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王进:“死亡地带”书写世界第一
2025-02-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丁秀胤
19岁参加工作,27岁带徒弟,34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5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6岁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最美职工”,39岁跻身“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集上述荣誉于一身的,是一位名叫王进的国网山东电力一线工人。二十多年来,他牵头完成超、特高压带电作业400余次,取得发明专利40余项,创造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
空旷的农房,一扇门,四个窗户,两盏灯不时随门缝里挤进来的冷风婆娑起舞。七名年轻人,每人扛一张折叠床,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地来此入住。这是工地施工人员的住处,临时租借当地农民的。洗漱的水池子,在院子中间;厕所在院子的另一边。这一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有点早,像是刻意为这群“不速之客”举行的欢迎仪式,绵绵地掰扯了半夜。冷不丁,被窝里有人嘟囔了一句:“有没有点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思?”没人应声,屋里的空气好像被冻住了。
次日,北风呼啸,四野苍茫。他艰难地爬上36米高的铁塔,脚下踩着直径只有一公分的防滑脚钉、五公分宽的角铁,心中不免紧张甚至恐惧。到了塔顶,再慢慢挨过绝缘子串,虚汗不禁浸透了后背,冷风一吹,直打冷颤。
这是作为巡线工的王进,第一次亲近他要厮守的输电项目工地。这个项目是220千伏临相线,施工地点位于临沂市河东区。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巡线的。”王进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为巡线工量身定制的。天天风里来土里去,爬上爬下。下班,回村,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更没有网络;夜里,除了身边此起彼伏的鼾声,就是来自左邻右舍院里一声长一声短的犬吠。
“我不干了!”待了不到半个月,王进准备打退堂鼓。
点亮当“好工人”的小火苗
萌生了“撤退”的念头,王进立马后悔了。
他想起第一天上班出门前的情景。“王进,当工人就得卖一辈子力气!好好干,注意安全,别让你妈担心!”军人出身的父亲提醒他。“要注意安全,别惹事,多跟师父学手艺,跟同事搞好关系!”母亲叮嘱他。
1979年4月,王进出生于济南。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变电检修工。儿时的记忆里,母亲的工作服总挂着星星点点的油污,好比一幅蹩脚的水墨画;手上时常有伤痕,母亲说,是缠变压器铜丝时勒出来的,不疼。
耳熏目染,王进想,长大了要像母亲一样,当一名本分的工人。
上了初中,王进数理化成绩非常好,英语成绩却很糟糕。父母建议他,参加省内的技校统考,他被临沂电力技工学校录取。不久,又参加中考,尽管英语只考了27分,仍被一所省重点高中录取。
是读高中,还是上技校?王进纠结了半个暑假,从小闻惯了父母身上机油味的他,决定选择后者。
在技校,他学的是输电专业,主要学习火力发电厂、变电站电气检修与运行等方面的技术。不受“偏科”短板的影响,王进如鱼得水,钳工、装裱接线、配电线路安装、10千伏电杆组立等实践课,应对自如,还拿到了奖学金。
作为基本功,爬电杆是绕不过的硬核功夫。当时,电杆分8米、12米和18米三个高度。18米高的电杆,跟学校实验楼五楼一边高。杆顶没有护栏,只有一条安全带和一双铁鞋,好多同学打怵了。老师说,不能紧张,一紧张,人就会本能地去抱电杆;一抱住电杆,铁鞋就因不受力而下滑,弄不好人就会摔下来。因为不是必考项目,绝大部分同学都放弃了。胆大、遇事不服输的王进想试试,铁鞋一次次地掉落,人一次次滑下来;下来,就再爬……终于在这一学年的初冬,经过上百次练习,王进攀上了杆顶。“虽说高处不胜寒,但高处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啊!”
这件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干成一件事,必须有一种不被困难吓倒的精气神!
