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天出发·我们村的“第一个”

科技赋能 农业增效益

2025-03-08 作者: 王佳声 都镇强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七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齐鲁沃野,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之举、惠民实策。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向春天出发·我们村的‘第一个’”特别报道,通过这一小窗口,为您展示乡村全面振兴的齐鲁画卷。
潍坊市石家庄村第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
一周往日本发六七个集装箱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郑 晖
  “现在一周能往日本发六七个集装箱,今年前2个月,向日本出口的青葱总价达200万元。”3月5日,安丘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卫东说,这些青葱到达日本大阪后,由其设在日本的工厂加工成葱花,每天供应到大阪、东京等地1100多家餐饮店。
  今年63岁的吴卫东,是当地最早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业务的一批人,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不但成立了潍坊安丘市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第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还发出了属于潍坊人的第一个保鲜蔬菜出口集装箱。
  1993年,吴卫东第一次接触到大姜出口业务,并向日本发出了第一个装有15吨大姜的集装箱。
  “当时,工人们就在水龙头下清洗大姜,条件非常差。我就边干边摸索,设计制造出了首台简易洗姜机,显著提升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后经改进,发明了第二代大姜清洗机并获得专利证书。”吴卫东说。随后,大姜产业在安丘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壮大,至今仍是当地支柱产业。
  1996年春,吴卫东将日本的大葱品种引入中国,当时6个大葱品种的种子,目前已在国内种植了上百万亩。2004年,他又引进日本青葱,在石家庄村种植成功并顺利打入日本市场。
  在吴卫东看来,自己企业的发展,也是安丘市农产品出口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年底,安丘食用农产品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类达2000余种;大姜、大葱、圆葱出口量占全国的80%,有出口实绩的农产品企业达180家。
  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吴卫东先后为石家庄村垫资100万元设计建造红芽姜冬季栽培新型智能大棚,为当地红芽姜两季种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冬季错峰上市,吸引了南方客商,而且比普通大姜更容易卖出高价,每亩纯收入达10万元。”种植户吴宝刚告诉记者。
  如今,包括石家庄村在内的7个村,正在合力打造“汶水红·凌河韵”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安丘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也参与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中,负责投资打造汶水红品牌运营中心。“项目配套大姜深加工区、电商营销区等6个功能区,建成后可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的营销服务,带动增收6000万元。”吴卫东说。
临沂市徐沙兰村第一家现代农业公司
田间管理提示从北京发来

  □ 本报记者 王思晴
  本报通讯员 万发真 闫贞

  “苗情不错,小麦进入返青期,要注意施肥。”3月5日,雨雪天气刚过,临沂金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铄农业”)负责人王廷恩坐在办公室里,收到了一条来自北京的田间管理提示。远在北京的合作企业,如何监测到临沂沙兰农场的麦田实况?
  “是田间人工智能叶龄监测系统在发挥作用。”走进麦田,王廷恩指着田边的摄像头向记者介绍,“这个系统通过摄像头实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观测到的各项指标发出田间管理提示。以前靠经验种地,现在我们的农场用科技种地,农民脚不沾泥就能管理麦田。”
  临沂沂河新区徐沙兰村不少村民也发现,新成立的这家农业公司有点“不一样”。“种地用的都是高科技农业机械,村里第一家现代农业公司真是不一般!”见识到高效田间管理后,徐沙兰村党支部书记王举德连连感叹。
  沙兰农场里,金铄农业的百亩试验田沃野连片,却少见普通农田里最常保留的田埂,只有一条能容纳大型机械通过的通道横穿试验田。“没有给工作人员留太多通道,农场种、管、收各环节都可以做到无人或少人操作,不需要太多工作人员进田间作业。”王廷恩解释道。
  智慧农场有多智能?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的水稻插秧机,可以自动计算损失率的收获机,自动识别车厢边沿的收割机……由金铄农业研发或改良的自动化设备摆满了展厅。王廷恩说,智能机械的应用,让农业不再是粗放型的产业,“现在农场里的试验田,机械化率实现了100%。”
  去年小麦越冬时期,沙兰农场用上了无人驾驶镇压机。麦田里机声隆隆,镇压机忙碌地运转着。不远处的控制中心里,农机人员正熟练地操作着智慧农业控制平台,时刻监测着镇压作业情况。“平台不仅能直接提供作业面积、行驶速度、农机状态等信息,还能实时分析作业情况,覆盖耕种管收全过程,大大便利了生产作业。”王廷恩说。
  王廷恩算了一笔账:“我们一直从事智能农业装备研发,搭建智慧农业系统,现在农场里作物播种总合格率整体提高了1%,收获损失率降低3%左右,一升一降之间,每亩小麦综合增收70元左右。”
  言谈间,无人机腾空而起,伴随田边无人机飞手的操作,麦田上方下起“化肥雨”。无人机几次起落,一整片麦田的施肥工作就完成了。
德州市刘小屯村第一个锦鲤养殖场
黄河岸边,一尾锦鲤激起产业浪花

