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科技发展最后还是要靠人才

——浙江经济专家谈“杭州六小龙”现象

2025-02-16 作者: 刘玉凡 修从涛 张锡坤 来源: 大众日报
  杭州强脑科技员工在第135届广交会上展示智能仿生手。(□新华社发)
  □ 大众新闻记者 刘玉凡
  修从涛 张锡坤
  实习生 邱海岩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杭州六小龙”现在的状态,那就是“火”。连日来,大众新闻记者在杭州采访时发现,前来参观“六小龙”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各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有不少投资人。大家都带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六小龙”诞生在杭州?
  2月14日,大众新闻记者专访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在“六小龙”火热现象背后,刘亭有着自己的“思考”。
偶然中的必然
  大众新闻记者:“六小龙”为什么会诞生在杭州?
  刘亭:“六小龙”诞生在杭州,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首先,我们面对的大背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如何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能否跟上这一潮流,对全世界都是一个挑战。目前,各个国家的竞争聚焦在科技、人才竞争上,我们国家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加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在上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中,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就诞生在杭州,对于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发展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成为一个重要选择。目前,杭州在互联网创新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六小龙”属于草根企业,大都是年轻人、大学生创业,他们没有什么包袱,在上一轮互联网创业的基础上,他们可以选择某一个小的切口深入进去。在杭州,大量的人才是阿里系、浙大系,再加上海归系、浙商系等,科技最后还是要靠人才来支撑。“六小龙”中,有三家企业的创始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可见浙大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草根企业有闯劲
  大众新闻记者:您刚才提到“六小龙”是草根企业,他们是不是也有一些共性?
  刘亭:创业就是要有点闯劲,要有点胆量,想到了就去做,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犹豫豫。有的时候风口转瞬即逝,抓住了就抓住了,没抓住就从手指缝间滑走了。最有闯劲、最敢试错、不怕跌倒重来的就是年轻的时候。“六小龙”的创始人不仅年轻,还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很多都是硕士生、博士生。想创业,没有本事不行,没知识储备也不行。这几个因素合在一起,这事就办成了。
  大众新闻记者:“六小龙”的出现带来哪些启示呢?
  刘亭:“六小龙”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写照,也就是蛇年春节前后一下子爆火。但其实它们早就长在那里了,它们是多年积累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一个结果。
  要说有什么启示,我觉得首先是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富的舆论氛围,提供有利于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的制度供给。
  第二个启示与浙江省的人文传承有关,浙商的文化基因以浙东学派为代表,倡导“工商皆本、义利并重”。这一点很重要。人文精神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专注和人文
  大众新闻记者:“六小龙”火了,您却在撰文中写道“不要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为什么这么说?
  刘亭:中国人有句老话,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创新永无止境,竞争永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要始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抱有足够的客观理性和谦卑敬畏。创新变革大潮之下,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所以我在文章中写道“千万不要狂,千万不要飘”。
  大众新闻记者:未来,您对“六小龙”有什么期待?
  刘亭:期待之一是专注,平心静气、心无旁骛,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创新事业,大浪淘沙,他们还要经过科技比拼和市场竞争的反复锤打和考验。
  期待之二是人文,科技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固然紧要,但事在人为,团队的进取心和凝聚力一定意义上更为重要。无数创业史早已证明:缺乏人文精神滋养的企业,很难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在创新创业创富的过程中,也是很难做得强、走得远的。
  □ 大众新闻记者 刘玉凡
  修从涛 张锡坤
  实习生 邱海岩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杭州六小龙”现在的状态,那就是“火”。连日来,大众新闻记者在杭州采访时发现,前来参观“六小龙”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各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有不少投资人。大家都带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六小龙”诞生在杭州?
  2月14日,大众新闻记者专访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在“六小龙”火热现象背后,刘亭有着自己的“思考”。
偶然中的必然
  大众新闻记者:“六小龙”为什么会诞生在杭州?
  刘亭:“六小龙”诞生在杭州,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首先,我们面对的大背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如何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能否跟上这一潮流,对全世界都是一个挑战。目前,各个国家的竞争聚焦在科技、人才竞争上,我们国家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加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在上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中,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就诞生在杭州,对于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发展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成为一个重要选择。目前,杭州在互联网创新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六小龙”属于草根企业,大都是年轻人、大学生创业,他们没有什么包袱,在上一轮互联网创业的基础上,他们可以选择某一个小的切口深入进去。在杭州,大量的人才是阿里系、浙大系,再加上海归系、浙商系等,科技最后还是要靠人才来支撑。“六小龙”中,有三家企业的创始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可见浙大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草根企业有闯劲
  大众新闻记者:您刚才提到“六小龙”是草根企业,他们是不是也有一些共性?
  刘亭:创业就是要有点闯劲,要有点胆量,想到了就去做,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犹豫豫。有的时候风口转瞬即逝,抓住了就抓住了,没抓住就从手指缝间滑走了。最有闯劲、最敢试错、不怕跌倒重来的就是年轻的时候。“六小龙”的创始人不仅年轻,还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很多都是硕士生、博士生。想创业,没有本事不行,没知识储备也不行。这几个因素合在一起,这事就办成了。
  大众新闻记者:“六小龙”的出现带来哪些启示呢?
  刘亭:“六小龙”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写照,也就是蛇年春节前后一下子爆火。但其实它们早就长在那里了,它们是多年积累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一个结果。
  要说有什么启示,我觉得首先是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富的舆论氛围,提供有利于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的制度供给。
  第二个启示与浙江省的人文传承有关,浙商的文化基因以浙东学派为代表,倡导“工商皆本、义利并重”。这一点很重要。人文精神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专注和人文
  大众新闻记者:“六小龙”火了,您却在撰文中写道“不要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为什么这么说?
  刘亭:中国人有句老话,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创新永无止境,竞争永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要始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抱有足够的客观理性和谦卑敬畏。创新变革大潮之下,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所以我在文章中写道“千万不要狂,千万不要飘”。
  大众新闻记者:未来,您对“六小龙”有什么期待?
  刘亭:期待之一是专注,平心静气、心无旁骛,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创新事业,大浪淘沙,他们还要经过科技比拼和市场竞争的反复锤打和考验。
  期待之二是人文,科技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固然紧要,但事在人为,团队的进取心和凝聚力一定意义上更为重要。无数创业史早已证明:缺乏人文精神滋养的企业,很难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在创新创业创富的过程中,也是很难做得强、走得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