1998年7月,王进被分到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成为一名送电线路工。“别人能干的事、能吃的苦,我王进不能认怂,我也能干!”倔脾气上来,冲劲就有了。他明白,在工地,除了自己师父还把他当“学生”,其他工友没有一个会“惯”着他。师父告诉王进,线路工是跟杀人于无形的电打交道,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不扑下身子学本事,趁早改行。
工作之余,王进翻看各种输电线路的参考书以及塔形金具的图纸——从门形塔到酒杯塔,从单回线路到同塔双回,哪种塔形应该怎样攀爬,一点一滴去揣摩要领。师父的指导、同事的建议、个人的观察,都一一记在心里、干在手上;和外包务工人员一起挖坑,一起抬底盘,一起排杆;穿着笨重的棉衣,扎紧安全带,一遍遍爬塔,一趟趟走线……几个月过去,王进手上磨出了老茧,肩膀厚了、脸黑了、身体壮了、手指灵活了,随之操作也越发规范了……项目结束时,嘲笑的声音消失了,连师父的批评也隐形了。
这个冬天,王进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
第二个项目接踵而至,有人说王进得了“强迫症”——每天哪怕要爬8基铁塔,回驻地后也要去打一阵子篮球。“没有强健的体魄,这个活是干不好的”,王进有自己的“主意”。等迎来第三个项目,王进已被任命为队里的测工,并成为同批学员中第一个开始拿奖金的。
2000年冬天,王进第一次巡线,位于泰安、莱芜、淄博、济南四地相交的鲁中山区。在山上巡线算是好的,最怕的是遇到河流,稍微宽一点的,动辄要绕上好几公里才能找到桥。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王进像一只勤奋的山鸟,飞翔于大自然的绿野清风,打心眼里热爱上了这份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人的感觉,真好!”王进笑着说。
“刀锋”上练就拿手绝活
“飞身上塔,身轻如燕;进出电场,凌波微步。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隐患缺陷,手到病除。”这四句话,是同事为王进归纳的评价,字字精准。
王进所在的带电班,从事的都是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带电作业。线路大都在荒郊野外,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真正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要爬上至少30米高的铁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电场。更何况,铁塔也不断“长高”,从30米已发展到现在的215米,相当于70层楼的高度。铁塔四面镂空,对作业人员的精力、体力、心理及技术都产生极大挑战。夏天,从事带电作业,就像是蒸桑拿,四五个小时后下塔,整个人都虚脱了。冬天,屏蔽服外面不准套衣服,除了咬牙硬撑,别无他法。
要想对±66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带电检修,找到它的最小安全距离,极为关键。这个距离,指的是带电检修人员身体各部位、包括手持工具与不同电位任何部件之间,所需保持的最小空气距离。超过这个距离,即使带电作业人员穿着屏蔽服,也会被强电流击穿。当时公司专门进行过实验,按照真人比例,给假人穿上屏蔽服,里面放块猪肉,反复操作甚至刻意突破底线。一次,660千伏的电流击穿屏蔽服后,里面的猪肉直接焦了。“如果那是我们工人的话,人直接就没了”,王进说。
一次“要命”的惊险遭遇,让王进至今心有余悸。测量带电线路不允许使用皮尺、线尺等带有金属丝的工具。当时,因为线路还没有架设导线,王进就用了50米的皮尺来看“弛度”。他带着皮尺的一端爬到铁塔的曲臂时,地面上的皮尺塑料盘被风吹了起来,皮尺随之飘到旁边的10千伏线路上。电光石火间,王进脑海里闪现两种可能:一是10千伏的电流流经他的身体接地,可能被电死;二是人被电击,身体痉挛直至坠地摔死。短暂的恐惧之后,王进本能地一把拽断皮尺;然后,惊魂未定爬下铁塔。那一天,他在塔下坐了很久。心想,如果不是国网生产的10千伏外绝缘材料质量好,自己很可能就“交代”了。
“安全规程的每一条都是用鲜血和眼泪写就的,所以光背下来远远不够,还要熟练运用。”耳畔又响起当年师父的教诲。2006年,通过测温,发现500千伏邹川线引流板过热,进行带电作业处理时,王进隔着屏蔽服的身体,不小心碰到了发热区,整个人瞬间被弹了回来,幸无大碍。
铁塔上,高压下,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体验、出生入死的考验。
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
±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是世界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工程,占山东省总负荷的近十分之一,居三大“外电入鲁”通道之首,有“不能停电的线路”之称。
2011年,工友在线路巡检时发现,±660千伏银东线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情况紧急!如果停电更换,需要近1个小时,会造成减少供电1000万千瓦时,损失电费540余万元,山东电网将减少400万千瓦外电支援,相当于整个青岛地区全部停电。
带电班全体封闭训练。第一次模拟演练,用了两个小时。大家对这个结果不满意。连续一个月,王进和带电班成员吃住在现场,白天上塔演练,晚上研究方案。而王进自己,每天都要在高达40米的铁塔上至少爬四个来回,手抽筋、脚出血,第二天还是得咬牙继续。公司决定,将此次任务交给王进。
时间定格在2011年10月17日上午,银东直流输电线路2012号塔——
在30多家媒体见证下,王进携带电位转移棒,通过攀登绝缘软梯进入电场,50多分钟后,不仅顺利更换了开口销,同时还进行了修补导线、更换间隔棒模拟作业,圆满完成了世界首次±660千伏电压等级带电作业。王进安全返回地面,现场欢呼声一片。世界首次±660千伏电压等级带电作业,宣告顺利完成。
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王进,也成为±660千伏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
“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三个频道进行了全球直播,有几十台摄影机冲着,还有直升机在头顶盘旋。”王进回忆,“登上几十米高空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任务,只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根本顾不上别的!”