  □ 本报记者 徐付彪
  本报通讯员 刘 磊 陈璐

  3月5日,山东铭源锦鲤养殖场总经理马冉弯腰从圆形鱼池中捞起一尾芥子鲤,鱼身扭动,扑腾起层层水花。色彩艳丽、体形肥胖的锦鲤,曾因要求较高的养殖门槛让无数养殖户却步,如今却在黄河岸边的鱼塘里,翻腾出年产值数百万元的观赏鱼产业浪花。
  2018年,济南女孩马冉来到黄河岸边的德州市齐河县安头乡刘小屯村,养起村里的第一条锦鲤。
  “这里背靠黄河,地理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的气候也利于锦鲤的生长培育。”马冉说。
  7年来,在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和德州市相关专家的帮助下,马冉与村民们渐渐摸准了锦鲤的“脾气”:冬天,种鱼要吃白菜;5月产卵高峰期,鱼食里要加蜂蜜;更换自动投喂机,鱼要定时定量一次喂饱;用智能设备自动监测水质,pH值要稳定在某个区间……
  最终,锦鲤在刘小屯村扎下了根。“2020年,我们有一条鱼卖了50多万元。”在鱼池旁,马冉告诉记者,这里培育的鱼,身形、花纹、游姿、质地都好,屡屡获奖。
  如今,铭源锦鲤占地150余亩的规模化渔场,拥有8500平方米高标准温室养殖大棚,32个室外标准化鱼池,年销售额超300万元。
  自身发展稳定后,马冉借助锦鲤,带动周边村民一同致富。附近村民除去流转的盐碱地外,还可以来渔场打工。周边5家渔场也被吸引,主动改变养殖结构,转型观赏鱼养殖,其中最大的一家面积已有100多亩。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马冉在各大平台开启直播,线上拍卖锦鲤。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助力下,马冉还开设起特色锦鲤电商课程,带动42名农村妇女加入锦鲤电商销售中来。
  如今,刘小屯村养殖的锦鲤,已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游向”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多国。
烟台市蛤堆后村第一个海肠养殖基地
海肠长势监控用上水下机器人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孟 岩

  眼下,烟台市牟平区蛤堆后村的海肠又到了最肥美的时候。“海肠经过处理、烹饪,可以制作成海肠捞饭、海肠炒韭菜等多种佳肴,一盘通常可以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的高价!”3月5日,在蛤堆后村海肠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张海燕捡起一根刚捕捞上岸的海肠说。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蛤堆后村党委委员姜克顺说,依托良好的浅海养殖基础条件,蛤堆后村启动了第一个海肠养殖基地的建设。基地由村党委领办,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合作运营致富”的方式,将村民聚在产业链上,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营效益低等问题。
  “刚开始,基地在海肠养殖方面存在技术短板,对此,村党委在多次赴沿海养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与聘请的技术团队一同攻坚克难,这才慢慢把海肠养活、养大。”姜克顺说。为更好观察海肠长势,基地引进高端装备,利用水下机器人对海肠长势进行动态监控。
  为了提高综合效益,蛤堆后村海肠养殖基地还创新采取底播混养的方式,投入竹蛏苗和海肠一起养殖。“这两种海产品互不干扰,我们村的海水条件也很适合它们生长,平时基本不需要管理。”姜克顺说。
  “今年产量高,肉透肥,每天出货量近1000斤。”姜克顺说。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渔船靠岸,起吊、脱绳、清洗、装袋、过秤、装载……肥美的海肠即将被送往全国各地。据统计,蛤堆后村海肠养殖基地成立以来,累计收益2000余万元,合计分红超500万元,先后带动育苗、养殖、加工、运输等全产业链就业超3万人。
  蛤堆后村还投资560万元,建设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新型海肠育苗基地,打造集育苗车间、饵料车间、冷链贮藏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聘请4名专业人员组建海肠养殖管理团队,24小时参与基地运营并提供技术指导等。目前,基地120个海肠育苗池已全部启用,年出苗量近2万斤。
威海市西贞村第一个现代化果园
新旧果园,管理方式大不同

