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天出发·我们村的“第一个”

改革创新 农村增活力

2025-03-08 作者: 栗晟皓 来源: 大众日报
日照市后泥牛村第一笔“农地入市交易”
砖厂旧址上建设亿元大项目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范为永
        徐玉晗
  初春的日照市五莲县,万物复苏。在汪湖镇后泥牛村东部的高新农业产业示范园内,连片太阳能光伏板下,百余亩黄精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后,萌出嫩绿的新芽。在示范园西侧,一座沉寂了20多年的旧砖厂也将迎来新的生机。
  “示范园规划总面积300亩,计划总投资1.8亿元。我们打算在这里打造一个以中草药种植为核心,集良种繁育、产品加工、康养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示范园负责人司雨介绍,占地21.13亩的旧砖厂就处于示范园的规划区域内。
  项目要落地,土地是基础。然而,就在一年多之前,旧砖厂所在的这块土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让项目推进一度陷入僵局。
  “如果这块土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只能考虑外迁生产车间,但这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后续的产品运输和人员管理也是个大问题。”司雨说。
  转机出现在2023年。五莲县以入选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契机,在政策设计、路径打通和机制建立等方面聚力探索,创新“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建立健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了保障项目用地和村民、村集体增收的多赢。
  “改革启动后,我们第一时间派专业人员到项目建设一线指导和帮扶,于2023年10月启动入市程序,为有用地需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办理登记和发证。”五莲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管恩松介绍。
  去年1月,示范园以339万元的价格,顺利取得了后泥牛村旧砖厂这块土地50年的使用权。司雨兴奋地表示:“项目用地问题的解决,让我们下一步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目前,项目建设规划已完成。”
  “多亏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改革,村里这座旧砖厂不仅有了‘身份证’,还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后泥牛村党支部书记臧金玉说。旧砖厂的土地入市后,后泥牛村集体可留存土地增值收益60余万元,村民可获直接补偿收入130余万元。项目投产后,还可带动产业投资规模6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个。
  截至目前,五莲县已完成15宗244.09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入市宗地面积居全省首位,增加村集体收入约647万元,可落地12个产业项目,带动产业投资规模约6.6亿元。
菏泽市大屯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研究生
一只“归雁”带富一个村庄

  □ 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代明 谷志伟

  中科院高材生返乡成为“猪倌”,他完成了从“跳出舒适圈”到“扎根乡土”的蜕变,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在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东明集镇大屯村村民代富国的故事,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缩影。
  3月5日下午4点,代富国的东明县富润养殖有限公司迎来了1200多只小猪仔。只见一只只粉嫩小猪从运输车上跑下来,在工人的驱赶下跑进了猪舍。
  “坚定回家创业的想法,源自我之前参与的‘三农’实践和驻村经历。”望着眼前乱蹦乱跳的小猪,代富国打开了话匣子。
  代富国告诉记者,2014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期间跟随导师参与了多个涉及“三农”项目的研究实践,受导师影响,他逐渐对“三农”项目产生了兴趣。2016年毕业后,他在德州市帮助当地村民筹建了一个年出栏8000余头的现代化猪场。
  当地村民们逐渐鼓起的腰包,让代富国深受鼓舞:“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德州成功的养猪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回到家乡为村里做点实事。”
  2019年9月的一天,当代富国带着行李回到老家,并决定留在村里养猪时,急得其父母直跺脚。“咱家好不容易供出个研究生,咋又回到村里来养猪?”面对质疑,代富国却说:“知识不能反哺乡土,那学历就只是张纸。”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返乡创业研究生,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代富国筹集资金,2020年5月建起了全镇首个配备自动控温、智能饲喂系统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还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企业提供“代养”服务。
  “生猪住着‘恒温房’,智能上料、上水,粪便通过自动清粪系统直送沼气池。设备操作易上手,一人可以同时管理两到三个猪舍。”代富国说,这种“代养模式”很快显现了优势。“合作社与饲料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村民只需按标准饲养。首年出栏2万头生猪,就实现150万元收益,20余名饲养员人均增收超10万元。”
  “单养猪富不了全村。”代富国告诉记者,如今他除了扩大代养生猪规模外,还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探索构建种植、养殖、深加工融合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去年,我在养殖场周边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种大蒜和甜豌豆。”代富国说,等到5月份,地里的第一批甜豌豆便能实现采收,可以带动数百名村民人均年增收上万元。
聊城市耿儿庄村第一所“新农村业校”
把人拢起来 把心聚起来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杨 强

