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重农强农,“改革”味儿浓

2025-02-25 作者: 董婉婉 来源: 大众日报
  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中),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右)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发)
  □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又一个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为广大农民群众送上了政策春风和民生关怀。”在国务院新闻办2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
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
  韩文秀表示,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
  “两个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韩文秀说,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去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了221.8亿斤,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韩文秀介绍,粮食增产主要是靠单产提升,去年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这对于增产贡献超过八成。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形势下,粮食丰产丰收,为稳物价、稳民心、稳大局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措施,同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节粮减损等措施。
  谈及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韩文秀表示,今年将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韩文秀指出,文件围绕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重点从严守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管住耕地用途等方面作了部署。
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从收入来源看,2024年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到农民收入的33.9%和42.4%,是农民收入的大头。文件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部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兴业才能富民。祝卫东表示,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探索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祝卫东说,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要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确保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和收入稳中有增。
  此外,一号文件还注重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通过完善“三块地”管理制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
  □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又一个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为广大农民群众送上了政策春风和民生关怀。”在国务院新闻办2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
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
  韩文秀表示,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
  “两个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韩文秀说,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去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了221.8亿斤,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韩文秀介绍,粮食增产主要是靠单产提升,去年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这对于增产贡献超过八成。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形势下,粮食丰产丰收,为稳物价、稳民心、稳大局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措施,同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节粮减损等措施。
  谈及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韩文秀表示,今年将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韩文秀指出,文件围绕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重点从严守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管住耕地用途等方面作了部署。
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从收入来源看,2024年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到农民收入的33.9%和42.4%,是农民收入的大头。文件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部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兴业才能富民。祝卫东表示,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探索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祝卫东说,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要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确保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和收入稳中有增。
  此外,一号文件还注重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通过完善“三块地”管理制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