  □ 本报记者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贾依琳
        李 帅

  3月4日一早,已经持续了一夜的降雪还没停,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西贞村的常清家庭农场里,200亩矮化密植的苹果树盖上了蓬松的雪被。
  “真是一场好雪!过几天,苹果树根就要开始生长,树叶萌芽,雪水的灌溉非常及时。”63岁的吕成蹲在两排苹果树中间,扒开被雪覆盖的土壤,查看苹果树根的生长情况,又轻轻地把土壤复原。
  吕成是一位有着40多年苹果种植经验的果农,2018年常清家庭农场开始建设,他被聘请来做技术顾问。“咱虽然是‘老把式’,但要管理现代化的果园,心里没底。”吕成指着一排排像篱笆墙一样的果树说,“你看现在这个果园,种的是矮化中间砧苹果苗,株距仅1.3-1.5米,一亩地能种110棵。而我原来种的是老品种,盛果期树冠直径能达5米,一亩地只能种25棵。”
  顺着吕成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注意到,与传统果园不同,眼前这片果园苗势修长,整体通透疏朗;园中立杆支架,铁丝一线拉开,一棵棵树苗整齐林立;地面铺设一排排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
  新旧两种果园的区别,是管理方式的不同和果品品质的升级迭代。吕成告诉记者,常清家庭农场现代化的果园里,苹果树行距为4米,配备的除草机、旋耕机等7种作业车辆能顺利通过,还铺设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相较传统果园,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并能保证作业效率。
  从“土把式”到管理现代化果园的行家里手,吕成认为自己的进步与高素质农民培训密不可分。这几年,桥头镇积极组织动员果农们参与培训,3年来共计450余人次获益。
  “桥头镇苹果种植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发展,老品种逐渐卖不上价,农村的很多果园也因为管理费时费力被撂荒。我就想打造西贞村第一个现代化果园,带动乡亲们‘家门口’增收。”常清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丽君说,目前,农场工作人员都是周边村的村民,每人年收入2万-5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20余万元。
  2024年,常清家庭农场的100亩苹果树迎来盛果期,亩产近8000斤,相比传统乔化苹果产能翻了一番,价格也更高了
  采访快结束时,常清家庭农场新采购的苹果苗到货了。“这是苹果新品种‘瑞香红’,天气回暖后,我们将腾出6亩地来栽种,相信一定能成为市场上的‘新宠’。”王丽君表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新农人要关注消费者的喜好,不断“上新”才能走得长远。
  ■编者按 七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齐鲁沃野,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之举、惠民实策。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向春天出发·我们村的‘第一个’”特别报道,通过这一小窗口,为您展示乡村全面振兴的齐鲁画卷。
潍坊市石家庄村第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
一周往日本发六七个集装箱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郑 晖
  “现在一周能往日本发六七个集装箱,今年前2个月,向日本出口的青葱总价达200万元。”3月5日,安丘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卫东说,这些青葱到达日本大阪后,由其设在日本的工厂加工成葱花,每天供应到大阪、东京等地1100多家餐饮店。
  今年63岁的吴卫东,是当地最早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业务的一批人,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不但成立了潍坊安丘市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第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还发出了属于潍坊人的第一个保鲜蔬菜出口集装箱。
  1993年,吴卫东第一次接触到大姜出口业务,并向日本发出了第一个装有15吨大姜的集装箱。
  “当时,工人们就在水龙头下清洗大姜,条件非常差。我就边干边摸索,设计制造出了首台简易洗姜机,显著提升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后经改进,发明了第二代大姜清洗机并获得专利证书。”吴卫东说。随后,大姜产业在安丘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壮大,至今仍是当地支柱产业。
  1996年春,吴卫东将日本的大葱品种引入中国,当时6个大葱品种的种子,目前已在国内种植了上百万亩。2004年,他又引进日本青葱,在石家庄村种植成功并顺利打入日本市场。
  在吴卫东看来,自己企业的发展,也是安丘市农产品出口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年底,安丘食用农产品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类达2000余种;大姜、大葱、圆葱出口量占全国的80%,有出口实绩的农产品企业达180家。
  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吴卫东先后为石家庄村垫资100万元设计建造红芽姜冬季栽培新型智能大棚,为当地红芽姜两季种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冬季错峰上市,吸引了南方客商,而且比普通大姜更容易卖出高价,每亩纯收入达10万元。”种植户吴宝刚告诉记者。
  如今,包括石家庄村在内的7个村,正在合力打造“汶水红·凌河韵”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安丘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也参与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中,负责投资打造汶水红品牌运营中心。“项目配套大姜深加工区、电商营销区等6个功能区,建成后可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的营销服务,带动增收6000万元。”吴卫东说。
临沂市徐沙兰村第一家现代农业公司
田间管理提示从北京发来

