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600多年演变的阡陌之歌

2025-02-25 作者: 董卿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董卿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首个“非遗春节”期间,海阳大秧歌可谓“火出了圈”,相关视频在网络热传,甚至有人不远千里驱车到海阳乡村,只为现场看一眼大秧歌。
  在有人感慨“年味变淡”的当下,海阳大秧歌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这一古老“草根艺术”如何火在当下?传承发展大秧歌,海阳又做对了什么?连日来,记者深入烟台海阳寻找答案。
  海阳大秧歌有多火
  远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海阳大秧歌一出场,过年的氛围便瞬间拉满。
  正月初七,海阳市河清岛体育场内,一场由十几万人线上线下同步观看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为蛇年新春添了一把火。
  记者在现场看到,附近高楼和树上都“长”满了观众,为了一睹这些秧歌“精英”的风采和舞姿,来自各镇街的群众,一大早就进场占位置。
  “过年来海阳,算是来着了。第一次看海阳大秧歌表演,觉得很新奇,这个习俗挺好的,今天带孩子一起来看,也让他感受一下这边的文化。”来自江西的游客郭嘉拿着手机边拍边说,过年就要有过年的味道,扭着秧歌,大家一起喜气洋洋,新的一年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阳大秧歌已有600多年历史。每逢新春,海阳都会匠心打造大秧歌贺年会等系列活动,作为对大秧歌保护成果的大集结、大展示,这已成为海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海阳大秧歌还走出海阳,“炸街”山西,给山西人民送去新春的祝福。“走出海阳,我们代表的就不仅是龙腾秧歌,更是海阳大秧歌,这是我们海阳独有的民俗文化!”在山西街头,刚刚结束大秧歌表演的海阳龙腾秧歌艺术团队员“姜小欠”,赶忙从同伴手中接过正在直播的设备,回答直播间近5000名网友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月12日元宵节,海阳市百余个民间秧歌队共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千余场。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还先后参加北京冬奥会演出、上海世博会巡演、西安园艺博览会巡演,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新春汇演等国内外大型演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祭祀属性而盛行
  海阳大秧歌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并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闻名于世。
  谈及大秧歌的历史渊源,海阳市文化馆馆长冷平打开了话匣子。冷平介绍,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海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织的县域。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海阳大秧歌的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山东各县乡调查录——四卷》记载:“县城即临海口、闽、粤、江、浙海泊所萃”。海阳老县城(凤城)依山傍海,盐、渔业发达,海运方便,逐渐成为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也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同步发展。凤城流传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由此可见海阳大秧歌是当时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而老县城凤城已是当时四乡秧歌队齐聚一堂竞技赛艺的活动中心。
  冷平告诉记者,海阳大秧歌之所以如此盛行,还与它的祭祀属性密不可分。在海阳,正月十一要祭拜庄稼神,在这一天演大秧歌,明显带有庆贺丰年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正月十五“闹元宵”,秧歌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直至四月农忙之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大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正月里,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干上都挤满了人。正是人们的喜爱,为海阳大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大秧歌也因此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5名。
  “大秧歌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和记忆,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经过几百年来的世代创造、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展现海阳传统文化风貌的文化精品。”冷平表示,眼下,海阳大秧歌的普及与发展,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海阳大秧歌让海阳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为秧歌注入青春活力
  民俗文化传承要靠新鲜血液注入。今年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场表演的海阳秧歌队中有不少萌娃的身影,他们有模有样地跳着海阳大秧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6岁的纪栋元演起“乐大夫”游刃有余,年纪虽小,气势却很足。“我很喜欢大秧歌,学习秧歌已经一年多了。”腼腆的纪栋元说,“我以后要更努力地练习。”纪栋元学习海阳大秧歌是受家人的影响,他的妈妈邵蕾静就是海阳京剧团秧歌队的一员。“我们演出时他经常跟着,就在一旁跟着学。”邵蕾静笑着说,“后来只要音乐一响,他就跟着扭起来了。”
  除了纪栋元,来自海阳凤城街道中心小学的孙梓棋,演起“乐大夫”来,台风也十分稳健。据了解,从3岁开始,孙梓棋便跟随秧歌队伍学习揣摩海阳大秧歌的“乐大夫”角色,5岁正式参加各种演出。
  “孩子们的动作很有范儿!”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修建国表示,大秧歌是海阳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的加入,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作为一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非但没有表现出“后继乏力”,反而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这主要得益于大秧歌以接地气的方式“活跃”在民间,让百姓“触手可及”。
  “去年4月起,海阳市在每个周末以及节假日常态化组织开展大秧歌公益演出活动。气势壮观的大秧歌,扭出了海阳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更让游客切实感受秧歌的独特魅力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真正让文旅融合发展火起来。”海阳市文旅局局长陈轶翔介绍,同时,广场舞“秧歌化”也带动了海阳乡村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的代表作。
  眼下,海阳大秧歌系列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其中,海阳大秧歌文创福袋以海阳大秧歌为主线,将现代文化创意、时尚元素融入其中,惊现了传统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和文化之美。非遗“文创化”,大大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效益。
