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天出发·我们村的“第一个”

产业富民 农民增收入

2025-03-08 作者: 孟令洋 来源: 大众日报
枣庄市南河岔村“第一桶金”
一笔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

  □ 本 报 记 者 孟令洋
  本报通讯员 宋 伟
  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南河岔村曾是有名的“穷山窝”,四面环山,近3500亩荒山散落四周。如今,这个小村庄大变样。
  自从河岔普阳光伏站建起后,村里硬化了水泥路,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保障和服务也更好了。“靠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卖山货、搞直播,村里日子红火起来了!”南河岔村党支部书记柏宗普大声说道。
  “咱村子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记者开门见山。
  指了指山头,“走!带你看看俺村‘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柏宗普拉着记者直奔村东的弥山。驱车沿着山路蜿蜒前行,到了山顶就能看到山东普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岔普阳光伏站。“有了第一笔绿色贷款,建了这个光伏站,村集体才发展起来。”柏宗普道出实情。
  2023年,南河岔村将荒山存入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通过招商推介,招引来山东普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2.19亿元建设河岔普阳光伏站。山东普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则通过该光伏站,获得8000万元绿色信贷。
  山亭区依托区属国有企业山东华邦集团成立的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等机构,存入森林资源、乡村文化资源等六类资源的生态资产。目前,共存入生态资产2085宗,价值344亿元。
  一笔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仅此一项,南河岔村每年增加约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柏宗普带领村民致富底气更足了。
  柏宗普发现,村民们习惯在荒山上种芝麻等耐寒的农作物。“耐寒的芝麻香”,这让柏宗普有了卖香油的想法。
  于是,他利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创办枣庄志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搞起小磨香油加工。“这是我们村第一个香油品牌——‘麻香山’。”柏宗普说。
  “这是昨天网络直播卖出去的香油。”说话间,柏宗普和村民一起打包快递。为了拓宽销路,他开始尝试网络直播带货。
  “有了网上销售的探路,我计划今年在村里荒山上种玫瑰、金银花等,让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柏宗普说。
淄博市彭东村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第一次价值变现
好生态加持,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

  □ 本 报 记 者 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 王洁 李金钊

  “我们计划种植高附加值的西瓜、西红柿等品种……”3月6日,在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彭东村的淄博彭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产业园里,总经理王晓拿着图纸,向记者说着规划。
  1个多月前,山东省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集中签约活动上,王村镇六山一台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成功签约,彭东农业获得了372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这让王晓的规划真正从图纸落到土地上。这也是周村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第一次价值变现。
  “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评估,六山一台小流域每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总价值估算达到约117.29万元。”王村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迎说。
  此前,总面积16.56平方公里的六山一台小流域是淄博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023年以来,我们将水土保持与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产业转调、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蹚出了一条道路联网化、环境生态化、工程景观化、灌溉节水自动化、重点流域公园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径。”王迎介绍,王村镇先后投入600余万元,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平方公里。六山一台小流域实现了林茂粮丰、环境优美的治理目标。
  有了好生态的加持,包括彭东村在内,六山一台小流域的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
  “这个棚里的高糖西红柿批发收购价约每斤15元。”王晓介绍,现在产业园里有11座温室大棚,主要发展富硒西瓜、特种葡萄、有机西红柿等高端特色农产品,去年实现销售额约400万元。
  “我们会继续开发更多样化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探索生态变现途径。”王迎说。
济宁市齐李村第一次尝试共享经济
“共富大棚”种出十万年薪