  “大家是否正因婆媳关系难处、亲子关系不佳等感到苦恼?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县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大家解忧纾困……”3月5日晚上,聊城市冠县清泉街道耿儿庄村的“新农村业校”大讲堂内,一场关于“呵护女性身心健康”的公益科普活动,吸引了全村180多名妇女参加。
  活动现场,讲师通过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与富有启发性的互动游戏,引导大家掌握有效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策略,从而提升生活幸福感。
  “日常生活中,我和婆婆有时出现一些小摩擦,和邻居间也曾因小事起过争执,双方见面都觉得尴尬。今天这堂课,我学习了换位思考和有效沟通,懂得了人际关系也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村民姚珊珊深有感触地说。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专门组织了这期‘妇女专场’,引导大家发挥‘她力量’争创文明和谐家庭,共绘和美乡村新画卷。”耿儿庄村党支部书记许学彦说。
  2024年6月,冠县为破解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致富途径不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难题,在全县探索开办“新农村业校”。
  “我们坚持‘问需于民、多需多办、少需少办、不需不办’的原则,利用村民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冠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洪群告诉记者,“我们组建县级‘新农村业校’优质师资库,各镇(街道)结合本地产业、群众需求定制特色课程,村级则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接单、业校解单’的服务模式,将鲜活生动的课程送到村民身边。”
  “‘新农村业校’的课程老少皆宜,大伙儿都说好。”今年70岁的耿儿庄村村民姚学科记得,村里举办的一期反诈教学,大家各取所需,都能学到新知识。”
  “耿儿庄村邻近城区,村民有在家务农的、有外出打工的、有自办企业的,平时交流不多,我们就通过举办活动,把人拢起来,把心聚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村庄事务。”许学彦说。
  “通过‘新农村业校’,我们把各方面工作贯通起来,相互助力,相互赋能,产生了很好的叠加效应。”冠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申延龙介绍,目前,全县累计开办课程2360余场,受益群众18.2万余人,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滨州市祁家村第一座乡村美术馆
艺术点燃乡村生命力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尹 悦 郭丽文

  3月5日,记者走进滨州市博兴县庞家镇祁家村美术馆,看到书画、陶瓷、生活老物件等鳞次栉比,生动讲述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这是村里的第一座美术馆,见证了村党支部书记祁光20余年的文化守护历程,和庞家镇推动乡村振兴的努力与智慧。
  祁光与文化结缘始于20余年前。作为土生土长的祁家村人,他目睹了村中老物件的逐渐消失,心中萌生了留住乡愁的念头。从那时起,他便自发走街串巷,收集散落的农耕器具、红色文物和民俗器物,甚至自费到周边县市“淘宝”。村民们笑他“捡破烂”,但祁光却将这份执念视为使命。
  2019年,在庞家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三兴民俗文化馆”筹备小组,将村内废弃的小学校舍修缮改造,并投资10万元布展。村民们被他的热情感染,也纷纷捐出家中珍藏的粮票、煤油灯等8000件老物件。
  2021年,祁光又将村幼儿园的闲置房屋纳入改造计划,邀请滨州市美术家协会的专家参与设计一座美术馆。他们保留了土墙、青瓦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装置,打造出兼具乡土气息与艺术美感的展馆。
  2024年12月,滨州市乡村美术馆落成仪式在祁家村举行,现场为5家乡村美术馆揭牌,祁光打造的祁家村美术馆正是其中之一。当天还有150余件国画作品在祁家村美术馆亮相,其中既有描绘祁家村田野风光的《沃野流金》,也有记录村民劳作场景的《晒秋》。村里78岁的老党员祁洪平驻足在《老槐树下的故事》前面,眼眶泛红:“画里的老槐树还在村内,但没想到咱们村也能办这么大的艺术展!”
  文化集群效应,带来了艺术与乡村的共生。祁家村美术馆与三兴民俗文化馆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文化地标。民俗馆内,遗存的各种老瓷器、地契、红色文献与村民手写的家书共同诉说着历史;美术馆中,写生活动、艺术讲座和农耕体验活动有机交织。庞家镇借此推出“一日游”线路,串联亲子采摘园,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桃子、五彩玉米等。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祁光介绍,祁家村美术馆长年免费开放,庞家镇派驻专职讲解员,定期举办非遗工坊和书画沙龙。庞家镇第一小学、庞家镇第二小学将美术馆列为研学基地,孩子们在《二十四节气图》前学习农耕文化,在《乡村记忆》组画中感受时代变迁。
  以艺术点燃乡村生命力,成为祁光和村民们共同的未来愿景。
青岛市书院村第一支志愿服务队
村庄环境由一时美迈向时时美

