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的跃迁
鄄城县全力推进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25-0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焦同帅
鄄城县地处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区位优势,该县木材加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覆盖板材、家具、木工艺品、智能家居、建筑装修板材等20余个细分领域,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全县拥有万华智能家居产业园一个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和阎什镇、什集镇两个产业集聚区。全县木材加工企业共有608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2024年总产值近100亿元。作为全国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鄄城县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实现了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低端粗放”到“高附加值”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的困境与觉醒
20世纪90年代,以锯板、木条粗加工为主的家庭式作坊在鄄城县阎什镇、什集镇等地逐渐兴起,其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这一阶段,“散、乱、弱”成为该产业标签: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同质化竞争激烈,甚至因环保问题屡遭诟病。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收紧和消费市场升级,鄄城县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开始以“政策引导、技术破局、集群发展”为纲领,推动产业系统性重构。依托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鄄城县积极实施木材加工产业链“链长制”,制定科学的产业园区布局,注重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不断强化木材加工产业链,全力推进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走进鄄城县阎什镇聚森木业园,只见晾晒的木板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园区内,鄄城天涯家具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有序。经过一道道加工工序,一件件精美的欧式、新中式等不同风格的家具逐渐成形。
鄄城天涯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东立介绍,公司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主要生产办公、酒店宾馆、餐饮、医院学校、民用等五大系列家具,推出370多个新品种,产品远销北京、济南、郑州、石家庄等城市,是山东省林业局命名的全省家具生产、经销龙头企业。“我们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张东立说。
在园区内的诺森木业展厅,主播正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展厅摆放的新中式茶桌、茶椅、餐椅等产品,充满艺术气息。据了解,聚森木业园自2010年开始规划建设,现有天涯家具、诺森木业、瑞森木业、嘉多利木业等35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
阎什镇政府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做好战略性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包括高标准厂房、环保治污设施、道路、集中供热、物流园区等,并建有集中办公综合楼。通过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规模较大的木材加工及家具加工企业入园生产,推动了木材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阎什镇已形成集木材经营、板材加工、家具生产、零部件配套、成品组合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全镇目前共有板材加工企业93个、家具加工企业65个、旋皮厂231个、木渣厂23个、家具加工户25户,发展形成了鄄巨公路两侧长达5公里的木材加工产业带,带动就业2万余人,人均年收入7万余元。
乡村振兴的“木业密码”
鄄城县什集镇立足木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形成了以板材加工、床垫加工及其他成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木材产供销“一条龙”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走进位于什集镇的鄄城县富源木业有限公司,厂区内干净整洁,一摞摞板材摆放得井然有序,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生产。公司负责人焦德卿说:“公司经营范围为木制品加工与销售,包括松木木线条、松木拼板、集成板等。公司广招国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现有员工8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15%,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我们的产品都是出口产品,公司定位于科技含量高、工艺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木板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我们引进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木板制造加工设备,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于一体的木制品生产企业,能独立完成从产品设计到成品生产的一整套工序。”焦德卿说。多年来,他们的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外商青睐。
什集镇以鑫昊木业、富源木业为代表,形成了“板材加工—床垫制造—出口贸易”的特色链条。全镇104家木材企业中,50家聚焦床垫加工,带动当地8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4.3亿元,成为“家门口致富”的典范。
此外,鲁茂木业生产的用于仪器、电梯等产品的外包装板材畅销川滇地区,间接推动当地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兴起。
跨界融合的“木艺+”
在山东海声音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厂区,车间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一改传统木材加工企业灰尘飞扬、工人搬送板材忙个不停的场面,只见有限的两三个员工悠闲地关注着仪表和机器,而加工好的板材就自动从机器中出来。
在传统木业基础上,山东海声音科教仪器有限公司着力探索“木材+教育”新赛道。其研发的木质物理实验教具,通过激光雕刻、数控打磨等技术,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种跨界模式不仅拓宽了木材应用场景,也为产业附加值提升开辟了新路径。
