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销售超200万斤,带动数百村民家门口增收
返乡种梨的青年,卖出拼多多“爆款”
2025-03-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近年来,被誉为“中国梨王”的山西隰县玉露香梨找到了新的销售路子,当地香梨产业通过电商走红全国,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以“北漂”返乡青年刘志军为例,自从2020年开始向拼多多等平台供货起,玉露香梨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数百村民在其果园里就业。今年,其新店铺在拼多多仅上线一个月,日单量便达近200单。
数百村民家门口就业的背后,是电商平台助力破解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提升乡村经济“造血”能力。除此以外,电商平台还能撬动多少“致富因子”,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电商平台打开销路
一年卖梨超200万斤
刘志军是土生土长的隰县人。在他的讲述中,已有40多年栽种历史的玉露香梨,是家乡的骄傲,更是一张叫响全国的农产品“名片”。过去,由于隰县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玉露香梨的销售一直是个难题。
2009年大专毕业后,刘志军毅然到北京工作,但每月4000元的收入难以支撑“北漂”生活,思来想去,他决定回家种水果。2011年,刘志军回乡种起红富士苹果,之后几年,靠着水果种植与销售,挣的也越来越多。
眼见日子越发有奔头,没想到2018年的一场冻害毁了一年收成。生活所迫,刘志军不得不再次“北漂”做物流快递员。双十一一天工作14—15小时的忙碌,让他意识到了电商发展前景可期,不甘心就此放弃的他,又返乡干起老本行。
再次回到隰县,刘志军承包了八九十亩地,最初主种红富士,在线下渠道销售。但国内苹果种植面积约占全球50%,市场竞争激烈,于是他决定改种当地地标农产品玉露香梨,销售渠道也开始拓展到线上。
2020年,是刘志军水果生意的重要拐点。此前,他种的梨都通过线下批发和大客户渠道销售,年销量20万—30万斤。在朋友带动下,刘志军开始向拼多多等线上平台供货,实现了新增量。2024年,刘志军销售玉露香梨总重超200万斤,线上渠道增幅明显,其中,拼多多占比最大。今年初,刘志军又和朋友合作,在拼多多上经营起了自己的店铺。
“拼多多对我们‘新农人’很友好,不仅准入门槛低,去年下半年还提出全力扶持像隰县玉露香梨这样的新质供给,帮助商家获得稳定销量和利润,这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刘志军说。
去年下半年,拼多多相继落地了“百亿减免”、“新质商家百亿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针对新质商家推出从产品、营销、运营到供应链的全链路扶持政策。在刘志军看来,这些政策像是一剂剂强心针,让商家能集中精力专注产品本身,也降低了商家的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这些年,刘志军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对比线下单一渠道时的年收入,几乎翻倍增长。在拼多多开店不到一个月,日均销量已接近200单,单品SKU已经登上拼多多百亿补贴梨畅销榜。
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拼多多累计激发
国内岗位5532.1万个
近年来,隰县不断壮大的玉露香梨产业,带动了种植、包装等环节的用工需求,助力解决了当地就业难题。
在刘志军经营的果园里,田间基础管理工作目前依靠自动灌溉系统完成,但关键的修剪、套袋、打包等工作,仍需要不少人力支持。
每到果树修剪、果子套袋的阶段,刘志军会从附近村子找工人帮忙,工人每套一个梨,就能赚一角钱,动作麻利的工人每天能收入500—600元。八九十亩地,十几个工人套袋4天左右,人均收入便能达到当地平均月薪。
“像套袋、打包等工作,家里种果树的村民基本都会。”刘志军表示,这也解决了全职妈妈和留守中老年人的就业增收问题。自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带动了隰县玉露香梨发展,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选择返乡。
眼下,刘志军每年累计招收的当地工人达数百人,其中80%的正式员工是曾经面临就业难题的家庭主妇,不少人是大学生或城市就业返乡人群。
今年初,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创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更广泛的人群。
从激发就业生态维度出发,拼多多走出了一条普惠型道路,不仅为传统就业市场群体创造就业机会,更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空间。据《报告》测算,拥有1420万活跃商家的拼多多,在国内累计激发就业岗位5532.1万个。