  □ 本报记者 李媛

  3月6日早上8点多,70岁的邵延英走出家门,与志愿者们一道打扫村里的卫生。作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书院村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这样的义务劳动,邵延英坚持了四年多。
  在书院村,还有16名巾帼志愿者和邵延英一样,每天穿着红马甲穿梭在村子里,她们有时是认真负责的保洁员,有时是热心助人的服务员,有时还是解读政策的宣讲员。
  过去几年,书院村通过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曾经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平坦宽敞的硬化道路,私搭乱建变成了绿化植被,垃圾场变成了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村民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但要想由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书院村党支部书记贾俊先认为,还需要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为此,书院村于2021年成立第一支志愿服务队,开展“人人动手 洁净家园”志愿服务行动,让先进带动后进。
  “志愿服务队的队员都是在家孝敬老人、在外乐于助人的长辈,她们每天带头在村里打扫卫生挺辛苦的,大家也就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时间久了习惯也就改了。”村民栾霞告诉记者,她就是被她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感染,才加入了志愿服务队。
  在村党支部引领与志愿服务队带动下,书院村村民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并细化完善了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办法,实现长效管护。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个人美到全村美,书院村在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先后获得“山东省特色旅游村”“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23项荣誉称号。
  如今,除了带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身上又有了新任务:帮助文化“两创”培训班开展文化活动,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近期,栾霞每天下午都会组织村民到集体活动室一起练习健身操,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进邻里感情。“每家都和睦,全村都友善,才能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更好,我们多做一些也不觉得辛苦。”栾霞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日照市后泥牛村第一笔“农地入市交易”
砖厂旧址上建设亿元大项目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范为永
        徐玉晗
  初春的日照市五莲县,万物复苏。在汪湖镇后泥牛村东部的高新农业产业示范园内,连片太阳能光伏板下,百余亩黄精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后,萌出嫩绿的新芽。在示范园西侧,一座沉寂了20多年的旧砖厂也将迎来新的生机。
  “示范园规划总面积300亩,计划总投资1.8亿元。我们打算在这里打造一个以中草药种植为核心,集良种繁育、产品加工、康养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示范园负责人司雨介绍,占地21.13亩的旧砖厂就处于示范园的规划区域内。
  项目要落地,土地是基础。然而,就在一年多之前,旧砖厂所在的这块土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让项目推进一度陷入僵局。
  “如果这块土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只能考虑外迁生产车间,但这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后续的产品运输和人员管理也是个大问题。”司雨说。
  转机出现在2023年。五莲县以入选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契机,在政策设计、路径打通和机制建立等方面聚力探索,创新“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建立健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了保障项目用地和村民、村集体增收的多赢。
  “改革启动后,我们第一时间派专业人员到项目建设一线指导和帮扶,于2023年10月启动入市程序,为有用地需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办理登记和发证。”五莲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管恩松介绍。
  去年1月,示范园以339万元的价格,顺利取得了后泥牛村旧砖厂这块土地50年的使用权。司雨兴奋地表示:“项目用地问题的解决,让我们下一步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目前,项目建设规划已完成。”
  “多亏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改革,村里这座旧砖厂不仅有了‘身份证’,还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后泥牛村党支部书记臧金玉说。旧砖厂的土地入市后,后泥牛村集体可留存土地增值收益60余万元,村民可获直接补偿收入130余万元。项目投产后,还可带动产业投资规模6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个。
  截至目前,五莲县已完成15宗244.09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入市宗地面积居全省首位,增加村集体收入约647万元,可落地12个产业项目,带动产业投资规模约6.6亿元。
菏泽市大屯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研究生
一只“归雁”带富一个村庄