“妈,咱看会儿电视吧,兴许您儿子上新闻联播了呢!”当晚,王进给母亲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你还能上新闻联播,这得多大个事啊?”母亲打开电视,真就看到王进在铁塔上作业的镜头。瞬间,母亲脸上的微笑凝固了……“你不是说一直在干巡线,怎么干上带电作业的危险活了?你要有个三长两短,让妈咋活呀?”母亲气得一晚上没搭理王进。原来,王进怕父母担心,一直没说自己转岗的事。第二天出门,妈妈追上来嘱咐,“王进,你要注意安全啊!”
2016年7月,山东省首座特高压变电站——泉城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正式运行。特高压入鲁,王进的工作状态又发生了改变——一是作业高度增加了。1000千伏杆塔平均高107米,黄河高跨杆塔高度是215米;二是工作难度增大了。带电作业所使用的绳子均为无极绳,36米高的杆塔需要长72米、重8.6公斤的绝缘绳,107米高的特高压杆塔需要使用长214米、重25.6公斤的绝缘绳,215米高的黄河高跨杆塔则需要长430米、重51.6公斤的绝缘绳。
“这世上,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王进常常这样勉励工友,也鼓励自己。
“工人名片”闪耀科技殿堂
高压电是只凶悍的“老虎”,带电作业无异于“虎口拔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带电作业的特殊性,所以对工具的要求出乎寻常的高。
“平常,我们站在下面看到的电缆线都是光滑的,由于电磁场的长期作用,当你近距离时就会发现,高压线表面都特别毛糙。以前佩戴的普通手套,一次作业下来容易磨破,手也可能受伤,且因为手套不光滑,阻力大,影响了工作效率。”王进回忆说,如何才能制作一种既保护手、又能将阻力减到最小的手套呢?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不断探讨,向老师傅请教,钻工具室、资料室、图书馆。最初,王进想了个主意,把压扁的矿泉水瓶垫在线上,走起线来又滑又快,但弊端是,瓶子很快就烫手难耐。后来,又琢磨设计了一个由6个铝合金滑轮组成的新方案,历经半年反复试验,这一别出心裁的走线专用手套最终研制成功。
自此,王进和团队开启了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的创新之旅。如,在巡线路上摸索出一套“紧凑作业法”,减少外出作业次数,节约大量生产费用;在地线检修过程中,制作出“地线折叠式飞车”,使得检修更加省时省力……
银东直流输电线路,在世界上首次采用±660千伏电压等级等新技术,国内外均无可借鉴的带电作业标准及经验,各项指标均属技术空白。有着多年带电作业经验的王进,敏锐地看到机遇,很快组织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当时,不仅要计算、测量、试验工器具,还要去模拟现场工作,确定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连周末和假期都顾不上休息。”王进说。近两年时间,±660千伏带电作业的工器具终于成型,包括带电作业屏蔽服、电位转移棒、大刀卡、四线吊钩、耐张前卡、耐张后卡、绝缘拉杆、液压丝杠等,填补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空白。通过相关技术鉴定后,在±660千伏银东线途经的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5个省区进行推广应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编制完成了首个《±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提出了适用于海拔2000米及以下地区±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的带电检修技术标准,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
“当时,完全被巨大的幸福感笼罩了!”2015年1月9日,是王进此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王进走进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参加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他牵头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该年度山东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唯一的一线工人,他也是获奖项目中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
“当时答辩也好,后来跟别人介绍该项目的时候也罢,我们都以工人的身份,介绍我们的工作法多先进,我们的工器具多高效”,回想此事,王进特别兴奋,“连专家都评价说,你们工人制定的标准通行世界,是中国标准,是高大上的!”