今年2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农村电商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新农人”的科技“金扁担”,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赋能当地渐成供给端生态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玉露香梨好吃是好吃,但不耐放,一放就烂。”刘志军以前常听消费者如此评价,他也深有感触,“玉露香梨的成熟期比酥梨早,晋中地区约9月上旬成熟,以前果农用土窑洞储存,无法存放太久。”
随着配套的生产栽培和储藏保鲜技术提升,隰县玉露香梨的供应期基本上能达到八九个月。于是刘志军自建冷库,存储从各村果农处收来的梨。
冷链仓储保鲜,是实现玉露香梨跨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第一步,也是调节果子售价、保障果农收入的“稳压器”。刘志军说,以自家冷库为例,每年下果后放在恒温库,以观望市场价格,“行情不好时,单斤价格只有1块多,等涨到3块、4块时,就可以卖了。”
刘志军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越来越多案例证明,电商对振兴农村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岗位,更能通过挖掘市场需求,匹配商家供应,进一步激活供给端配套服务。
目前,隰县野里垣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专注于智能分拣、物流配送的梨果生产加工企业。据刘志军介绍,当地有七八家百人规模以上企业,去年,他也成立了一家小型配套加工公司,现有员工近10人。
近年来,隰县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23个主体,存储量增加1.3万吨,县里建成配套冷库11万吨,形成了一条集种植、采摘、包装、出口于一体的成熟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玉露香梨第一县”。
“触网”短短5年时间,刘志军感受到了村子的变化。如今,不少人家在县城买房居住,一到梨树修剪、采收季便返乡,村头巷尾停满了小汽车,一改小推车送梨出村的场面,现在忙碌时,一天多辆9.6米的大货车前来装车发货,将玉露香梨通过电商送进千家万户。
在拼多多,类似案例还有很多。
今年2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而连接广大中小商家和用户、线上和线下产业链的电商平台,正在持续创新场景业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活力。
以“北漂”返乡青年刘志军为例,自从2020年开始向拼多多等平台供货起,玉露香梨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数百村民在其果园里就业。今年,其新店铺在拼多多仅上线一个月,日单量便达近200单。
数百村民家门口就业的背后,是电商平台助力破解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提升乡村经济“造血”能力。除此以外,电商平台还能撬动多少“致富因子”,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电商平台打开销路
一年卖梨超200万斤
刘志军是土生土长的隰县人。在他的讲述中,已有40多年栽种历史的玉露香梨,是家乡的骄傲,更是一张叫响全国的农产品“名片”。过去,由于隰县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玉露香梨的销售一直是个难题。
2009年大专毕业后,刘志军毅然到北京工作,但每月4000元的收入难以支撑“北漂”生活,思来想去,他决定回家种水果。2011年,刘志军回乡种起红富士苹果,之后几年,靠着水果种植与销售,挣的也越来越多。
眼见日子越发有奔头,没想到2018年的一场冻害毁了一年收成。生活所迫,刘志军不得不再次“北漂”做物流快递员。双十一一天工作14—15小时的忙碌,让他意识到了电商发展前景可期,不甘心就此放弃的他,又返乡干起老本行。
再次回到隰县,刘志军承包了八九十亩地,最初主种红富士,在线下渠道销售。但国内苹果种植面积约占全球50%,市场竞争激烈,于是他决定改种当地地标农产品玉露香梨,销售渠道也开始拓展到线上。
2020年,是刘志军水果生意的重要拐点。此前,他种的梨都通过线下批发和大客户渠道销售,年销量20万—30万斤。在朋友带动下,刘志军开始向拼多多等线上平台供货,实现了新增量。2024年,刘志军销售玉露香梨总重超200万斤,线上渠道增幅明显,其中,拼多多占比最大。今年初,刘志军又和朋友合作,在拼多多上经营起了自己的店铺。
“拼多多对我们‘新农人’很友好,不仅准入门槛低,去年下半年还提出全力扶持像隰县玉露香梨这样的新质供给,帮助商家获得稳定销量和利润,这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刘志军说。