  □ 本报记者 董卿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首个“非遗春节”期间,海阳大秧歌可谓“火出了圈”,相关视频在网络热传,甚至有人不远千里驱车到海阳乡村,只为现场看一眼大秧歌。
  在有人感慨“年味变淡”的当下,海阳大秧歌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这一古老“草根艺术”如何火在当下?传承发展大秧歌,海阳又做对了什么?连日来,记者深入烟台海阳寻找答案。
  海阳大秧歌有多火
  远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海阳大秧歌一出场,过年的氛围便瞬间拉满。
  正月初七,海阳市河清岛体育场内,一场由十几万人线上线下同步观看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为蛇年新春添了一把火。
  记者在现场看到,附近高楼和树上都“长”满了观众,为了一睹这些秧歌“精英”的风采和舞姿,来自各镇街的群众,一大早就进场占位置。
  “过年来海阳,算是来着了。第一次看海阳大秧歌表演,觉得很新奇,这个习俗挺好的,今天带孩子一起来看,也让他感受一下这边的文化。”来自江西的游客郭嘉拿着手机边拍边说,过年就要有过年的味道,扭着秧歌,大家一起喜气洋洋,新的一年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阳大秧歌已有600多年历史。每逢新春,海阳都会匠心打造大秧歌贺年会等系列活动,作为对大秧歌保护成果的大集结、大展示,这已成为海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海阳大秧歌还走出海阳,“炸街”山西,给山西人民送去新春的祝福。“走出海阳,我们代表的就不仅是龙腾秧歌,更是海阳大秧歌,这是我们海阳独有的民俗文化!”在山西街头,刚刚结束大秧歌表演的海阳龙腾秧歌艺术团队员“姜小欠”,赶忙从同伴手中接过正在直播的设备,回答直播间近5000名网友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月12日元宵节,海阳市百余个民间秧歌队共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千余场。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还先后参加北京冬奥会演出、上海世博会巡演、西安园艺博览会巡演,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新春汇演等国内外大型演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祭祀属性而盛行
  海阳大秧歌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并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闻名于世。
  谈及大秧歌的历史渊源,海阳市文化馆馆长冷平打开了话匣子。冷平介绍,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海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织的县域。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海阳大秧歌的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山东各县乡调查录——四卷》记载:“县城即临海口、闽、粤、江、浙海泊所萃”。海阳老县城(凤城)依山傍海,盐、渔业发达,海运方便,逐渐成为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也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同步发展。凤城流传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由此可见海阳大秧歌是当时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而老县城凤城已是当时四乡秧歌队齐聚一堂竞技赛艺的活动中心。
  冷平告诉记者,海阳大秧歌之所以如此盛行,还与它的祭祀属性密不可分。在海阳,正月十一要祭拜庄稼神,在这一天演大秧歌,明显带有庆贺丰年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正月十五“闹元宵”,秧歌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直至四月农忙之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大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正月里,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干上都挤满了人。正是人们的喜爱,为海阳大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大秧歌也因此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5名。
  “大秧歌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和记忆,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经过几百年来的世代创造、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展现海阳传统文化风貌的文化精品。”冷平表示,眼下,海阳大秧歌的普及与发展,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海阳大秧歌让海阳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为秧歌注入青春活力
  民俗文化传承要靠新鲜血液注入。今年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场表演的海阳秧歌队中有不少萌娃的身影,他们有模有样地跳着海阳大秧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6岁的纪栋元演起“乐大夫”游刃有余,年纪虽小,气势却很足。“我很喜欢大秧歌,学习秧歌已经一年多了。”腼腆的纪栋元说,“我以后要更努力地练习。”纪栋元学习海阳大秧歌是受家人的影响,他的妈妈邵蕾静就是海阳京剧团秧歌队的一员。“我们演出时他经常跟着,就在一旁跟着学。”邵蕾静笑着说,“后来只要音乐一响,他就跟着扭起来了。”
  除了纪栋元,来自海阳凤城街道中心小学的孙梓棋,演起“乐大夫”来,台风也十分稳健。据了解,从3岁开始,孙梓棋便跟随秧歌队伍学习揣摩海阳大秧歌的“乐大夫”角色,5岁正式参加各种演出。
  “孩子们的动作很有范儿!”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修建国表示,大秧歌是海阳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的加入,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作为一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非但没有表现出“后继乏力”,反而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这主要得益于大秧歌以接地气的方式“活跃”在民间,让百姓“触手可及”。
  “去年4月起,海阳市在每个周末以及节假日常态化组织开展大秧歌公益演出活动。气势壮观的大秧歌,扭出了海阳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更让游客切实感受秧歌的独特魅力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真正让文旅融合发展火起来。”海阳市文旅局局长陈轶翔介绍,同时,广场舞“秧歌化”也带动了海阳乡村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的代表作。
  眼下,海阳大秧歌系列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其中,海阳大秧歌文创福袋以海阳大秧歌为主线,将现代文化创意、时尚元素融入其中,惊现了传统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和文化之美。非遗“文创化”,大大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