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哪吒2》做对了什么

2025-02-15 作者: 宫小昀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哪吒“冲击波”仍在强劲输出!目前,《哪吒2》在北美地区也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
  打破好莱坞电影多年垄断,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或许谁都没想到,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竟由哪吒这位“三岁小孩”书写。《哪吒2》到底做对了什么,有何种魔力?对此,记者专访著名作家、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就《哪吒2》引发的大众文化热及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解读。
  《哪吒2》为什么会引发全民观影狂潮?首先,很多网友被影片炫酷震撼的顶级特效吸引。
  对于韩浩月来说,《哪吒2》让他感动的点在于,在AI做动画已经很成熟的年代,哪吒团队还动用如此多的人力,一帧一帧去制作,足以说明影片对极致细腻、真实笔触的高标准要求。另外,哪吒团队愿意花五年时间精心打磨,是有明确规划和节奏地制作、有目的性地产出这部影片。创作者具有长远意识,并清晰地知道哪吒系列在某一阶段和条件下,影片会实现怎样的步骤,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以前我们都说一部商业大片的成功带有很多偶然性,但在了解《哪吒2》的创作历程后,你知道它必然会红、会大卖、会成为话题电影。”韩浩月说,我们之前对电影工业的信心是临时的、沸腾的、短暂的,同时是带有一些疑虑的,但《哪吒2》很大程度上填平了我们这种疑虑,增强了我们对电影工业的信心。以后这样质量的商业电影会成为一种常态。
  “哪吒系列实现了动画技术层面、市场影响力、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以及对社会文化心理捕捉等的均衡提升,虽不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对行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压力传导。”韩浩月认为,如果想要做到导演饺子这样水平的作品,先不说投入,首先得有精神上的韧性,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偏执”,这对其他创作者是个极大的考验。
  影片如此受欢迎,也得益于恰到好处地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更大众、更当下的包装,击中观众审美点。韩浩月表示,《哪吒2》中隐藏着很多当下话题,但在讲故事上没有比第一部更精进,电影内核的坚硬度也并不很强。《哪吒2》有更多人物出场,且以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制造了商业化的戏剧冲突。令韩浩月深受震动的是,第一部成功后,主创团队选择踩着高点继续向更高方向冲刺。技术、人物、故事配合得当,而且在局部细节的打磨上比较精巧。“小的设计和包袱增加了喜剧性和趣味性,它们像一个个小补丁一样,把宏大叙事带来的空洞填满,把故事拉到观众的生活中,对大众很有吸引力。”
  对青少年观众来说,哪吒成了他们的“代言人”。韩浩月表示,电影里引起网络争议的一句话——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如果从别的角色口中说出来,是很危险的。由于哪吒是三岁的小孩,他可以“童言无忌”,也是他成长过程的真实反映。
  《哪吒2》对友情的表达比较清爽、不黏腻,哪吒与敖丙有共同的认知,且互动高效,与中国电影以前刻画的两肋插刀的友情不一样。哪怕整个故事无法、也很难跳出二元对立的俗套情节,但逻辑上的自洽和人物塑造的自圆其说,令整体情节过渡自然、自成一体。
  “大家会动用自己的情感开关,去给哪吒打开一个成长通道,或者伴随哪吒这个角色,与他在电影里一起成长,并代入不同视角,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等,每个人在里面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韩浩月认为,电影丰满的人物塑造,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叙事。
  《哪吒2》的热度还在继续攀升,必然会在中国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哪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概念,或者说是潮流,其实已超越电影本身。只有达到这种规模和效果,才有更高的票房纪录,《阿凡达》《泰坦尼克号》都是如此。”韩浩月说。
  □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哪吒“冲击波”仍在强劲输出!目前,《哪吒2》在北美地区也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
  打破好莱坞电影多年垄断,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或许谁都没想到,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竟由哪吒这位“三岁小孩”书写。《哪吒2》到底做对了什么,有何种魔力?对此,记者专访著名作家、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就《哪吒2》引发的大众文化热及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解读。
  《哪吒2》为什么会引发全民观影狂潮?首先,很多网友被影片炫酷震撼的顶级特效吸引。
  对于韩浩月来说,《哪吒2》让他感动的点在于,在AI做动画已经很成熟的年代,哪吒团队还动用如此多的人力,一帧一帧去制作,足以说明影片对极致细腻、真实笔触的高标准要求。另外,哪吒团队愿意花五年时间精心打磨,是有明确规划和节奏地制作、有目的性地产出这部影片。创作者具有长远意识,并清晰地知道哪吒系列在某一阶段和条件下,影片会实现怎样的步骤,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以前我们都说一部商业大片的成功带有很多偶然性,但在了解《哪吒2》的创作历程后,你知道它必然会红、会大卖、会成为话题电影。”韩浩月说,我们之前对电影工业的信心是临时的、沸腾的、短暂的,同时是带有一些疑虑的,但《哪吒2》很大程度上填平了我们这种疑虑,增强了我们对电影工业的信心。以后这样质量的商业电影会成为一种常态。
  “哪吒系列实现了动画技术层面、市场影响力、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以及对社会文化心理捕捉等的均衡提升,虽不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对行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压力传导。”韩浩月认为,如果想要做到导演饺子这样水平的作品,先不说投入,首先得有精神上的韧性,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偏执”,这对其他创作者是个极大的考验。
  影片如此受欢迎,也得益于恰到好处地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更大众、更当下的包装,击中观众审美点。韩浩月表示,《哪吒2》中隐藏着很多当下话题,但在讲故事上没有比第一部更精进,电影内核的坚硬度也并不很强。《哪吒2》有更多人物出场,且以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制造了商业化的戏剧冲突。令韩浩月深受震动的是,第一部成功后,主创团队选择踩着高点继续向更高方向冲刺。技术、人物、故事配合得当,而且在局部细节的打磨上比较精巧。“小的设计和包袱增加了喜剧性和趣味性,它们像一个个小补丁一样,把宏大叙事带来的空洞填满,把故事拉到观众的生活中,对大众很有吸引力。”
  对青少年观众来说,哪吒成了他们的“代言人”。韩浩月表示,电影里引起网络争议的一句话——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如果从别的角色口中说出来,是很危险的。由于哪吒是三岁的小孩,他可以“童言无忌”,也是他成长过程的真实反映。
  《哪吒2》对友情的表达比较清爽、不黏腻,哪吒与敖丙有共同的认知,且互动高效,与中国电影以前刻画的两肋插刀的友情不一样。哪怕整个故事无法、也很难跳出二元对立的俗套情节,但逻辑上的自洽和人物塑造的自圆其说,令整体情节过渡自然、自成一体。
  “大家会动用自己的情感开关,去给哪吒打开一个成长通道,或者伴随哪吒这个角色,与他在电影里一起成长,并代入不同视角,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等,每个人在里面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韩浩月认为,电影丰满的人物塑造,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叙事。
  《哪吒2》的热度还在继续攀升,必然会在中国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哪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概念,或者说是潮流,其实已超越电影本身。只有达到这种规模和效果,才有更高的票房纪录,《阿凡达》《泰坦尼克号》都是如此。”韩浩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