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佛系”微笑,不枉千年等待
2025-03-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
![]() |
视频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今年春节有幸去了一趟,进博物馆第一眼就看见了。那抹静静的微笑直击心灵深处,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震撼。历经千年,而你仍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含笑欲语。”一位江苏网友如此留言。拥有穿越千年“佛系”微笑的青州博物馆,凭借其独有的“东方美学”引发全网关注,晋升热门打卡地。
1996年,青州市一所学校的工地,惊现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掘之一——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400余尊佛教造像,跨越北魏至北宋,最大的高310厘米,最小的高20厘米。其数量之大、雕刻之精、贴金彩绘保留之完整、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这一发现立即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又被列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西方学者誉之为“改写东方艺术史及世界美术史的重大发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这些出土的各类佛教造像中,以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的佛像数量最多。这是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偏偏,这一时期的造像神态安详,面带微笑,且形成了独特的“青州风格”。也许难寻安宁的乱世,更需要精神的寄托吧!
纵观龙兴寺北朝佛教造像,在造型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北魏、东魏时期的背屏式造像,另一类是北齐时期单体圆雕的佛、菩萨像。
第一类背屏式造像通常做成尖拱形,象征佛陀身体放出的光焰。古代的工匠造碑之时将尖拱翘起,碑体内凹,外形看上去状似扁舟,故而俗称舟形背光。以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三尊像最为典型。背屏式造像上多刻有游走的翔龙,龙与莲花雕刻玲珑剔透,成为“青州风格”的标志性特征。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为北魏晚期文物。残高108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此造像残为数块,重新拼凑而出,除了背屏上部缺失外,其余基本可拼接。此造像中属于一佛二菩萨尊相对较完整的一件。
此时佛像衣饰逐渐本土化,流行汉人的褒衣(宽衣大袍)博带(宽衣带),衣服厚重、衣摆飞扬,形体沉稳而不失飘逸,面目也变得清秀,这类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佛像,带着典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的烙印。
这一时期,有位画家名叫曹仲达,他画人物多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薄衣透体的单体圆雕佛像、菩萨像是“青州风格”的另一方面,这类造像体态修长健美,服饰轻薄,表现出比例准确、身体匀称的造型之美。
因为南北朝政权频繁更迭,帝王不断换场,青州的造像风格也跟着时代而改变。其中东魏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头戴贴金宝冠,身着百褶长裙,赤足立于莲台上。面相圆润,特别是嘴角那淡淡的微笑,温婉又不失涵养,拥有“东方美神”的头衔。可惜的是,她双臂残缺。很可能是被北宋的灭佛运动所毁,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认为是金兵入侵所毁。
“青州微笑”在地下已沉默千年而不为人知,时至今日,竟如此巧合能与其会面,也是一件幸事。
“今年春节有幸去了一趟,进博物馆第一眼就看见了。那抹静静的微笑直击心灵深处,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震撼。历经千年,而你仍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含笑欲语。”一位江苏网友如此留言。拥有穿越千年“佛系”微笑的青州博物馆,凭借其独有的“东方美学”引发全网关注,晋升热门打卡地。
1996年,青州市一所学校的工地,惊现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掘之一——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400余尊佛教造像,跨越北魏至北宋,最大的高310厘米,最小的高20厘米。其数量之大、雕刻之精、贴金彩绘保留之完整、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这一发现立即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又被列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西方学者誉之为“改写东方艺术史及世界美术史的重大发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这些出土的各类佛教造像中,以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的佛像数量最多。这是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偏偏,这一时期的造像神态安详,面带微笑,且形成了独特的“青州风格”。也许难寻安宁的乱世,更需要精神的寄托吧!
纵观龙兴寺北朝佛教造像,在造型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北魏、东魏时期的背屏式造像,另一类是北齐时期单体圆雕的佛、菩萨像。
第一类背屏式造像通常做成尖拱形,象征佛陀身体放出的光焰。古代的工匠造碑之时将尖拱翘起,碑体内凹,外形看上去状似扁舟,故而俗称舟形背光。以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三尊像最为典型。背屏式造像上多刻有游走的翔龙,龙与莲花雕刻玲珑剔透,成为“青州风格”的标志性特征。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为北魏晚期文物。残高108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此造像残为数块,重新拼凑而出,除了背屏上部缺失外,其余基本可拼接。此造像中属于一佛二菩萨尊相对较完整的一件。
此时佛像衣饰逐渐本土化,流行汉人的褒衣(宽衣大袍)博带(宽衣带),衣服厚重、衣摆飞扬,形体沉稳而不失飘逸,面目也变得清秀,这类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佛像,带着典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的烙印。
这一时期,有位画家名叫曹仲达,他画人物多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薄衣透体的单体圆雕佛像、菩萨像是“青州风格”的另一方面,这类造像体态修长健美,服饰轻薄,表现出比例准确、身体匀称的造型之美。
因为南北朝政权频繁更迭,帝王不断换场,青州的造像风格也跟着时代而改变。其中东魏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头戴贴金宝冠,身着百褶长裙,赤足立于莲台上。面相圆润,特别是嘴角那淡淡的微笑,温婉又不失涵养,拥有“东方美神”的头衔。可惜的是,她双臂残缺。很可能是被北宋的灭佛运动所毁,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认为是金兵入侵所毁。
“青州微笑”在地下已沉默千年而不为人知,时至今日,竟如此巧合能与其会面,也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