山东海声音科教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丽介绍,公司引入了T+管理系统,数字化改造后,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生产成本,原来一条需要11—12人的生产线,现在3—4个人就可以轻松应对,6—7人的喷漆环节,现在2个人就可以顺利完成。
通过数字化改造,让数字和信息跑路,让智能参与管理,人少机忙,已经成为企业常态。该企业仓储模块、生产模块的所有流程,都通过电脑管理,按数字编程指令操作,员工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完成从上料到成品等工序管理,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这些都是实施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颠覆传统材料的“绿色革命”
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大背景下,绿色、低碳、生态、环保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鄄城县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全县木材加工产业基础,大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快万华智能家居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以面扩体,逐步完善木材加工产业体系。
万华智能家居产业园,是全省第一个绿色无醛、在线定制、高端智能家装生产基地,作为鄄城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项目,现已成长为鄄城木材加工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龙头项目。该产业园的建成,标志着鄄城县木材加工业正式迈入绿色智造时代。
2024年5月6日,是鄄城县木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日,万华禾香板业(菏泽)有限公司年产30万m³无醛秸秆刨花板项目首板顺利下线。该项目将建成一条年产30万m³无醛秸秆刨花板和300万m³贴面板的生产线。因为这种秸秆刨花板产品会散发出淡淡的禾香味,因此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禾香板”的美誉,深受消费者喜欢,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特别是定制衣柜和橱柜行业。
万华禾香板业项目的落地,为鄄城县木材产业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从技术层面看,万华禾香集团研发了秸秆高效切割、再碎、低温干燥等专用设备,针对秸秆原料联合德国迪芬巴赫公司专家对铺装方式、热压机的局部结构及热压工艺曲线进行创新设计,实现了秸秆板规模化生产。从产业发展角度讲,该项目首板成功下线,将进一步补齐鄄城县工业短板弱项、推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为鄄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万华新家装项目是鄄城县重点引进培育的数字化智能家装项目,依托万华禾香板业的环保板材技术,推动家居产业向“零甲醛、低碳化”转型。该项目运用绿色工业化定制家装对基础装修进行重构,将存在了几千年的现场手工服务业升级为绿色工业化制造业,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绿色居家解决方案,其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车间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墙面、地面、吊顶、整体卫浴等室内装修定制部品,一个住宅整装产品,10天左右即可安装完毕,并实现即装即住。园区所有生产线全部为国内首创的智能化、多功能、全定制柔性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十大定制体系,符合柔性定制、数字标准、现场快装、绿色责任等理念。该项目推动整个大家居产业向绿色化、工业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为鄄城县周边300公里区域内的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及快速服务。
政府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2024年7月5日,鄄城县成立了木材加工产业协会,标志着鄄城县板材加工行业自律、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鄄城县政协主席、县木材加工产业链“链长”周传国表示,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产业链正逐步形成,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成立木材加工产业协会,对于加强企业间互助合作,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会成立后,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行业研讨会、技术培训、产品展销会等,提升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企业联手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互利共赢。”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协会会长刘冬景这样说。同时,协会还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共同打造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鄄城县政府高度重视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木材加工企业大力支持。全面落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秘书”等工作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服务,及时有效破解了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为万华等重点项目建设提供零障碍、全过程、高效率服务。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以万华新家装和万华禾香板业为龙头,从秸秆原料、胶黏剂、板材到全屋定制部品以及建材辅材,逐步汇聚起产业优势,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了高效协同、组织、生产和配送,呈现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特色,有力推进了先进制造业、农林产业及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降低了原料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家具生产成本、经销商成本,推动智能木材加工及家居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为产业增添了绿色快速发展新引擎,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什集镇和阎什镇的木材加工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联合营销等方式,实现了共同发展。
从家庭作坊的锯木声,到智能工厂的机械臂;从呛鼻的粉尘,到禾香板的淡淡清香——鄄城完成了一场产业的“绿色觉醒”。这里的故事,不仅关乎木材的蜕变,更书写着一个传统县域“向新而生”的坚定答卷。
①木材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正在作业
②现代化的木材加工生产车间
③鄄城县天涯家具公司车间
④阎什镇诺森木业展厅
⑤黄河畔,林木茂密,绿树成荫
⑥万华智能产业园外景
