内的详情介绍。
  “我反复劝我妈让她别买这些东西,但是消停一阵之后,又开始买了。”去年开始,杨雪发现,听课这件事在她母亲心中愈发重要,就连生病住院,赵女士都没落下所学课程和笔记。
  与杨雪经历相似,在网上发布此类“求助帖”的网友不在少数,涉及金额动辄上万元。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老年人+直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投诉达两千余条。
  专家:亲情陪伴、积极沟通或为“良药”
  为何最初为了2元红包听课,最终却花费上万元买货?引发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老年人跳出“养生网课”的陷阱?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张艳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出于本能,对死亡的恐惧往往会加剧;同时许多老人因担心给子女增添负担,内心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感。而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对老年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在这个信息时代,大数据会给老年人精准推送相关信息,包括养生或售卖相关保健品的内容,这使得很多老年人更易深陷其中,逐渐丧失接触不同领域信息的机会和能力。”张艳说,老年人长时间看手机还易诱发视疲劳、青光眼以及颈椎、手腕等身体疾病。
  如何避开“网络养生局”?张艳建议,老年人应多出门散步、参与社交活动,这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精神上的滋养。与邻里朋友聊天、沟通,大脑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刺激,这些新的信息和交流互动能够促进神经元的连接和活跃度,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反之,长期待在家中的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缺乏新鲜事物的刺激,大脑逐渐变得“懒惰”。他们可能越来越沉默,逐渐减少与家人的交流,这种交流的缺失,使得大脑的语言中枢和情感处理区域得不到充分的运用,久而久之,大脑的功能就可能出现衰退。
  “作为子女,应适度监督老年人的上网行为,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通过倾听、共情和积极的沟通,与老年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消除老年人不安、焦虑的心理。”张艳说。
  □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白天听、晚上听,出门买菜也要随时播放”,几乎成为群内老年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就在上周,杨雪(化名)被55岁的母亲拉进了一个号称“拉5人进群就能得2.16元红包”的微信群。
  上网“学习”10小时赚2元、不信儿女信“神医”、跟风下单各种所谓“保健品”……近日,记者“潜伏”进多个老年人微信“学习群”,发现“网瘾老人”现象背后,是一环扣一环的消费陷阱。
疯狂的“打卡”
  从起初偶尔听听所谓“专家”讲课,到家里堆满羊奶粉和各类养护心肝脾肺的“战利品”,杨雪的妈妈赵女士扎进中老年养生大军的“怀抱”已有两年多。起初,她只是偶尔听听课,学习“养生知识”,本着对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提升或许有益的想法,杨雪并没有对母亲的行为多加干涉。可听着听着,随着家里越来越多“保健品”的出现,杨雪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白天听、晚上听,出门买菜也要随时播放。”杨雪母亲有4部常用手机,由于这种听课界面不能切换退出,所以杨雪经常联系不上母亲。无奈之下,她给母亲专门买了一台平板电脑用来听课,手机用于日常联系。但没想到,这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听课工具而已,杨雪依旧经常联系不上母亲。
  两年多来,赵女士的听课笔记本摞起来将近1米高。据杨雪介绍,赵女士每天大约要听5节课,一节课50-90分钟不等,平均一个手机一天能赚10多块钱。
  杨雪所描述的情况,与记者进入的“学习群”如出一辙。记者发现,这些“学习群”有诸多要求:不能随意退出直播间、必须听够时长、没有进度条可让你“作弊”,必须按时答题、拍照做笔记并发给群主,才能获得0.5-2元不等的红包奖励。
“养生网课”背后的套路
  “叔叔阿姨们在干嘛呀?给你们表演个才艺,跳得不好别介意哦”“好漂亮的美女,你真棒”……在群里观察了几天,记者发现,除了日常的学习签到,群主还会不定时“展示才艺”。
  此外,群主会定时发送群消息,让群成员观看指定视频,视频时长在60-90分钟,每观看一个视频就能获得相应报酬。记者“潜伏”进五六个群后,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虽然群不同,但每天要求听课的内容是一样的。
  表面看似让老年人免费学习养生知识,实际背后隐藏着利益链条。
  听课过程中蹦出的购买链接商品的价格,从99元到上千元不等。在记者蹲守的直播中,听课人数约为100人,下单购买商品的人数在10人左右。这些群内听课跳转的购物平台多为小程序,点开链接商品的详情页,无任何包括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在内的详情介绍。
  “我反复劝我妈让她别买这些东西,但是消停一阵之后,又开始买了。”去年开始,杨雪发现,听课这件事在她母亲心中愈发重要,就连生病住院,赵女士都没落下所学课程和笔记。
  与杨雪经历相似,在网上发布此类“求助帖”的网友不在少数,涉及金额动辄上万元。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老年人+直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投诉达两千余条。
  专家:亲情陪伴、积极沟通或为“良药”
  为何最初为了2元红包听课,最终却花费上万元买货?引发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老年人跳出“养生网课”的陷阱?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张艳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出于本能,对死亡的恐惧往往会加剧;同时许多老人因担心给子女增添负担,内心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感。而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对老年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在这个信息时代,大数据会给老年人精准推送相关信息,包括养生或售卖相关保健品的内容,这使得很多老年人更易深陷其中,逐渐丧失接触不同领域信息的机会和能力。”张艳说,老年人长时间看手机还易诱发视疲劳、青光眼以及颈椎、手腕等身体疾病。
  如何避开“网络养生局”?张艳建议,老年人应多出门散步、参与社交活动,这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精神上的滋养。与邻里朋友聊天、沟通,大脑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刺激,这些新的信息和交流互动能够促进神经元的连接和活跃度,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反之,长期待在家中的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缺乏新鲜事物的刺激,大脑逐渐变得“懒惰”。他们可能越来越沉默,逐渐减少与家人的交流,这种交流的缺失,使得大脑的语言中枢和情感处理区域得不到充分的运用,久而久之,大脑的功能就可能出现衰退。
  “作为子女,应适度监督老年人的上网行为,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通过倾听、共情和积极的沟通,与老年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消除老年人不安、焦虑的心理。”张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