去年下半年,拼多多相继落地了“百亿减免”、“新质商家百亿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针对新质商家推出从产品、营销、运营到供应链的全链路扶持政策。在刘志军看来,这些政策像是一剂剂强心针,让商家能集中精力专注产品本身,也降低了商家的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这些年,刘志军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对比线下单一渠道时的年收入,几乎翻倍增长。在拼多多开店不到一个月,日均销量已接近200单,单品SKU已经登上拼多多百亿补贴梨畅销榜。
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拼多多累计激发
国内岗位5532.1万个
近年来,隰县不断壮大的玉露香梨产业,带动了种植、包装等环节的用工需求,助力解决了当地就业难题。
在刘志军经营的果园里,田间基础管理工作目前依靠自动灌溉系统完成,但关键的修剪、套袋、打包等工作,仍需要不少人力支持。
每到果树修剪、果子套袋的阶段,刘志军会从附近村子找工人帮忙,工人每套一个梨,就能赚一角钱,动作麻利的工人每天能收入500—600元。八九十亩地,十几个工人套袋4天左右,人均收入便能达到当地平均月薪。
“像套袋、打包等工作,家里种果树的村民基本都会。”刘志军表示,这也解决了全职妈妈和留守中老年人的就业增收问题。自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带动了隰县玉露香梨发展,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选择返乡。
眼下,刘志军每年累计招收的当地工人达数百人,其中80%的正式员工是曾经面临就业难题的家庭主妇,不少人是大学生或城市就业返乡人群。
今年初,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创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更广泛的人群。
从激发就业生态维度出发,拼多多走出了一条普惠型道路,不仅为传统就业市场群体创造就业机会,更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空间。据《报告》测算,拥有1420万活跃商家的拼多多,在国内累计激发就业岗位5532.1万个。
今年2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农村电商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新农人”的科技“金扁担”,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赋能当地渐成供给端生态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玉露香梨好吃是好吃,但不耐放,一放就烂。”刘志军以前常听消费者如此评价,他也深有感触,“玉露香梨的成熟期比酥梨早,晋中地区约9月上旬成熟,以前果农用土窑洞储存,无法存放太久。”
随着配套的生产栽培和储藏保鲜技术提升,隰县玉露香梨的供应期基本上能达到八九个月。于是刘志军自建冷库,存储从各村果农处收来的梨。
冷链仓储保鲜,是实现玉露香梨跨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第一步,也是调节果子售价、保障果农收入的“稳压器”。刘志军说,以自家冷库为例,每年下果后放在恒温库,以观望市场价格,“行情不好时,单斤价格只有1块多,等涨到3块、4块时,就可以卖了。”
刘志军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越来越多案例证明,电商对振兴农村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岗位,更能通过挖掘市场需求,匹配商家供应,进一步激活供给端配套服务。
目前,隰县野里垣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专注于智能分拣、物流配送的梨果生产加工企业。据刘志军介绍,当地有七八家百人规模以上企业,去年,他也成立了一家小型配套加工公司,现有员工近10人。
近年来,隰县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23个主体,存储量增加1.3万吨,县里建成配套冷库11万吨,形成了一条集种植、采摘、包装、出口于一体的成熟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玉露香梨第一县”。
“触网”短短5年时间,刘志军感受到了村子的变化。如今,不少人家在县城买房居住,一到梨树修剪、采收季便返乡,村头巷尾停满了小汽车,一改小推车送梨出村的场面,现在忙碌时,一天多辆9.6米的大货车前来装车发货,将玉露香梨通过电商送进千家万户。
在拼多多,类似案例还有很多。
今年2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而连接广大中小商家和用户、线上和线下产业链的电商平台,正在持续创新场景业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