⑦丰富的林木资源,让大美鄄城美如画,是鄄城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鄄城县地处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区位优势,该县木材加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覆盖板材、家具、木工艺品、智能家居、建筑装修板材等20余个细分领域,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全县拥有万华智能家居产业园一个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和阎什镇、什集镇两个产业集聚区。全县木材加工企业共有608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2024年总产值近100亿元。作为全国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鄄城县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实现了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低端粗放”到“高附加值”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的困境与觉醒
20世纪90年代,以锯板、木条粗加工为主的家庭式作坊在鄄城县阎什镇、什集镇等地逐渐兴起,其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这一阶段,“散、乱、弱”成为该产业标签: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同质化竞争激烈,甚至因环保问题屡遭诟病。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收紧和消费市场升级,鄄城县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开始以“政策引导、技术破局、集群发展”为纲领,推动产业系统性重构。依托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鄄城县积极实施木材加工产业链“链长制”,制定科学的产业园区布局,注重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不断强化木材加工产业链,全力推进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走进鄄城县阎什镇聚森木业园,只见晾晒的木板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园区内,鄄城天涯家具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有序。经过一道道加工工序,一件件精美的欧式、新中式等不同风格的家具逐渐成形。
鄄城天涯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东立介绍,公司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主要生产办公、酒店宾馆、餐饮、医院学校、民用等五大系列家具,推出370多个新品种,产品远销北京、济南、郑州、石家庄等城市,是山东省林业局命名的全省家具生产、经销龙头企业。“我们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张东立说。
在园区内的诺森木业展厅,主播正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展厅摆放的新中式茶桌、茶椅、餐椅等产品,充满艺术气息。据了解,聚森木业园自2010年开始规划建设,现有天涯家具、诺森木业、瑞森木业、嘉多利木业等35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
阎什镇政府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做好战略性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包括高标准厂房、环保治污设施、道路、集中供热、物流园区等,并建有集中办公综合楼。通过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规模较大的木材加工及家具加工企业入园生产,推动了木材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阎什镇已形成集木材经营、板材加工、家具生产、零部件配套、成品组合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全镇目前共有板材加工企业93个、家具加工企业65个、旋皮厂231个、木渣厂23个、家具加工户25户,发展形成了鄄巨公路两侧长达5公里的木材加工产业带,带动就业2万余人,人均年收入7万余元。
乡村振兴的“木业密码”
鄄城县什集镇立足木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形成了以板材加工、床垫加工及其他成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木材产供销“一条龙”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走进位于什集镇的鄄城县富源木业有限公司,厂区内干净整洁,一摞摞板材摆放得井然有序,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生产。公司负责人焦德卿说:“公司经营范围为木制品加工与销售,包括松木木线条、松木拼板、集成板等。公司广招国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现有员工8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15%,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我们的产品都是出口产品,公司定位于科技含量高、工艺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木板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我们引进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木板制造加工设备,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于一体的木制品生产企业,能独立完成从产品设计到成品生产的一整套工序。”焦德卿说。多年来,他们的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外商青睐。
什集镇以鑫昊木业、富源木业为代表,形成了“板材加工—床垫制造—出口贸易”的特色链条。全镇104家木材企业中,50家聚焦床垫加工,带动当地8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4.3亿元,成为“家门口致富”的典范。
此外,鲁茂木业生产的用于仪器、电梯等产品的外包装板材畅销川滇地区,间接推动当地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兴起。
跨界融合的“木艺+”
在山东海声音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厂区,车间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一改传统木材加工企业灰尘飞扬、工人搬送板材忙个不停的场面,只见有限的两三个员工悠闲地关注着仪表和机器,而加工好的板材就自动从机器中出来。
在传统木业基础上,山东海声音科教仪器有限公司着力探索“木材+教育”新赛道。其研发的木质物理实验教具,通过激光雕刻、数控打磨等技术,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种跨界模式不仅拓宽了木材应用场景,也为产业附加值提升开辟了新路径。
山东海声音科教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丽介绍,公司引入了T+管理系统,数字化改造后,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生产成本,原来一条需要11—12人的生产线,现在3—4个人就可以轻松应对,6—7人的喷漆环节,现在2个人就可以顺利完成。
