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2025-03-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在山东兴辰铝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加工断桥铝。(新华社发)
|
□ 朱晓静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大显身手的沃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为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
营商环境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早在20世纪,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关因素。世界银行于2001年成立全球营商环境评估项目组织,并在2003年首次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构建了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营商环境这一概念影响日益广泛。此后,学术界对营商环境的研究不断深入。到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涵盖了世界191个经济体。近年来,营商环境的内涵不断拓展,理念不断丰富。2022年,世界银行发布新项目宜商环境评估体系说明。2024年10月3日,世界银行正式发布《营商环境成熟度报告》,继续为各国营造商业友好环境程度提供定量评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24年中国市场准入便利度居全球第15位、数字化政务服务居全球第7位、跨境贸易便利化居亚洲第3位,优化营商环境成效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中国营商环境优化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首先,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营商环境制度创新从碎片化探索转向全链条协同。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后,全国累计取消审批事项523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2018年的151项缩减至2024年的95项;“证照分离”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多审合一”“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举措,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实现系统化改革。其次,数字技术重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新格局。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已联通31省份,20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超95%市县建成“一站式”政务大厅。第三,从“给优惠”到“建规则”实现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过去各地比拼招商引资,主要靠减免税收、低价供地等短期政策,虽然见效快,却容易导致企业预期不稳、市场无序竞争。当前营商环境改革通过营商环境立法、商事制度系统化重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构建起法治化、标准化的规则保障体系,政商关系有法可依、企业办事更加透明,实现了“规则确定性-要素集聚度-市场活跃度”的良性循环。
在中央统筹下,各地结合区位特色探索优化营商环境实践路径。如上海连续八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对营商环境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更新,最新出台的8.0版,把企业“感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强化数字治理驱动“无感服务”,通过“浙里办”生态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8%,企业年报“智能填报”系统减少人工填报量70%。深圳强化法治保障,设立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中心,商事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68天,涉企政策公平竞争审查覆盖率100%,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赔偿额提高300%。合肥提出“一体抓好‘狭义’和‘广义’的营商环境,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自2020年开始,山东省每年发布一次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至今已经更新到5.0版,2024年6月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近年来山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工商联测评显示,山东民营企业满意度从2020年第15位跃升至2024年第6位,政务审批效率、市场准入公平性、惠企政策兑现率等三项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三。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部分地区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为企业服务缺乏主动性,服务质量还不够高,有的政府部门依然秉持单纯管理思维而非“管理就是服务”思维,提供政务服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很少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大部分政务服务实现网上“能办”,但离“好办”还有一定距离,政务服务中还存在制度规范不够健全、难点堵点问题发现不够主动、部门间协同联动不够顺畅等深层次问题。此外,涉企执法有待进一步规范,某些地方和部门存在趋利性执法和选择性执法倾向。而且,惠企政策落实还存在难点堵点,一些惠企政策虽然出台了,但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部门落实上级惠企政策主动性不强,导致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要立足实践,瞄准断点,疏通堵点。
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首先,要有“亲”的意识,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亲”就是“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体现的就是服务意识。目前省政府领导与企业面对面会商交流已有制度性安排,各级政府部门都应主动定期联系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诉求及困难,坚持依法依规、以有解思维更好服务企业。其次,多渠道收集企业诉求并及时反馈,对反映集中的诉求,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同时,政商交往“清”,就要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党员、干部同企业的一切正常交往,都应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提升效益,切不可见钱眼开、搞权钱交易。
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继续推动政务服务由政府部门供给向企业需求转变,以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统筹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力量,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首先要高位谋划,在省级层面编制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建立政务服务标准,实现高频事项全省“同要素管理、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其次,推出更多依托于政务服务平台的应用,通过平台业务、数据、技术和安全联动,增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联系对接,不断丰富平台功能、优化服务内容。第三,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为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供坚实保障。
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加强执法前普法,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普法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充分了解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加强对涉企执法检查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市县乡三级联动和部门联合,整合涉企执法检查事项,真正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严格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动态调整裁量权基准,避免“小错重罚”“畸轻畸重”“类案不同罚”等。