  □ 本报记者 王思晴
  本报通讯员 万发真 闫贞

  “苗情不错,小麦进入返青期,要注意施肥。”3月5日,雨雪天气刚过,临沂金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铄农业”)负责人王廷恩坐在办公室里,收到了一条来自北京的田间管理提示。远在北京的合作企业,如何监测到临沂沙兰农场的麦田实况?
  “是田间人工智能叶龄监测系统在发挥作用。”走进麦田,王廷恩指着田边的摄像头向记者介绍,“这个系统通过摄像头实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观测到的各项指标发出田间管理提示。以前靠经验种地,现在我们的农场用科技种地,农民脚不沾泥就能管理麦田。”
  临沂沂河新区徐沙兰村不少村民也发现,新成立的这家农业公司有点“不一样”。“种地用的都是高科技农业机械,村里第一家现代农业公司真是不一般!”见识到高效田间管理后,徐沙兰村党支部书记王举德连连感叹。
  沙兰农场里,金铄农业的百亩试验田沃野连片,却少见普通农田里最常保留的田埂,只有一条能容纳大型机械通过的通道横穿试验田。“没有给工作人员留太多通道,农场种、管、收各环节都可以做到无人或少人操作,不需要太多工作人员进田间作业。”王廷恩解释道。
  智慧农场有多智能?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的水稻插秧机,可以自动计算损失率的收获机,自动识别车厢边沿的收割机……由金铄农业研发或改良的自动化设备摆满了展厅。王廷恩说,智能机械的应用,让农业不再是粗放型的产业,“现在农场里的试验田,机械化率实现了100%。”
  去年小麦越冬时期,沙兰农场用上了无人驾驶镇压机。麦田里机声隆隆,镇压机忙碌地运转着。不远处的控制中心里,农机人员正熟练地操作着智慧农业控制平台,时刻监测着镇压作业情况。“平台不仅能直接提供作业面积、行驶速度、农机状态等信息,还能实时分析作业情况,覆盖耕种管收全过程,大大便利了生产作业。”王廷恩说。
  王廷恩算了一笔账:“我们一直从事智能农业装备研发,搭建智慧农业系统,现在农场里作物播种总合格率整体提高了1%,收获损失率降低3%左右,一升一降之间,每亩小麦综合增收70元左右。”
  言谈间,无人机腾空而起,伴随田边无人机飞手的操作,麦田上方下起“化肥雨”。无人机几次起落,一整片麦田的施肥工作就完成了。
德州市刘小屯村第一个锦鲤养殖场
黄河岸边,一尾锦鲤激起产业浪花

  □ 本报记者 徐付彪
  本报通讯员 刘 磊 陈璐

  3月5日,山东铭源锦鲤养殖场总经理马冉弯腰从圆形鱼池中捞起一尾芥子鲤,鱼身扭动,扑腾起层层水花。色彩艳丽、体形肥胖的锦鲤,曾因要求较高的养殖门槛让无数养殖户却步,如今却在黄河岸边的鱼塘里,翻腾出年产值数百万元的观赏鱼产业浪花。
  2018年,济南女孩马冉来到黄河岸边的德州市齐河县安头乡刘小屯村,养起村里的第一条锦鲤。
  “这里背靠黄河,地理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的气候也利于锦鲤的生长培育。”马冉说。
  7年来,在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和德州市相关专家的帮助下,马冉与村民们渐渐摸准了锦鲤的“脾气”:冬天,种鱼要吃白菜;5月产卵高峰期,鱼食里要加蜂蜜;更换自动投喂机,鱼要定时定量一次喂饱;用智能设备自动监测水质,pH值要稳定在某个区间……
  最终,锦鲤在刘小屯村扎下了根。“2020年,我们有一条鱼卖了50多万元。”在鱼池旁,马冉告诉记者,这里培育的鱼,身形、花纹、游姿、质地都好,屡屡获奖。
  如今,铭源锦鲤占地150余亩的规模化渔场,拥有8500平方米高标准温室养殖大棚,32个室外标准化鱼池,年销售额超300万元。
  自身发展稳定后,马冉借助锦鲤,带动周边村民一同致富。附近村民除去流转的盐碱地外,还可以来渔场打工。周边5家渔场也被吸引,主动改变养殖结构,转型观赏鱼养殖,其中最大的一家面积已有100多亩。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马冉在各大平台开启直播,线上拍卖锦鲤。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助力下,马冉还开设起特色锦鲤电商课程,带动42名农村妇女加入锦鲤电商销售中来。
  如今,刘小屯村养殖的锦鲤,已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游向”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多国。
烟台市蛤堆后村第一个海肠养殖基地
海肠长势监控用上水下机器人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孟 岩

