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自当有抱负人人都是志愿者
泰山科技学院全力建设“志愿者之校”
2025-03-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
|
![]() |
|
![]() |
|
□陈一凡 崔淑涵
3月3日,为深入落实在全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工作安排,在泰安市“志愿青春 赋能发展”主题志愿服务启动暨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市集”活动中,泰山科技学院的“AI+志愿”人工智能科普体验集市上演“机器狗陪遛弯儿”的热闹景象,吸引广大市民驻足和互动,感受青年志愿服务的活力与魅力。
在此之前,泰科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的“智益行”科普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已在泰安市内50余个社区开展系列活动200余次。通过原创科普作品展、科学实验趣味展和科普情景剧演展,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时间带进社区,打造集“视听学践用+”于一体的科普体验志愿服务平台。
泰山科技学院团委志愿服务中心主任陈婷介绍,近年来,泰科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育人体系,以体系化、项目化、专业化模式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成长”的“志愿者之校”。
全员参与
从“必修学分”到“行动自觉”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在泰山科技学院,这句话绝非口号。学校将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至少60小时的志愿服务,并通过2个必修学分强化实践育人导向。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更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植于心。
数据显示,泰科注册志愿者占比超95%,系统累计64.1万小时志愿服务时长,538个基层班级团支部均设立“志愿委员”,构建起“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网络。从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到230余支专业特色服务队,从寒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实践到日常社区服务,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泰城各地。2024年,学校组织志愿服务行动800余次,参与学生超3.5万人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
“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这是青春最珍贵的体验。”在参加完“大手牵小手,一起学雷锋”主题活动后,泰科学生志愿者万修蓉感慨道。
项目实体化
小切口服务释放大能量
如何让志愿服务既“接地气”又“可持续”?
泰山科技学院的答案是——以项目化思维破解难题。学校围绕民生需求、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三大方向,孵化出54项品牌项目,形成“需求精准对接、资源高效整合、成效持续深化”的服务矩阵。
聚焦民生需求,传递温暖力量。在泰安市向阳社区,“E码轻松办”项目架起了一座“数字桥梁”。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点单”,志愿者实时接单并提供家电维修、代购物资等服务。项目运行一年来,累计解决居民需求1200余件,服务满意度达98%。“以前修个小家电要跑好几公里,现在动动手指就有志愿者上门,太方便了!”社区居民王女士称赞道。
针对乡村儿童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泰科与山口镇政府联合打造“公益故事馆”项目。通过建立15分钟“阅读互助圈”,志愿者每周定期进村伴读,并募集图书2000余册,改造图书角12个。项目还创新推出“阅读存折”,孩子们每读完一本书即可积累“阅读积分”,兑换文具或研学机会。“现在村里孩子放学后都抢着来故事馆,阅读习惯慢慢养成了。”山口镇中心小学张老师欣慰地说。
赋能基层治理,贡献青春智慧。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组成的“普法卫士”团队,深入泰前街道、南湖社区开展“民法典进千家”活动。他们自编自演法治情景剧《守护钱袋子》,用生动案例揭露养老诈骗套路,累计开展普法讲座40余场,发放宣传手册5000余份。在基层干部能力提升方面,“山口e学堂”项目依托泰科计算机实验室,开展办公软件实操培训,志愿者采用“手把手教学+模拟实操”模式,帮助乡镇干部熟练掌握Excel数据分析和PPT制作技巧。
在泰安市华新小区,针对独居老人占比高的现状,“奶奶的朝阳计划”应运而生。志愿者通过“老少结对”,为老人开设智能手机课堂、组织集体生日会,并建设“益起乐龄”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书法、声乐等课程。华新社区年近七旬的刘女士感慨:“这些孩子很用心,真正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也很贴心,组织的活动我每一期都报名,退休生活再也不孤单了。”
助力乡村振兴,激活乡土文化。泰科艺术传媒学院的“乡村100绘”项目则将画笔伸向街头巷尾,师生们深入7个乡镇,创作34幅主题墙绘,内容涵盖农耕文化、生态文明等主题。在山东省徂徕山写生创作基地打造的拾艺文化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在泰安市邱家店镇王林坡村,“薪火乡传”项目将非遗扎染技艺与乡村旅游结合。泰科建筑工程学院的志愿者驻村,与村民共同打造“建染山林”工坊和泉乡书屋,开发扎染文创产品20余种,带动村集体增收12万元。同时,团队为全村设计线上语音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即可听到大学生讲解的村庄历史故事。
“大家来了以后,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发展的新思路。”泰安市邱家店镇王林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红军说。