19岁参加工作,27岁带徒弟,34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5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6岁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最美职工”,39岁跻身“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集上述荣誉于一身的,是一位名叫王进的国网山东电力一线工人。二十多年来,他牵头完成超、特高压带电作业400余次,取得发明专利40余项,创造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
空旷的农房,一扇门,四个窗户,两盏灯不时随门缝里挤进来的冷风婆娑起舞。七名年轻人,每人扛一张折叠床,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地来此入住。这是工地施工人员的住处,临时租借当地农民的。洗漱的水池子,在院子中间;厕所在院子的另一边。这一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有点早,像是刻意为这群“不速之客”举行的欢迎仪式,绵绵地掰扯了半夜。冷不丁,被窝里有人嘟囔了一句:“有没有点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思?”没人应声,屋里的空气好像被冻住了。
次日,北风呼啸,四野苍茫。他艰难地爬上36米高的铁塔,脚下踩着直径只有一公分的防滑脚钉、五公分宽的角铁,心中不免紧张甚至恐惧。到了塔顶,再慢慢挨过绝缘子串,虚汗不禁浸透了后背,冷风一吹,直打冷颤。
这是作为巡线工的王进,第一次亲近他要厮守的输电项目工地。这个项目是220千伏临相线,施工地点位于临沂市河东区。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巡线的。”王进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为巡线工量身定制的。天天风里来土里去,爬上爬下。下班,回村,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更没有网络;夜里,除了身边此起彼伏的鼾声,就是来自左邻右舍院里一声长一声短的犬吠。
“我不干了!”待了不到半个月,王进准备打退堂鼓。
点亮当“好工人”的小火苗
萌生了“撤退”的念头,王进立马后悔了。
他想起第一天上班出门前的情景。“王进,当工人就得卖一辈子力气!好好干,注意安全,别让你妈担心!”军人出身的父亲提醒他。“要注意安全,别惹事,多跟师父学手艺,跟同事搞好关系!”母亲叮嘱他。
1979年4月,王进出生于济南。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变电检修工。儿时的记忆里,母亲的工作服总挂着星星点点的油污,好比一幅蹩脚的水墨画;手上时常有伤痕,母亲说,是缠变压器铜丝时勒出来的,不疼。
耳熏目染,王进想,长大了要像母亲一样,当一名本分的工人。
上了初中,王进数理化成绩非常好,英语成绩却很糟糕。父母建议他,参加省内的技校统考,他被临沂电力技工学校录取。不久,又参加中考,尽管英语只考了27分,仍被一所省重点高中录取。
是读高中,还是上技校?王进纠结了半个暑假,从小闻惯了父母身上机油味的他,决定选择后者。
在技校,他学的是输电专业,主要学习火力发电厂、变电站电气检修与运行等方面的技术。不受“偏科”短板的影响,王进如鱼得水,钳工、装裱接线、配电线路安装、10千伏电杆组立等实践课,应对自如,还拿到了奖学金。
作为基本功,爬电杆是绕不过的硬核功夫。当时,电杆分8米、12米和18米三个高度。18米高的电杆,跟学校实验楼五楼一边高。杆顶没有护栏,只有一条安全带和一双铁鞋,好多同学打怵了。老师说,不能紧张,一紧张,人就会本能地去抱电杆;一抱住电杆,铁鞋就因不受力而下滑,弄不好人就会摔下来。因为不是必考项目,绝大部分同学都放弃了。胆大、遇事不服输的王进想试试,铁鞋一次次地掉落,人一次次滑下来;下来,就再爬……终于在这一学年的初冬,经过上百次练习,王进攀上了杆顶。“虽说高处不胜寒,但高处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啊!”
这件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干成一件事,必须有一种不被困难吓倒的精气神!