  眼下,烟台市牟平区蛤堆后村的海肠又到了最肥美的时候。“海肠经过处理、烹饪,可以制作成海肠捞饭、海肠炒韭菜等多种佳肴,一盘通常可以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的高价!”3月5日,在蛤堆后村海肠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张海燕捡起一根刚捕捞上岸的海肠说。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蛤堆后村党委委员姜克顺说,依托良好的浅海养殖基础条件,蛤堆后村启动了第一个海肠养殖基地的建设。基地由村党委领办,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合作运营致富”的方式,将村民聚在产业链上,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营效益低等问题。
  “刚开始,基地在海肠养殖方面存在技术短板,对此,村党委在多次赴沿海养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与聘请的技术团队一同攻坚克难,这才慢慢把海肠养活、养大。”姜克顺说。为更好观察海肠长势,基地引进高端装备,利用水下机器人对海肠长势进行动态监控。
  为了提高综合效益,蛤堆后村海肠养殖基地还创新采取底播混养的方式,投入竹蛏苗和海肠一起养殖。“这两种海产品互不干扰,我们村的海水条件也很适合它们生长,平时基本不需要管理。”姜克顺说。
  “今年产量高,肉透肥,每天出货量近1000斤。”姜克顺说。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渔船靠岸,起吊、脱绳、清洗、装袋、过秤、装载……肥美的海肠即将被送往全国各地。据统计,蛤堆后村海肠养殖基地成立以来,累计收益2000余万元,合计分红超500万元,先后带动育苗、养殖、加工、运输等全产业链就业超3万人。
  蛤堆后村还投资560万元,建设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新型海肠育苗基地,打造集育苗车间、饵料车间、冷链贮藏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聘请4名专业人员组建海肠养殖管理团队,24小时参与基地运营并提供技术指导等。目前,基地120个海肠育苗池已全部启用,年出苗量近2万斤。
威海市西贞村第一个现代化果园
新旧果园,管理方式大不同

  □ 本报记者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贾依琳
        李 帅

  3月4日一早,已经持续了一夜的降雪还没停,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西贞村的常清家庭农场里,200亩矮化密植的苹果树盖上了蓬松的雪被。
  “真是一场好雪!过几天,苹果树根就要开始生长,树叶萌芽,雪水的灌溉非常及时。”63岁的吕成蹲在两排苹果树中间,扒开被雪覆盖的土壤,查看苹果树根的生长情况,又轻轻地把土壤复原。
  吕成是一位有着40多年苹果种植经验的果农,2018年常清家庭农场开始建设,他被聘请来做技术顾问。“咱虽然是‘老把式’,但要管理现代化的果园,心里没底。”吕成指着一排排像篱笆墙一样的果树说,“你看现在这个果园,种的是矮化中间砧苹果苗,株距仅1.3-1.5米,一亩地能种110棵。而我原来种的是老品种,盛果期树冠直径能达5米,一亩地只能种25棵。”
  顺着吕成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注意到,与传统果园不同,眼前这片果园苗势修长,整体通透疏朗;园中立杆支架,铁丝一线拉开,一棵棵树苗整齐林立;地面铺设一排排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
  新旧两种果园的区别,是管理方式的不同和果品品质的升级迭代。吕成告诉记者,常清家庭农场现代化的果园里,苹果树行距为4米,配备的除草机、旋耕机等7种作业车辆能顺利通过,还铺设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相较传统果园,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并能保证作业效率。
  从“土把式”到管理现代化果园的行家里手,吕成认为自己的进步与高素质农民培训密不可分。这几年,桥头镇积极组织动员果农们参与培训,3年来共计450余人次获益。
  “桥头镇苹果种植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发展,老品种逐渐卖不上价,农村的很多果园也因为管理费时费力被撂荒。我就想打造西贞村第一个现代化果园,带动乡亲们‘家门口’增收。”常清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丽君说,目前,农场工作人员都是周边村的村民,每人年收入2万-5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20余万元。
  2024年,常清家庭农场的100亩苹果树迎来盛果期,亩产近8000斤,相比传统乔化苹果产能翻了一番,价格也更高了
  采访快结束时,常清家庭农场新采购的苹果苗到货了。“这是苹果新品种‘瑞香红’,天气回暖后,我们将腾出6亩地来栽种,相信一定能成为市场上的‘新宠’。”王丽君表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新农人要关注消费者的喜好,不断“上新”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