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3月1日起施行,新增“先考古、后出让”等机制

考古“向前一步”,护好沉睡的宝藏

2025-03-02 作者: 张九龙 师文静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师文静

  发掘面积1050余平方米,发现灰坑、灰沟、水井、窑、灶、墓葬200余个遗迹……前不久,济南市莱芜区田庄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成果对外发布,一处战国时期有组织、有规划的石器作坊重见天日。田庄遗址是莱芜区首次发现的齐文化遗址,填补了莱芜区乃至泰沂山区齐文化研究以及有关当地东周时期手工业文化研究的空白。
  田庄遗址的发现得益于制度的刚性约束。2020年,济南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关于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此后全市国有建设用地均实行“先考古,后土地供应”的“考古前置”举措。田庄遗址正是配合泰莱电气项目建设,于2023年2月开展“考古前置”调查时发现的。张荣家族墓地、唐代朱满墓等重要文化遗产,同样因“考古前置”得到了发现和保护。
  长期以来,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用地的考古都是在拿地后、开工前,由建设单位依法申报。随着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个别项目为缩短工期,逃避考古,导致地下文物损毁。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新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从地方试水到全国推广,“考古强制”如今成为法律的强制性要求,意义非凡。“从源头有效保证文物安全,有助于实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双赢。”田庄遗址项目领队、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何利说。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也是本次文物保护法修订的亮点。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由80条扩充为101条,新增条款近20条,呈现了很多新理念、新经验、新措施、新方法,内容更加丰富翔实,贴近工作实际,操作性更强。
  既要加强地上、地下文物保护,也要注意水下文物的安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设了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制度。“这体现了文物保护理念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我们有能力去探测、保护、监测管理水下文物资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说。
  山东在水下文物保护区划定上,已经有了实践。“定远舰”所处的“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早在2022年就被省政府划为全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连续7年在威海湾开展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等多艘北洋水师沉舰遗址。其中,2019—2020年正式启动的“威海湾一号沉舰”(即定远舰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先后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提取各类水下文物1700余件。
  高明奎表示,这两年考古工作者在威海、烟台、青岛等海域做了大量的文物调查、普查工作,已经摸清了山东沿海重点水域的文物分布状况;除沿海之外,已开始对省内京杭大运河、胶莱运河,以及东平湖等内陆湖泊展开文化遗产调查,以进一步摸清山东内水遗存文物。“接下来,将按照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要求,推动省内更多水域沉船遗址等相关区域划定为水下文物保护区,更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全面掌握文物资源及保护情况。”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作出规定。
  济南市南部山区管委会文旅中心四普工作队队长霍延霞带领团队一直奔走在文物普查的路上。“开展文物普查,可以全面掌握现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等信息,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霍延霞说,实地调查过程,也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
  济南南部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遗迹,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共141处,涵盖了古建筑、古遗址等类别,普查队目前已完成141处文物的复查,新发现33处文物。
  截至2月24日,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并登记文物点40265处,其中复查33424处、新发现6841处,新发现数量居全国首位。100余个县级单元通过考古调查勘探方式开展古遗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勘边定界工作,为全国首创。对齐长城、胶济铁路、大运河、环渤海地区盐业遗址、旧石器遗址、水下考古6项专题开展深入调查,新发现文物近700处。
  □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师文静

  发掘面积1050余平方米,发现灰坑、灰沟、水井、窑、灶、墓葬200余个遗迹……前不久,济南市莱芜区田庄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成果对外发布,一处战国时期有组织、有规划的石器作坊重见天日。田庄遗址是莱芜区首次发现的齐文化遗址,填补了莱芜区乃至泰沂山区齐文化研究以及有关当地东周时期手工业文化研究的空白。
  田庄遗址的发现得益于制度的刚性约束。2020年,济南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关于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此后全市国有建设用地均实行“先考古,后土地供应”的“考古前置”举措。田庄遗址正是配合泰莱电气项目建设,于2023年2月开展“考古前置”调查时发现的。张荣家族墓地、唐代朱满墓等重要文化遗产,同样因“考古前置”得到了发现和保护。
  长期以来,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用地的考古都是在拿地后、开工前,由建设单位依法申报。随着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个别项目为缩短工期,逃避考古,导致地下文物损毁。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新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从地方试水到全国推广,“考古强制”如今成为法律的强制性要求,意义非凡。“从源头有效保证文物安全,有助于实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双赢。”田庄遗址项目领队、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何利说。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也是本次文物保护法修订的亮点。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由80条扩充为101条,新增条款近20条,呈现了很多新理念、新经验、新措施、新方法,内容更加丰富翔实,贴近工作实际,操作性更强。
  既要加强地上、地下文物保护,也要注意水下文物的安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增设了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制度。“这体现了文物保护理念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我们有能力去探测、保护、监测管理水下文物资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说。
  山东在水下文物保护区划定上,已经有了实践。“定远舰”所处的“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早在2022年就被省政府划为全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连续7年在威海湾开展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等多艘北洋水师沉舰遗址。其中,2019—2020年正式启动的“威海湾一号沉舰”(即定远舰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先后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提取各类水下文物1700余件。
  高明奎表示,这两年考古工作者在威海、烟台、青岛等海域做了大量的文物调查、普查工作,已经摸清了山东沿海重点水域的文物分布状况;除沿海之外,已开始对省内京杭大运河、胶莱运河,以及东平湖等内陆湖泊展开文化遗产调查,以进一步摸清山东内水遗存文物。“接下来,将按照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要求,推动省内更多水域沉船遗址等相关区域划定为水下文物保护区,更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全面掌握文物资源及保护情况。”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作出规定。
  济南市南部山区管委会文旅中心四普工作队队长霍延霞带领团队一直奔走在文物普查的路上。“开展文物普查,可以全面掌握现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等信息,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霍延霞说,实地调查过程,也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
  济南南部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遗迹,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共141处,涵盖了古建筑、古遗址等类别,普查队目前已完成141处文物的复查,新发现33处文物。
  截至2月24日,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并登记文物点40265处,其中复查33424处、新发现6841处,新发现数量居全国首位。100余个县级单元通过考古调查勘探方式开展古遗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勘边定界工作,为全国首创。对齐长城、胶济铁路、大运河、环渤海地区盐业遗址、旧石器遗址、水下考古6项专题开展深入调查,新发现文物近70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