通过数字化改造,让数字和信息跑路,让智能参与管理,人少机忙,已经成为企业常态。该企业仓储模块、生产模块的所有流程,都通过电脑管理,按数字编程指令操作,员工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完成从上料到成品等工序管理,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这些都是实施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颠覆传统材料的“绿色革命”
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大背景下,绿色、低碳、生态、环保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鄄城县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全县木材加工产业基础,大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快万华智能家居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以面扩体,逐步完善木材加工产业体系。
万华智能家居产业园,是全省第一个绿色无醛、在线定制、高端智能家装生产基地,作为鄄城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项目,现已成长为鄄城木材加工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龙头项目。该产业园的建成,标志着鄄城县木材加工业正式迈入绿色智造时代。
2024年5月6日,是鄄城县木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日,万华禾香板业(菏泽)有限公司年产30万m³无醛秸秆刨花板项目首板顺利下线。该项目将建成一条年产30万m³无醛秸秆刨花板和300万m³贴面板的生产线。因为这种秸秆刨花板产品会散发出淡淡的禾香味,因此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禾香板”的美誉,深受消费者喜欢,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特别是定制衣柜和橱柜行业。
万华禾香板业项目的落地,为鄄城县木材产业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从技术层面看,万华禾香集团研发了秸秆高效切割、再碎、低温干燥等专用设备,针对秸秆原料联合德国迪芬巴赫公司专家对铺装方式、热压机的局部结构及热压工艺曲线进行创新设计,实现了秸秆板规模化生产。从产业发展角度讲,该项目首板成功下线,将进一步补齐鄄城县工业短板弱项、推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为鄄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万华新家装项目是鄄城县重点引进培育的数字化智能家装项目,依托万华禾香板业的环保板材技术,推动家居产业向“零甲醛、低碳化”转型。该项目运用绿色工业化定制家装对基础装修进行重构,将存在了几千年的现场手工服务业升级为绿色工业化制造业,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绿色居家解决方案,其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车间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墙面、地面、吊顶、整体卫浴等室内装修定制部品,一个住宅整装产品,10天左右即可安装完毕,并实现即装即住。园区所有生产线全部为国内首创的智能化、多功能、全定制柔性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十大定制体系,符合柔性定制、数字标准、现场快装、绿色责任等理念。该项目推动整个大家居产业向绿色化、工业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为鄄城县周边300公里区域内的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及快速服务。
政府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2024年7月5日,鄄城县成立了木材加工产业协会,标志着鄄城县板材加工行业自律、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鄄城县政协主席、县木材加工产业链“链长”周传国表示,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产业链正逐步形成,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成立木材加工产业协会,对于加强企业间互助合作,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会成立后,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行业研讨会、技术培训、产品展销会等,提升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企业联手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互利共赢。”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协会会长刘冬景这样说。同时,协会还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共同打造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鄄城县政府高度重视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木材加工企业大力支持。全面落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秘书”等工作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服务,及时有效破解了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为万华等重点项目建设提供零障碍、全过程、高效率服务。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鄄城县木材加工产业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以万华新家装和万华禾香板业为龙头,从秸秆原料、胶黏剂、板材到全屋定制部品以及建材辅材,逐步汇聚起产业优势,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了高效协同、组织、生产和配送,呈现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特色,有力推进了先进制造业、农林产业及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降低了原料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家具生产成本、经销商成本,推动智能木材加工及家居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为产业增添了绿色快速发展新引擎,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什集镇和阎什镇的木材加工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联合营销等方式,实现了共同发展。
从家庭作坊的锯木声,到智能工厂的机械臂;从呛鼻的粉尘,到禾香板的淡淡清香——鄄城完成了一场产业的“绿色觉醒”。这里的故事,不仅关乎木材的蜕变,更书写着一个传统县域“向新而生”的坚定答卷。
①木材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正在作业
②现代化的木材加工生产车间
③鄄城县天涯家具公司车间
④阎什镇诺森木业展厅
⑤黄河畔,林木茂密,绿树成荫
⑥万华智能产业园外景
⑦丰富的林木资源,让大美鄄城美如画,是鄄城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