  □ 本 报 记 者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李继琳

  棚外春寒料峭,棚内生机勃勃。3月4日,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共富产业园”的暖棚内,五六两重的“红灵”西瓜已经挂上枝头,村民孔祥涛正为西瓜调配牛奶加红糖的“营养餐”。
  “牛奶可为西瓜提供氮、磷、钾等养分,适量喷洒,结出的果子口感和甜度都能上一个档次。”孔祥涛说。
  今年38岁的孔祥涛,几年前还和周围的村民一样,对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有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情结,直到去年村里建起“共富大棚”。
  2024年,齐李村多方筹措资金,在集中流转来的土地上建起了20个大棚,一方面与外地现代农业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所有大棚以免除大棚租金、村集体保底价收购的形式,面向全体村民承接个人承包。前所未见的“共富大棚”模式一出现,迅速引起不少村民的热烈讨论。
  虽然村口早早贴出了承包启事,却迟迟没有人伸手揭榜。
  “一个占地2亩的大棚,每年可先种两茬精品西瓜或甜瓜,两个多月能净赚1万多块钱。”孔祥涛在仔细算账后,决定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也一如他的预期,两个大棚全年带来了四五万的纯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和“业余”开农机赚的3万多元,他年收入突破了十万“大关”。
  “咱村有人种大棚种出了十万‘年薪’!”孔祥涛的事很快在村里不胫而走,今年开春再包大棚时,还没被包出去的棚瞬间被“哄抢一空”。
  齐李村党支部书记牛中兴说:要种大棚得先过“三重关”:一是几十万的建棚投资,二是缺少知识和种苗来源,三是找不到销售渠道。这三大难题,被“共富大棚”一次性全解决了。
  目前,“共富大棚”已增加就业岗位100个,年增加农户家庭收入4.5万元,齐李村因这一项目每年增加集体收入近百万元。
泰安市西尚里村第一个电商达人
带着全村三分之二桃农做电商

  □ 本 报 记 者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罗晓雪

  3月5日上午9点,泰安肥城市新城街道西尚里村党群服务中心电商培训课堂上热闹非凡。村里的桃农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听着村民鲍春燕讲解电商售桃的相关知识。
  从2015年西尚里村完成第一批电商订单,到如今几乎家家户户电商卖肥桃,这要从村里第一个电商达人——鲍春燕的故事说起。
  2015年,刚生完孩子的鲍春燕,开始琢磨在家附近寻个能在网上售卖的产品。卖什么好呢?看着村里的肥桃,鲍春燕脑中灵光一闪:“能不能把肥桃搬到网上去卖?”
  “肥桃作为生鲜产品,和之前卖的化妆品还不一样,起步阶段困难重重。”鲍春燕感慨道。
  “人勤地不懒”。从一天卖1单到20单,再到更多……鲍春燕靠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慢慢把肥桃卖到了全国各地。
  2021年,鲍春燕的电商订单量已经颇为可观,包揽了村里四分之一肥桃的销路。“光我自个搞电商可不行,得想法子让乡亲们也搞起来。”鲍春燕说。
  虽说鲍春燕电商卖桃干得红红火火,成了榜样,可让乡亲们自己用互联网卖货,大家还是心里犯怵。
  鲍春燕见状,联系了当时任西尚里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勇,提议道:“书记,不能光我富,得帮大伙跟上趟儿。咱干脆开个电商培训课堂,我手把手教。”李勇当即拍板。
  培训课堂一开张,村民们学得热火朝天。短短一个月,全村就有20多户搞起了电商。现在,西尚里村三分之二的桃农都在做电商。
济南市王老村网红民宿第一个项目
山坳里体验“故乡的云”