深化文旅融合,焕新服务模式。泰科连续3年在五一、十一等各大节假日和周末期间,派出志愿者全面服务泰山景区,累计超过1000名,服务时长超3万小时。志愿者的接力志愿,已成为泰山景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由学校联合发起的泰山·大学生古建筑摄影大赛,鼓励大学生用镜头捕捉泰山古建筑的独特神韵,展现青年群体对泰山古建筑群的浓厚兴趣和极高热情,首届办赛就吸引全国25个省区市的297所高校学生投递1183份参赛作品。
样板示范
打造高校志愿服务“泰科模式”
近年来,泰山科技学院在志愿服务领域交出了亮眼答卷:公益性发起并举办2024泰山·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论坛和首届沿黄九省(区)高校志愿服务研讨会,多位志愿服务专家和全国多个省区市的数十所高校代表共谋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方向。
因为在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方面成效显著,该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志愿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和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春芽计划”入选全省党建带团建改革创新试点项目;“乡村100绘”、乡村儿童公益故事馆等5个项目在全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奖;相关志愿项目入选山东省社科联“五为”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库;42支志愿服务队伍被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立项为全国示范团队。此外,学校累计获得志愿服务领域省级及以上奖项及表彰170余项。
志愿服务已经被诸多高校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标准建设“志愿者之校”也是泰山科技学院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陈婷介绍,学校已经确立目标任务,通过建设校外志愿服务项目工作站和校内“志愿者之家”等实体化阵地,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各类项目实施规范,吸引更多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工作推进,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进程;通过专项激励举措,加强校地合作,鼓励志愿服务团队设计开发更多“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系统梳理学校近年来志愿服务工作、总结经验,优化形成高校层面志愿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校地常态化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相关链接:“教育创新看泰科⑥”——《看这所大学,如何让美育育人“落地生根”?》,于2025年2月28日《大众日报》05版刊发,网址为:https://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64425
本文照片均为泰山科技学院师生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的场景
3月3日,为深入落实在全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工作安排,在泰安市“志愿青春 赋能发展”主题志愿服务启动暨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市集”活动中,泰山科技学院的“AI+志愿”人工智能科普体验集市上演“机器狗陪遛弯儿”的热闹景象,吸引广大市民驻足和互动,感受青年志愿服务的活力与魅力。
在此之前,泰科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的“智益行”科普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已在泰安市内50余个社区开展系列活动200余次。通过原创科普作品展、科学实验趣味展和科普情景剧演展,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时间带进社区,打造集“视听学践用+”于一体的科普体验志愿服务平台。
泰山科技学院团委志愿服务中心主任陈婷介绍,近年来,泰科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育人体系,以体系化、项目化、专业化模式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成长”的“志愿者之校”。
全员参与
从“必修学分”到“行动自觉”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在泰山科技学院,这句话绝非口号。学校将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至少60小时的志愿服务,并通过2个必修学分强化实践育人导向。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更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植于心。
数据显示,泰科注册志愿者占比超95%,系统累计64.1万小时志愿服务时长,538个基层班级团支部均设立“志愿委员”,构建起“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网络。从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到230余支专业特色服务队,从寒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实践到日常社区服务,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泰城各地。2024年,学校组织志愿服务行动800余次,参与学生超3.5万人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
“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这是青春最珍贵的体验。”在参加完“大手牵小手,一起学雷锋”主题活动后,泰科学生志愿者万修蓉感慨道。
项目实体化
小切口服务释放大能量
如何让志愿服务既“接地气”又“可持续”?
