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

投资于人,弥合“温差”

2025-03-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评论员 熊苗

  政府资金投向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逻辑的升维与进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投资于人”的政策转向,在代表委员中引发强烈共鸣。
  曾有这样一个对比,“一个城市已经有10条地铁了,还要再修两条地铁;另一种方案是,用修两条地铁的钱解决农民工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显然,后一种方案对于人力资本的培育以及内需的拉动效应更强、影响更深远。”
  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几十年,“投资于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发展奇迹。但随着城镇化率达到67%、高铁里程领跑全球、5G基站覆盖城乡,继续追加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收益正在递减。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变化,客观上构成了发展模式转型的刚性约束。
  所谓“投资于人”,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把钱花在老百姓身上,把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策调整,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更蕴含着对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
  转向“投资于人”的深层动因,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重新发现,也在于人口结构变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总量上看,与2010年相比,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这种“数量递减、质量跃升”的变化,倒逼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拿山东来讲,去年获批首个公办职业技术大学、新增高职院校4所、康复大学建成招生,今年加快空天信息大学筹建等,这种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将持续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这种转向的紧迫性,在民生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山东投入超140亿元专项资金撬动消费市场,合计带动销售1270亿元左右,全省近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这充分证明民生投入的乘数效应。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育儿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两年,关于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时常被讨论。可以预见,秉持“投资于人”理念,将发展成果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身上,这种体感上的“温差”将会逐渐弥合。“投资于人”不但可以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更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站在历史交汇点,“投资于人”不是权宜之计、应急之策,而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意味着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跨越,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被充分激活,中国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本报评论员 熊苗

  政府资金投向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逻辑的升维与进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投资于人”的政策转向,在代表委员中引发强烈共鸣。
  曾有这样一个对比,“一个城市已经有10条地铁了,还要再修两条地铁;另一种方案是,用修两条地铁的钱解决农民工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显然,后一种方案对于人力资本的培育以及内需的拉动效应更强、影响更深远。”
  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几十年,“投资于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发展奇迹。但随着城镇化率达到67%、高铁里程领跑全球、5G基站覆盖城乡,继续追加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收益正在递减。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变化,客观上构成了发展模式转型的刚性约束。
  所谓“投资于人”,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把钱花在老百姓身上,把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策调整,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更蕴含着对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
  转向“投资于人”的深层动因,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重新发现,也在于人口结构变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总量上看,与2010年相比,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这种“数量递减、质量跃升”的变化,倒逼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拿山东来讲,去年获批首个公办职业技术大学、新增高职院校4所、康复大学建成招生,今年加快空天信息大学筹建等,这种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将持续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这种转向的紧迫性,在民生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山东投入超140亿元专项资金撬动消费市场,合计带动销售1270亿元左右,全省近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这充分证明民生投入的乘数效应。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育儿补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两年,关于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时常被讨论。可以预见,秉持“投资于人”理念,将发展成果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身上,这种体感上的“温差”将会逐渐弥合。“投资于人”不但可以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更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站在历史交汇点,“投资于人”不是权宜之计、应急之策,而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意味着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跨越,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被充分激活,中国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