  □ 本 报 记 者 姜 斌
  实 习 生 邵子源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3月6日早上8点,山坳里的薄雾还未散去,52岁的民宿管家刘桂莲,推开挂着“济南市四星级民宿”铜牌的“彩云归”院子大门,麻利地开始清扫院落。两年前,这里还是村里最破败的老土房之一。
  改变始于2020年山东文旅集团与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签订的那份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故乡的云”是第一个“破冰”项目。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设计运营,利润按比例分红,优先吸纳当地村民,解决就业问题。4年间,24栋破败农房被改造成高端民宿,村集体收入去年突破70万元。
  “故乡的云”分为11个院落,共37个房间。山乡集团运营负责人毛俊杰介绍,设计师保留了鲁派民居的石砌墙、木梁结构,同时融入现代极简美学和舒适内装设计,老灶台被改造成咖啡吧,木犁耙变身艺术装饰。亲子房、火炕房、泥塑房等主题让游客“一房一体验”。
  “这里四面环山,三面傍水,环境好,空气好,村里还有三口泉,来这里住两天整个人都轻快。”来自泰安的李先生,退休后经常和老伴儿来王老村游玩。
  和民宿项目一起上马,王老村整体规划打造“天上的街市”乡村旅游度假区,涵盖4大板块:民宿聚集区、美食街、研学中心和康养基地,里边又包含了森林漂流、姜宝乐园、星空露营、山乡农场等七大旅游产品。“目前,前3个区域已经投用,康养基地正在加紧规划。”村党支部书记张凯介绍。
  民宿的火爆,让村民们真正尝到了甜头。村民陈召法去年国庆节期间,在村口小桥边摆起了糖炒栗子小摊,一天卖300斤栗子,毛收入2400多元。村民张维城则选择承包美食街上的一个店面,开起肉夹馍店,30平方米面积,租金每年1万元,刨去成本,一年能赚6万余元。
  山乡集团还流转村民土地,建成7个高标准的温室采摘大棚,备受游客欢迎的农家乐,更是遍布全村,达到了54家。
  村里还涌现出“民宿管家”“乡土厨师”“导览司机”等新职业。这个217户、574人的鲁中小山村,如今超过一半的村民,从土里刨食变成吃上“旅游饭”。
  去年一年,王老村“天上的街市”乡村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00万元。
东营市东柳村第一家数字农场
庄稼人也搞起数字经济了

  □ 本 报 记 者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刘云杰
        刘福春

  清晨,位于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东柳村的瀚翔家庭农场麦田里,大型自走式桁架喷灌机正为返青的麦苗织起一张流动的“水网”。
  农场技术负责人李树光蹲在地头,轻触平板电脑屏幕上的按键,调整着喷灌机行走速度,抬头对记者笑道:“这是我们这里头一份的数字农场。”
  智能化设备的投入,让农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一台喷灌机2天就可灌溉500亩麦田,以前靠人工一天最多6亩地。”李树光说,喷灌机不但省时省力还节水,可根据土壤墒情调整行走速度,以前大水漫灌一天能浇6亩地,每亩地至少要40立方米水,现在只需18立方米,节水近6成。
  在这个数字农场里,科技要素的聚合正在颠覆沿袭千年的耕作方式。田间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将墒情监测、气象传感、虫情测报等串联成神经网络;装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拖着播种机在土豆田里划出笔直线条,后方的AI摄像头正对种薯间距进行纠偏;配肥车间里,刚从实验室送来的土壤检测报告转化为定制肥配方……这一幕幕场景,构成了这个数字农场的春耕实景。
  这不,农场的100亩土豆马上播种完成,农场负责人李建廷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农田里,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使用多功能土豆播种机忙碌作业,起垄、播种、施肥工序一体化完成,设定好参数后,播种直线误差小。“这些铁家伙比人靠谱。”他拍着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方向盘说。
  数字农场的“智慧”不仅藏在芯片里,更写在老百姓的账本上。李建廷站在土豆田里,打开沾着泥星的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100亩大田,播种费用120元/亩。“如果是人工种植,需要200块钱/亩,1亩地就节省种植成本80元。”李建廷说,此外,小麦返青水用量同比下降近6成,肥料利用率提高3成,在精准科学管理下,小麦亩产量也更加值得期待。
  今年,广饶县439台载有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农业机械投入春耕春种,全县智慧农业播种面积2万多亩。站在地头眺望,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田间穿梭,李建廷掏出手机拍下这景象,照片配文写着:“咱们庄稼人,如今也搞起数字经济了。”
枣庄市南河岔村“第一桶金”
一笔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