泰山科技学院的答案是——以项目化思维破解难题。学校围绕民生需求、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三大方向,孵化出54项品牌项目,形成“需求精准对接、资源高效整合、成效持续深化”的服务矩阵。
聚焦民生需求,传递温暖力量。在泰安市向阳社区,“E码轻松办”项目架起了一座“数字桥梁”。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点单”,志愿者实时接单并提供家电维修、代购物资等服务。项目运行一年来,累计解决居民需求1200余件,服务满意度达98%。“以前修个小家电要跑好几公里,现在动动手指就有志愿者上门,太方便了!”社区居民王女士称赞道。
针对乡村儿童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泰科与山口镇政府联合打造“公益故事馆”项目。通过建立15分钟“阅读互助圈”,志愿者每周定期进村伴读,并募集图书2000余册,改造图书角12个。项目还创新推出“阅读存折”,孩子们每读完一本书即可积累“阅读积分”,兑换文具或研学机会。“现在村里孩子放学后都抢着来故事馆,阅读习惯慢慢养成了。”山口镇中心小学张老师欣慰地说。
赋能基层治理,贡献青春智慧。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组成的“普法卫士”团队,深入泰前街道、南湖社区开展“民法典进千家”活动。他们自编自演法治情景剧《守护钱袋子》,用生动案例揭露养老诈骗套路,累计开展普法讲座40余场,发放宣传手册5000余份。在基层干部能力提升方面,“山口e学堂”项目依托泰科计算机实验室,开展办公软件实操培训,志愿者采用“手把手教学+模拟实操”模式,帮助乡镇干部熟练掌握Excel数据分析和PPT制作技巧。
在泰安市华新小区,针对独居老人占比高的现状,“奶奶的朝阳计划”应运而生。志愿者通过“老少结对”,为老人开设智能手机课堂、组织集体生日会,并建设“益起乐龄”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书法、声乐等课程。华新社区年近七旬的刘女士感慨:“这些孩子很用心,真正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也很贴心,组织的活动我每一期都报名,退休生活再也不孤单了。”
助力乡村振兴,激活乡土文化。泰科艺术传媒学院的“乡村100绘”项目则将画笔伸向街头巷尾,师生们深入7个乡镇,创作34幅主题墙绘,内容涵盖农耕文化、生态文明等主题。在山东省徂徕山写生创作基地打造的拾艺文化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在泰安市邱家店镇王林坡村,“薪火乡传”项目将非遗扎染技艺与乡村旅游结合。泰科建筑工程学院的志愿者驻村,与村民共同打造“建染山林”工坊和泉乡书屋,开发扎染文创产品20余种,带动村集体增收12万元。同时,团队为全村设计线上语音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即可听到大学生讲解的村庄历史故事。
“大家来了以后,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发展的新思路。”泰安市邱家店镇王林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红军说。
深化文旅融合,焕新服务模式。泰科连续3年在五一、十一等各大节假日和周末期间,派出志愿者全面服务泰山景区,累计超过1000名,服务时长超3万小时。志愿者的接力志愿,已成为泰山景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由学校联合发起的泰山·大学生古建筑摄影大赛,鼓励大学生用镜头捕捉泰山古建筑的独特神韵,展现青年群体对泰山古建筑群的浓厚兴趣和极高热情,首届办赛就吸引全国25个省区市的297所高校学生投递1183份参赛作品。
样板示范
打造高校志愿服务“泰科模式”
近年来,泰山科技学院在志愿服务领域交出了亮眼答卷:公益性发起并举办2024泰山·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论坛和首届沿黄九省(区)高校志愿服务研讨会,多位志愿服务专家和全国多个省区市的数十所高校代表共谋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方向。
因为在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方面成效显著,该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志愿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和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春芽计划”入选全省党建带团建改革创新试点项目;“乡村100绘”、乡村儿童公益故事馆等5个项目在全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奖;相关志愿项目入选山东省社科联“五为”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库;42支志愿服务队伍被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立项为全国示范团队。此外,学校累计获得志愿服务领域省级及以上奖项及表彰170余项。
志愿服务已经被诸多高校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标准建设“志愿者之校”也是泰山科技学院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陈婷介绍,学校已经确立目标任务,通过建设校外志愿服务项目工作站和校内“志愿者之家”等实体化阵地,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各类项目实施规范,吸引更多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工作推进,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进程;通过专项激励举措,加强校地合作,鼓励志愿服务团队设计开发更多“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系统梳理学校近年来志愿服务工作、总结经验,优化形成高校层面志愿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校地常态化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相关链接:“教育创新看泰科⑥”——《看这所大学,如何让美育育人“落地生根”?》,于2025年2月28日《大众日报》05版刊发,网址为:https://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64425
本文照片均为泰山科技学院师生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