1998年7月,王进被分到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成为一名送电线路工。“别人能干的事、能吃的苦,我王进不能认怂,我也能干!”倔脾气上来,冲劲就有了。他明白,在工地,除了自己师父还把他当“学生”,其他工友没有一个会“惯”着他。师父告诉王进,线路工是跟杀人于无形的电打交道,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不扑下身子学本事,趁早改行。
工作之余,王进翻看各种输电线路的参考书以及塔形金具的图纸——从门形塔到酒杯塔,从单回线路到同塔双回,哪种塔形应该怎样攀爬,一点一滴去揣摩要领。师父的指导、同事的建议、个人的观察,都一一记在心里、干在手上;和外包务工人员一起挖坑,一起抬底盘,一起排杆;穿着笨重的棉衣,扎紧安全带,一遍遍爬塔,一趟趟走线……几个月过去,王进手上磨出了老茧,肩膀厚了、脸黑了、身体壮了、手指灵活了,随之操作也越发规范了……项目结束时,嘲笑的声音消失了,连师父的批评也隐形了。
这个冬天,王进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
第二个项目接踵而至,有人说王进得了“强迫症”——每天哪怕要爬8基铁塔,回驻地后也要去打一阵子篮球。“没有强健的体魄,这个活是干不好的”,王进有自己的“主意”。等迎来第三个项目,王进已被任命为队里的测工,并成为同批学员中第一个开始拿奖金的。
2000年冬天,王进第一次巡线,位于泰安、莱芜、淄博、济南四地相交的鲁中山区。在山上巡线算是好的,最怕的是遇到河流,稍微宽一点的,动辄要绕上好几公里才能找到桥。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王进像一只勤奋的山鸟,飞翔于大自然的绿野清风,打心眼里热爱上了这份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人的感觉,真好!”王进笑着说。
“刀锋”上练就拿手绝活
“飞身上塔,身轻如燕;进出电场,凌波微步。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隐患缺陷,手到病除。”这四句话,是同事为王进归纳的评价,字字精准。
王进所在的带电班,从事的都是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带电作业。线路大都在荒郊野外,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真正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要爬上至少30米高的铁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电场。更何况,铁塔也不断“长高”,从30米已发展到现在的215米,相当于70层楼的高度。铁塔四面镂空,对作业人员的精力、体力、心理及技术都产生极大挑战。夏天,从事带电作业,就像是蒸桑拿,四五个小时后下塔,整个人都虚脱了。冬天,屏蔽服外面不准套衣服,除了咬牙硬撑,别无他法。
要想对±66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带电检修,找到它的最小安全距离,极为关键。这个距离,指的是带电检修人员身体各部位、包括手持工具与不同电位任何部件之间,所需保持的最小空气距离。超过这个距离,即使带电作业人员穿着屏蔽服,也会被强电流击穿。当时公司专门进行过实验,按照真人比例,给假人穿上屏蔽服,里面放块猪肉,反复操作甚至刻意突破底线。一次,660千伏的电流击穿屏蔽服后,里面的猪肉直接焦了。“如果那是我们工人的话,人直接就没了”,王进说。
一次“要命”的惊险遭遇,让王进至今心有余悸。测量带电线路不允许使用皮尺、线尺等带有金属丝的工具。当时,因为线路还没有架设导线,王进就用了50米的皮尺来看“弛度”。他带着皮尺的一端爬到铁塔的曲臂时,地面上的皮尺塑料盘被风吹了起来,皮尺随之飘到旁边的10千伏线路上。电光石火间,王进脑海里闪现两种可能:一是10千伏的电流流经他的身体接地,可能被电死;二是人被电击,身体痉挛直至坠地摔死。短暂的恐惧之后,王进本能地一把拽断皮尺;然后,惊魂未定爬下铁塔。那一天,他在塔下坐了很久。心想,如果不是国网生产的10千伏外绝缘材料质量好,自己很可能就“交代”了。
“安全规程的每一条都是用鲜血和眼泪写就的,所以光背下来远远不够,还要熟练运用。”耳畔又响起当年师父的教诲。2006年,通过测温,发现500千伏邹川线引流板过热,进行带电作业处理时,王进隔着屏蔽服的身体,不小心碰到了发热区,整个人瞬间被弹了回来,幸无大碍。
铁塔上,高压下,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体验、出生入死的考验。
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
±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是世界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工程,占山东省总负荷的近十分之一,居三大“外电入鲁”通道之首,有“不能停电的线路”之称。
2011年,工友在线路巡检时发现,±660千伏银东线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情况紧急!如果停电更换,需要近1个小时,会造成减少供电1000万千瓦时,损失电费540余万元,山东电网将减少400万千瓦外电支援,相当于整个青岛地区全部停电。
带电班全体封闭训练。第一次模拟演练,用了两个小时。大家对这个结果不满意。连续一个月,王进和带电班成员吃住在现场,白天上塔演练,晚上研究方案。而王进自己,每天都要在高达40米的铁塔上至少爬四个来回,手抽筋、脚出血,第二天还是得咬牙继续。公司决定,将此次任务交给王进。
时间定格在2011年10月17日上午,银东直流输电线路2012号塔——
在30多家媒体见证下,王进携带电位转移棒,通过攀登绝缘软梯进入电场,50多分钟后,不仅顺利更换了开口销,同时还进行了修补导线、更换间隔棒模拟作业,圆满完成了世界首次±660千伏电压等级带电作业。王进安全返回地面,现场欢呼声一片。世界首次±660千伏电压等级带电作业,宣告顺利完成。
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王进,也成为±660千伏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
“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三个频道进行了全球直播,有几十台摄影机冲着,还有直升机在头顶盘旋。”王进回忆,“登上几十米高空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任务,只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根本顾不上别的!”
