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日子”里的加减乘除
2025-03-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评论员 熊苗
一个小家,怎么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考验着智慧和用心。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怎么过好“紧日子”,考验着政府的作风和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铺张浪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近年来对此一提再提,充分说明,“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要求,是一场真正的效能革命。
要求一如既往,但也要看到,今年“过紧日子”背景有了新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赤字率的提高,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
资金流向就是施政所向。财政政策更加给力,但钱往哪儿花、怎么花,关乎民心向背,关乎国家未来。“过紧日子”绝不是口号,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作风和能力更加给力,且必须成为内化于心的习惯和自觉。
“紧日子”里,有加减法。简单而言,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刀刃向内,不仅指向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也指向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式主义等错误政绩观。比如为了迎接不同检查,耗重金拍汇报片,重复打印汇报材料,类似这样的支出就必须减少。
当然,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拿山东来说,去年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0%左右,今年将持续强化民生投入财政保障,确保全省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要求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就是要继续在民生上做加法。
“紧日子”里,有乘除法。“过紧日子”,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今年以来,一系列现象级科创成果惊艳“出圈”,让人们看到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撬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透露,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型企业。类似于引导基金这种花钱法,花1块钱达到2块钱甚至更大的效果,就是乘法效应。
“过紧日子”,也要破除误区。比如,将“紧日子”简单理解成“苦日子”,该更新的办公设备不更新,耽误行政效率;将“紧日子”当成不作为的“挡箭牌”,该投入的不投入,耽误发展机遇等。“外紧内松”,表里不一,会损害政府公信力;节用裕民,高效行政,则能拉近党群关系。
用好每一分钱,传递的是施政温度和务实作风,更是未来发展行稳致远的保障。可用可不用的钱,酌情使用;不该用的钱,坚决不用;该用的钱,高效使用。如此,才能让每一分钱都成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垒垒向上的基石。
一个小家,怎么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考验着智慧和用心。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怎么过好“紧日子”,考验着政府的作风和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铺张浪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近年来对此一提再提,充分说明,“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要求,是一场真正的效能革命。
要求一如既往,但也要看到,今年“过紧日子”背景有了新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赤字率的提高,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
资金流向就是施政所向。财政政策更加给力,但钱往哪儿花、怎么花,关乎民心向背,关乎国家未来。“过紧日子”绝不是口号,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作风和能力更加给力,且必须成为内化于心的习惯和自觉。
“紧日子”里,有加减法。简单而言,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刀刃向内,不仅指向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也指向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式主义等错误政绩观。比如为了迎接不同检查,耗重金拍汇报片,重复打印汇报材料,类似这样的支出就必须减少。
当然,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拿山东来说,去年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0%左右,今年将持续强化民生投入财政保障,确保全省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要求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就是要继续在民生上做加法。
“紧日子”里,有乘除法。“过紧日子”,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今年以来,一系列现象级科创成果惊艳“出圈”,让人们看到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撬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透露,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型企业。类似于引导基金这种花钱法,花1块钱达到2块钱甚至更大的效果,就是乘法效应。
“过紧日子”,也要破除误区。比如,将“紧日子”简单理解成“苦日子”,该更新的办公设备不更新,耽误行政效率;将“紧日子”当成不作为的“挡箭牌”,该投入的不投入,耽误发展机遇等。“外紧内松”,表里不一,会损害政府公信力;节用裕民,高效行政,则能拉近党群关系。
用好每一分钱,传递的是施政温度和务实作风,更是未来发展行稳致远的保障。可用可不用的钱,酌情使用;不该用的钱,坚决不用;该用的钱,高效使用。如此,才能让每一分钱都成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垒垒向上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