  □ 本 报 记 者 孟令洋
  本报通讯员 宋 伟
  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南河岔村曾是有名的“穷山窝”,四面环山,近3500亩荒山散落四周。如今,这个小村庄大变样。
  自从河岔普阳光伏站建起后,村里硬化了水泥路,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保障和服务也更好了。“靠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卖山货、搞直播,村里日子红火起来了!”南河岔村党支部书记柏宗普大声说道。
  “咱村子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记者开门见山。
  指了指山头,“走!带你看看俺村‘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柏宗普拉着记者直奔村东的弥山。驱车沿着山路蜿蜒前行,到了山顶就能看到山东普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岔普阳光伏站。“有了第一笔绿色贷款,建了这个光伏站,村集体才发展起来。”柏宗普道出实情。
  2023年,南河岔村将荒山存入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通过招商推介,招引来山东普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2.19亿元建设河岔普阳光伏站。山东普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则通过该光伏站,获得8000万元绿色信贷。
  山亭区依托区属国有企业山东华邦集团成立的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等机构,存入森林资源、乡村文化资源等六类资源的生态资产。目前,共存入生态资产2085宗,价值344亿元。
  一笔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仅此一项,南河岔村每年增加约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柏宗普带领村民致富底气更足了。
  柏宗普发现,村民们习惯在荒山上种芝麻等耐寒的农作物。“耐寒的芝麻香”,这让柏宗普有了卖香油的想法。
  于是,他利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创办枣庄志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搞起小磨香油加工。“这是我们村第一个香油品牌——‘麻香山’。”柏宗普说。
  “这是昨天网络直播卖出去的香油。”说话间,柏宗普和村民一起打包快递。为了拓宽销路,他开始尝试网络直播带货。
  “有了网上销售的探路,我计划今年在村里荒山上种玫瑰、金银花等,让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柏宗普说。
淄博市彭东村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第一次价值变现
好生态加持,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

  □ 本 报 记 者 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 王洁 李金钊

  “我们计划种植高附加值的西瓜、西红柿等品种……”3月6日,在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彭东村的淄博彭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产业园里,总经理王晓拿着图纸,向记者说着规划。
  1个多月前,山东省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集中签约活动上,王村镇六山一台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成功签约,彭东农业获得了372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这让王晓的规划真正从图纸落到土地上。这也是周村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第一次价值变现。
  “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评估,六山一台小流域每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总价值估算达到约117.29万元。”王村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迎说。
  此前,总面积16.56平方公里的六山一台小流域是淄博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023年以来,我们将水土保持与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产业转调、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蹚出了一条道路联网化、环境生态化、工程景观化、灌溉节水自动化、重点流域公园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径。”王迎介绍,王村镇先后投入600余万元,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平方公里。六山一台小流域实现了林茂粮丰、环境优美的治理目标。
  有了好生态的加持,包括彭东村在内,六山一台小流域的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
  “这个棚里的高糖西红柿批发收购价约每斤15元。”王晓介绍,现在产业园里有11座温室大棚,主要发展富硒西瓜、特种葡萄、有机西红柿等高端特色农产品,去年实现销售额约400万元。
  “我们会继续开发更多样化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探索生态变现途径。”王迎说。
济宁市齐李村第一次尝试共享经济
“共富大棚”种出十万年薪