“妈,咱看会儿电视吧,兴许您儿子上新闻联播了呢!”当晚,王进给母亲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你还能上新闻联播,这得多大个事啊?”母亲打开电视,真就看到王进在铁塔上作业的镜头。瞬间,母亲脸上的微笑凝固了……“你不是说一直在干巡线,怎么干上带电作业的危险活了?你要有个三长两短,让妈咋活呀?”母亲气得一晚上没搭理王进。原来,王进怕父母担心,一直没说自己转岗的事。第二天出门,妈妈追上来嘱咐,“王进,你要注意安全啊!”
2016年7月,山东省首座特高压变电站——泉城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正式运行。特高压入鲁,王进的工作状态又发生了改变——一是作业高度增加了。1000千伏杆塔平均高107米,黄河高跨杆塔高度是215米;二是工作难度增大了。带电作业所使用的绳子均为无极绳,36米高的杆塔需要长72米、重8.6公斤的绝缘绳,107米高的特高压杆塔需要使用长214米、重25.6公斤的绝缘绳,215米高的黄河高跨杆塔则需要长430米、重51.6公斤的绝缘绳。
“这世上,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王进常常这样勉励工友,也鼓励自己。
“工人名片”闪耀科技殿堂
高压电是只凶悍的“老虎”,带电作业无异于“虎口拔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带电作业的特殊性,所以对工具的要求出乎寻常的高。
“平常,我们站在下面看到的电缆线都是光滑的,由于电磁场的长期作用,当你近距离时就会发现,高压线表面都特别毛糙。以前佩戴的普通手套,一次作业下来容易磨破,手也可能受伤,且因为手套不光滑,阻力大,影响了工作效率。”王进回忆说,如何才能制作一种既保护手、又能将阻力减到最小的手套呢?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不断探讨,向老师傅请教,钻工具室、资料室、图书馆。最初,王进想了个主意,把压扁的矿泉水瓶垫在线上,走起线来又滑又快,但弊端是,瓶子很快就烫手难耐。后来,又琢磨设计了一个由6个铝合金滑轮组成的新方案,历经半年反复试验,这一别出心裁的走线专用手套最终研制成功。
自此,王进和团队开启了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的创新之旅。如,在巡线路上摸索出一套“紧凑作业法”,减少外出作业次数,节约大量生产费用;在地线检修过程中,制作出“地线折叠式飞车”,使得检修更加省时省力……
银东直流输电线路,在世界上首次采用±660千伏电压等级等新技术,国内外均无可借鉴的带电作业标准及经验,各项指标均属技术空白。有着多年带电作业经验的王进,敏锐地看到机遇,很快组织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当时,不仅要计算、测量、试验工器具,还要去模拟现场工作,确定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连周末和假期都顾不上休息。”王进说。近两年时间,±660千伏带电作业的工器具终于成型,包括带电作业屏蔽服、电位转移棒、大刀卡、四线吊钩、耐张前卡、耐张后卡、绝缘拉杆、液压丝杠等,填补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空白。通过相关技术鉴定后,在±660千伏银东线途经的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5个省区进行推广应用,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编制完成了首个《±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提出了适用于海拔2000米及以下地区±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的带电检修技术标准,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
“当时,完全被巨大的幸福感笼罩了!”2015年1月9日,是王进此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王进走进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参加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他牵头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该年度山东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唯一的一线工人,他也是获奖项目中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
“当时答辩也好,后来跟别人介绍该项目的时候也罢,我们都以工人的身份,介绍我们的工作法多先进,我们的工器具多高效”,回想此事,王进特别兴奋,“连专家都评价说,你们工人制定的标准通行世界,是中国标准,是高大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