推动政策精准高效落实。强化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真正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受益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成为政策专家,政府部门还应动员更多服务机构和人员帮助企业理解政策、申请政策。灵活运用AI等数字化手段,加强数据归集共享,利用大数据精准“画像”,点对点进行政策推送。同时优化政策兑现流程,将原来的多个环节优化为“企业和群众意愿确认、部门兑现”最多两个环节,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大显身手的沃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为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
营商环境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早在20世纪,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关因素。世界银行于2001年成立全球营商环境评估项目组织,并在2003年首次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构建了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营商环境这一概念影响日益广泛。此后,学术界对营商环境的研究不断深入。到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涵盖了世界191个经济体。近年来,营商环境的内涵不断拓展,理念不断丰富。2022年,世界银行发布新项目宜商环境评估体系说明。2024年10月3日,世界银行正式发布《营商环境成熟度报告》,继续为各国营造商业友好环境程度提供定量评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24年中国市场准入便利度居全球第15位、数字化政务服务居全球第7位、跨境贸易便利化居亚洲第3位,优化营商环境成效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中国营商环境优化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首先,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营商环境制度创新从碎片化探索转向全链条协同。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后,全国累计取消审批事项523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2018年的151项缩减至2024年的95项;“证照分离”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多审合一”“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举措,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实现系统化改革。其次,数字技术重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新格局。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已联通31省份,20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超95%市县建成“一站式”政务大厅。第三,从“给优惠”到“建规则”实现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过去各地比拼招商引资,主要靠减免税收、低价供地等短期政策,虽然见效快,却容易导致企业预期不稳、市场无序竞争。当前营商环境改革通过营商环境立法、商事制度系统化重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构建起法治化、标准化的规则保障体系,政商关系有法可依、企业办事更加透明,实现了“规则确定性-要素集聚度-市场活跃度”的良性循环。
在中央统筹下,各地结合区位特色探索优化营商环境实践路径。如上海连续八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对营商环境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更新,最新出台的8.0版,把企业“感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强化数字治理驱动“无感服务”,通过“浙里办”生态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8%,企业年报“智能填报”系统减少人工填报量70%。深圳强化法治保障,设立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中心,商事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68天,涉企政策公平竞争审查覆盖率100%,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赔偿额提高300%。合肥提出“一体抓好‘狭义’和‘广义’的营商环境,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自2020年开始,山东省每年发布一次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至今已经更新到5.0版,2024年6月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近年来山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工商联测评显示,山东民营企业满意度从2020年第15位跃升至2024年第6位,政务审批效率、市场准入公平性、惠企政策兑现率等三项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三。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部分地区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为企业服务缺乏主动性,服务质量还不够高,有的政府部门依然秉持单纯管理思维而非“管理就是服务”思维,提供政务服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很少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大部分政务服务实现网上“能办”,但离“好办”还有一定距离,政务服务中还存在制度规范不够健全、难点堵点问题发现不够主动、部门间协同联动不够顺畅等深层次问题。此外,涉企执法有待进一步规范,某些地方和部门存在趋利性执法和选择性执法倾向。而且,惠企政策落实还存在难点堵点,一些惠企政策虽然出台了,但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部门落实上级惠企政策主动性不强,导致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要立足实践,瞄准断点,疏通堵点。
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首先,要有“亲”的意识,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亲”就是“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体现的就是服务意识。目前省政府领导与企业面对面会商交流已有制度性安排,各级政府部门都应主动定期联系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诉求及困难,坚持依法依规、以有解思维更好服务企业。其次,多渠道收集企业诉求并及时反馈,对反映集中的诉求,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同时,政商交往“清”,就要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党员、干部同企业的一切正常交往,都应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提升效益,切不可见钱眼开、搞权钱交易。
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继续推动政务服务由政府部门供给向企业需求转变,以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统筹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力量,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首先要高位谋划,在省级层面编制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建立政务服务标准,实现高频事项全省“同要素管理、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其次,推出更多依托于政务服务平台的应用,通过平台业务、数据、技术和安全联动,增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联系对接,不断丰富平台功能、优化服务内容。第三,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为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供坚实保障。
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加强执法前普法,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普法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充分了解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加强对涉企执法检查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市县乡三级联动和部门联合,整合涉企执法检查事项,真正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严格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动态调整裁量权基准,避免“小错重罚”“畸轻畸重”“类案不同罚”等。
推动政策精准高效落实。强化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真正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受益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成为政策专家,政府部门还应动员更多服务机构和人员帮助企业理解政策、申请政策。灵活运用AI等数字化手段,加强数据归集共享,利用大数据精准“画像”,点对点进行政策推送。同时优化政策兑现流程,将原来的多个环节优化为“企业和群众意愿确认、部门兑现”最多两个环节,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