  □ 本 报 记 者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李继琳

  棚外春寒料峭,棚内生机勃勃。3月4日,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共富产业园”的暖棚内,五六两重的“红灵”西瓜已经挂上枝头,村民孔祥涛正为西瓜调配牛奶加红糖的“营养餐”。
  “牛奶可为西瓜提供氮、磷、钾等养分,适量喷洒,结出的果子口感和甜度都能上一个档次。”孔祥涛说。
  今年38岁的孔祥涛,几年前还和周围的村民一样,对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有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情结,直到去年村里建起“共富大棚”。
  2024年,齐李村多方筹措资金,在集中流转来的土地上建起了20个大棚,一方面与外地现代农业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所有大棚以免除大棚租金、村集体保底价收购的形式,面向全体村民承接个人承包。前所未见的“共富大棚”模式一出现,迅速引起不少村民的热烈讨论。
  虽然村口早早贴出了承包启事,却迟迟没有人伸手揭榜。
  “一个占地2亩的大棚,每年可先种两茬精品西瓜或甜瓜,两个多月能净赚1万多块钱。”孔祥涛在仔细算账后,决定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也一如他的预期,两个大棚全年带来了四五万的纯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和“业余”开农机赚的3万多元,他年收入突破了十万“大关”。
  “咱村有人种大棚种出了十万‘年薪’!”孔祥涛的事很快在村里不胫而走,今年开春再包大棚时,还没被包出去的棚瞬间被“哄抢一空”。
  齐李村党支部书记牛中兴说:要种大棚得先过“三重关”:一是几十万的建棚投资,二是缺少知识和种苗来源,三是找不到销售渠道。这三大难题,被“共富大棚”一次性全解决了。
  目前,“共富大棚”已增加就业岗位100个,年增加农户家庭收入4.5万元,齐李村因这一项目每年增加集体收入近百万元。
泰安市西尚里村第一个电商达人
带着全村三分之二桃农做电商

  □ 本 报 记 者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罗晓雪

  3月5日上午9点,泰安肥城市新城街道西尚里村党群服务中心电商培训课堂上热闹非凡。村里的桃农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听着村民鲍春燕讲解电商售桃的相关知识。
  从2015年西尚里村完成第一批电商订单,到如今几乎家家户户电商卖肥桃,这要从村里第一个电商达人——鲍春燕的故事说起。
  2015年,刚生完孩子的鲍春燕,开始琢磨在家附近寻个能在网上售卖的产品。卖什么好呢?看着村里的肥桃,鲍春燕脑中灵光一闪:“能不能把肥桃搬到网上去卖?”
  “肥桃作为生鲜产品,和之前卖的化妆品还不一样,起步阶段困难重重。”鲍春燕感慨道。
  “人勤地不懒”。从一天卖1单到20单,再到更多……鲍春燕靠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慢慢把肥桃卖到了全国各地。
  2021年,鲍春燕的电商订单量已经颇为可观,包揽了村里四分之一肥桃的销路。“光我自个搞电商可不行,得想法子让乡亲们也搞起来。”鲍春燕说。
  虽说鲍春燕电商卖桃干得红红火火,成了榜样,可让乡亲们自己用互联网卖货,大家还是心里犯怵。
  鲍春燕见状,联系了当时任西尚里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勇,提议道:“书记,不能光我富,得帮大伙跟上趟儿。咱干脆开个电商培训课堂,我手把手教。”李勇当即拍板。
  培训课堂一开张,村民们学得热火朝天。短短一个月,全村就有20多户搞起了电商。现在,西尚里村三分之二的桃农都在做电商。
济南市王老村网红民宿第一个项目
山坳里体验“故乡的云”