  □ 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代明 谷志伟

  中科院高材生返乡成为“猪倌”,他完成了从“跳出舒适圈”到“扎根乡土”的蜕变,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在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东明集镇大屯村村民代富国的故事,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缩影。
  3月5日下午4点,代富国的东明县富润养殖有限公司迎来了1200多只小猪仔。只见一只只粉嫩小猪从运输车上跑下来,在工人的驱赶下跑进了猪舍。
  “坚定回家创业的想法,源自我之前参与的‘三农’实践和驻村经历。”望着眼前乱蹦乱跳的小猪,代富国打开了话匣子。
  代富国告诉记者,2014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期间跟随导师参与了多个涉及“三农”项目的研究实践,受导师影响,他逐渐对“三农”项目产生了兴趣。2016年毕业后,他在德州市帮助当地村民筹建了一个年出栏8000余头的现代化猪场。
  当地村民们逐渐鼓起的腰包,让代富国深受鼓舞:“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德州成功的养猪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回到家乡为村里做点实事。”
  2019年9月的一天,当代富国带着行李回到老家,并决定留在村里养猪时,急得其父母直跺脚。“咱家好不容易供出个研究生,咋又回到村里来养猪?”面对质疑,代富国却说:“知识不能反哺乡土,那学历就只是张纸。”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返乡创业研究生,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代富国筹集资金,2020年5月建起了全镇首个配备自动控温、智能饲喂系统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还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企业提供“代养”服务。
  “生猪住着‘恒温房’,智能上料、上水,粪便通过自动清粪系统直送沼气池。设备操作易上手,一人可以同时管理两到三个猪舍。”代富国说,这种“代养模式”很快显现了优势。“合作社与饲料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村民只需按标准饲养。首年出栏2万头生猪,就实现150万元收益,20余名饲养员人均增收超10万元。”
  “单养猪富不了全村。”代富国告诉记者,如今他除了扩大代养生猪规模外,还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探索构建种植、养殖、深加工融合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去年,我在养殖场周边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种大蒜和甜豌豆。”代富国说,等到5月份,地里的第一批甜豌豆便能实现采收,可以带动数百名村民人均年增收上万元。
聊城市耿儿庄村第一所“新农村业校”
把人拢起来 把心聚起来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杨 强

  “大家是否正因婆媳关系难处、亲子关系不佳等感到苦恼?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县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大家解忧纾困……”3月5日晚上,聊城市冠县清泉街道耿儿庄村的“新农村业校”大讲堂内,一场关于“呵护女性身心健康”的公益科普活动,吸引了全村180多名妇女参加。
  活动现场,讲师通过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与富有启发性的互动游戏,引导大家掌握有效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策略,从而提升生活幸福感。
  “日常生活中,我和婆婆有时出现一些小摩擦,和邻居间也曾因小事起过争执,双方见面都觉得尴尬。今天这堂课,我学习了换位思考和有效沟通,懂得了人际关系也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村民姚珊珊深有感触地说。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专门组织了这期‘妇女专场’,引导大家发挥‘她力量’争创文明和谐家庭,共绘和美乡村新画卷。”耿儿庄村党支部书记许学彦说。
  2024年6月,冠县为破解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致富途径不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难题,在全县探索开办“新农村业校”。
  “我们坚持‘问需于民、多需多办、少需少办、不需不办’的原则,利用村民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冠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洪群告诉记者,“我们组建县级‘新农村业校’优质师资库,各镇(街道)结合本地产业、群众需求定制特色课程,村级则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接单、业校解单’的服务模式,将鲜活生动的课程送到村民身边。”
  “‘新农村业校’的课程老少皆宜,大伙儿都说好。”今年70岁的耿儿庄村村民姚学科记得,村里举办的一期反诈教学,大家各取所需,都能学到新知识。”
  “耿儿庄村邻近城区,村民有在家务农的、有外出打工的、有自办企业的,平时交流不多,我们就通过举办活动,把人拢起来,把心聚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村庄事务。”许学彦说。
  “通过‘新农村业校’,我们把各方面工作贯通起来,相互助力,相互赋能,产生了很好的叠加效应。”冠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申延龙介绍,目前,全县累计开办课程2360余场,受益群众18.2万余人,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滨州市祁家村第一座乡村美术馆
艺术点燃乡村生命力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尹 悦 郭丽文