  □ 本 报 记 者 姜 斌
  实 习 生 邵子源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3月6日早上8点,山坳里的薄雾还未散去,52岁的民宿管家刘桂莲,推开挂着“济南市四星级民宿”铜牌的“彩云归”院子大门,麻利地开始清扫院落。两年前,这里还是村里最破败的老土房之一。
  改变始于2020年山东文旅集团与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签订的那份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故乡的云”是第一个“破冰”项目。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设计运营,利润按比例分红,优先吸纳当地村民,解决就业问题。4年间,24栋破败农房被改造成高端民宿,村集体收入去年突破70万元。
  “故乡的云”分为11个院落,共37个房间。山乡集团运营负责人毛俊杰介绍,设计师保留了鲁派民居的石砌墙、木梁结构,同时融入现代极简美学和舒适内装设计,老灶台被改造成咖啡吧,木犁耙变身艺术装饰。亲子房、火炕房、泥塑房等主题让游客“一房一体验”。
  “这里四面环山,三面傍水,环境好,空气好,村里还有三口泉,来这里住两天整个人都轻快。”来自泰安的李先生,退休后经常和老伴儿来王老村游玩。
  和民宿项目一起上马,王老村整体规划打造“天上的街市”乡村旅游度假区,涵盖4大板块:民宿聚集区、美食街、研学中心和康养基地,里边又包含了森林漂流、姜宝乐园、星空露营、山乡农场等七大旅游产品。“目前,前3个区域已经投用,康养基地正在加紧规划。”村党支部书记张凯介绍。
  民宿的火爆,让村民们真正尝到了甜头。村民陈召法去年国庆节期间,在村口小桥边摆起了糖炒栗子小摊,一天卖300斤栗子,毛收入2400多元。村民张维城则选择承包美食街上的一个店面,开起肉夹馍店,30平方米面积,租金每年1万元,刨去成本,一年能赚6万余元。
  山乡集团还流转村民土地,建成7个高标准的温室采摘大棚,备受游客欢迎的农家乐,更是遍布全村,达到了54家。
  村里还涌现出“民宿管家”“乡土厨师”“导览司机”等新职业。这个217户、574人的鲁中小山村,如今超过一半的村民,从土里刨食变成吃上“旅游饭”。
  去年一年,王老村“天上的街市”乡村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00万元。
东营市东柳村第一家数字农场
庄稼人也搞起数字经济了

  □ 本 报 记 者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刘云杰
        刘福春

  清晨,位于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东柳村的瀚翔家庭农场麦田里,大型自走式桁架喷灌机正为返青的麦苗织起一张流动的“水网”。
  农场技术负责人李树光蹲在地头,轻触平板电脑屏幕上的按键,调整着喷灌机行走速度,抬头对记者笑道:“这是我们这里头一份的数字农场。”
  智能化设备的投入,让农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一台喷灌机2天就可灌溉500亩麦田,以前靠人工一天最多6亩地。”李树光说,喷灌机不但省时省力还节水,可根据土壤墒情调整行走速度,以前大水漫灌一天能浇6亩地,每亩地至少要40立方米水,现在只需18立方米,节水近6成。
  在这个数字农场里,科技要素的聚合正在颠覆沿袭千年的耕作方式。田间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将墒情监测、气象传感、虫情测报等串联成神经网络;装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拖着播种机在土豆田里划出笔直线条,后方的AI摄像头正对种薯间距进行纠偏;配肥车间里,刚从实验室送来的土壤检测报告转化为定制肥配方……这一幕幕场景,构成了这个数字农场的春耕实景。
  这不,农场的100亩土豆马上播种完成,农场负责人李建廷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农田里,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使用多功能土豆播种机忙碌作业,起垄、播种、施肥工序一体化完成,设定好参数后,播种直线误差小。“这些铁家伙比人靠谱。”他拍着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方向盘说。
  数字农场的“智慧”不仅藏在芯片里,更写在老百姓的账本上。李建廷站在土豆田里,打开沾着泥星的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100亩大田,播种费用120元/亩。“如果是人工种植,需要200块钱/亩,1亩地就节省种植成本80元。”李建廷说,此外,小麦返青水用量同比下降近6成,肥料利用率提高3成,在精准科学管理下,小麦亩产量也更加值得期待。
  今年,广饶县439台载有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农业机械投入春耕春种,全县智慧农业播种面积2万多亩。站在地头眺望,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田间穿梭,李建廷掏出手机拍下这景象,照片配文写着:“咱们庄稼人,如今也搞起数字经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