  3月5日,记者走进滨州市博兴县庞家镇祁家村美术馆,看到书画、陶瓷、生活老物件等鳞次栉比,生动讲述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这是村里的第一座美术馆,见证了村党支部书记祁光20余年的文化守护历程,和庞家镇推动乡村振兴的努力与智慧。
  祁光与文化结缘始于20余年前。作为土生土长的祁家村人,他目睹了村中老物件的逐渐消失,心中萌生了留住乡愁的念头。从那时起,他便自发走街串巷,收集散落的农耕器具、红色文物和民俗器物,甚至自费到周边县市“淘宝”。村民们笑他“捡破烂”,但祁光却将这份执念视为使命。
  2019年,在庞家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三兴民俗文化馆”筹备小组,将村内废弃的小学校舍修缮改造,并投资10万元布展。村民们被他的热情感染,也纷纷捐出家中珍藏的粮票、煤油灯等8000件老物件。
  2021年,祁光又将村幼儿园的闲置房屋纳入改造计划,邀请滨州市美术家协会的专家参与设计一座美术馆。他们保留了土墙、青瓦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装置,打造出兼具乡土气息与艺术美感的展馆。
  2024年12月,滨州市乡村美术馆落成仪式在祁家村举行,现场为5家乡村美术馆揭牌,祁光打造的祁家村美术馆正是其中之一。当天还有150余件国画作品在祁家村美术馆亮相,其中既有描绘祁家村田野风光的《沃野流金》,也有记录村民劳作场景的《晒秋》。村里78岁的老党员祁洪平驻足在《老槐树下的故事》前面,眼眶泛红:“画里的老槐树还在村内,但没想到咱们村也能办这么大的艺术展!”
  文化集群效应,带来了艺术与乡村的共生。祁家村美术馆与三兴民俗文化馆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文化地标。民俗馆内,遗存的各种老瓷器、地契、红色文献与村民手写的家书共同诉说着历史;美术馆中,写生活动、艺术讲座和农耕体验活动有机交织。庞家镇借此推出“一日游”线路,串联亲子采摘园,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桃子、五彩玉米等。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祁光介绍,祁家村美术馆长年免费开放,庞家镇派驻专职讲解员,定期举办非遗工坊和书画沙龙。庞家镇第一小学、庞家镇第二小学将美术馆列为研学基地,孩子们在《二十四节气图》前学习农耕文化,在《乡村记忆》组画中感受时代变迁。
  以艺术点燃乡村生命力,成为祁光和村民们共同的未来愿景。
青岛市书院村第一支志愿服务队
村庄环境由一时美迈向时时美

  □ 本报记者 李媛

  3月6日早上8点多,70岁的邵延英走出家门,与志愿者们一道打扫村里的卫生。作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书院村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这样的义务劳动,邵延英坚持了四年多。
  在书院村,还有16名巾帼志愿者和邵延英一样,每天穿着红马甲穿梭在村子里,她们有时是认真负责的保洁员,有时是热心助人的服务员,有时还是解读政策的宣讲员。
  过去几年,书院村通过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曾经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平坦宽敞的硬化道路,私搭乱建变成了绿化植被,垃圾场变成了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村民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但要想由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书院村党支部书记贾俊先认为,还需要逐步改变村民的观念。为此,书院村于2021年成立第一支志愿服务队,开展“人人动手 洁净家园”志愿服务行动,让先进带动后进。
  “志愿服务队的队员都是在家孝敬老人、在外乐于助人的长辈,她们每天带头在村里打扫卫生挺辛苦的,大家也就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时间久了习惯也就改了。”村民栾霞告诉记者,她就是被她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感染,才加入了志愿服务队。
  在村党支部引领与志愿服务队带动下,书院村村民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并细化完善了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办法,实现长效管护。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个人美到全村美,书院村在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先后获得“山东省特色旅游村”“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23项荣誉称号。
  如今,除了带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身上又有了新任务:帮助文化“两创”培训班开展文化活动,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近期,栾霞每天下午都会组织村民到集体活动室一起练习健身操,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进邻里感情。“每家都和睦,全村都友善,才能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更好,我们多做一些也不觉得辛苦。”栾霞说出了大家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