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起来 文化火起来
2025-02-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姜斌
通讯员 石瑶 司利宵 报道
本报济南讯 当AR室闪现郭氏墓石祠的汉石画,沉睡两千年的汉代车马仪仗在虚拟世界中重现庄严;当身着汉服的少年在孝堂书院齐声诵读《孝经》,清朗童声穿越古今与汉代儒风同频共振;当省级非遗孝堂山庙会的锣鼓声即将重磅回归,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堂山片区正以一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蜕变,“让文物会说话、让文化可触摸”。
去年,长清区启动了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核心,以数字化展示为手段,以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为底色,宣传孝堂山历史文化,实现孝堂山片区整体保护提升。
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的核心,是一次“解码历史”的数字化生动实践。孝里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马凌梅介绍,在修复文物本体、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运用高精度三维建模与AR复原技术,将郭氏墓石祠画像中模糊的狩猎场景、宴饮仪礼重新赋予鲜活色彩——朱砂红勾勒的冠冕、孔雀蓝点染的衣袂,让汉代工匠的匠心在数字世界中“复活”。通过“一码在手”,游客不仅能以360度视角观察整个孝堂山,更能听到专业讲解,详细了解“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等画像背后的历史故事。在孝堂山,科技与文物实现完美碰撞,一帧帧壁画跨越千年光阴,直抵今人内心。
自改造提升项目完成后,孝堂山正以“研学热”掀起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浪潮。近期“孝里中心小学百人研学团”走进孝堂山。研学过程中,孩子们认真聆听了所有展陈室的专业讲解,在汉礼仪课堂上练习揖让之礼,动手体验“孔子问礼”画像拓印,还有老师教授线描技法,让学生动手复刻汉石画线描图。这种“知识浸润+手作感知”的沉浸式研学模式,已吸引超过3000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借助孝堂山片区改造提升项目的优势,去年,孝堂山接连“摘星”,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孝堂山庙会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座“金字招牌”的加持,为孝堂山这片千年文化高地注入了强劲动能。孝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开军向记者介绍,获评3A景区标志着孝堂山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景区依托郭氏墓石祠等核心文物,建成数字化展陈设施,硬核守护文化根脉,研学中心、拓印体验中心等功能室的落地,让游客从“看景观”转向“深体验”。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则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通讯员 石瑶 司利宵 报道
本报济南讯 当AR室闪现郭氏墓石祠的汉石画,沉睡两千年的汉代车马仪仗在虚拟世界中重现庄严;当身着汉服的少年在孝堂书院齐声诵读《孝经》,清朗童声穿越古今与汉代儒风同频共振;当省级非遗孝堂山庙会的锣鼓声即将重磅回归,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堂山片区正以一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蜕变,“让文物会说话、让文化可触摸”。
去年,长清区启动了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核心,以数字化展示为手段,以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为底色,宣传孝堂山历史文化,实现孝堂山片区整体保护提升。
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的核心,是一次“解码历史”的数字化生动实践。孝里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马凌梅介绍,在修复文物本体、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运用高精度三维建模与AR复原技术,将郭氏墓石祠画像中模糊的狩猎场景、宴饮仪礼重新赋予鲜活色彩——朱砂红勾勒的冠冕、孔雀蓝点染的衣袂,让汉代工匠的匠心在数字世界中“复活”。通过“一码在手”,游客不仅能以360度视角观察整个孝堂山,更能听到专业讲解,详细了解“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等画像背后的历史故事。在孝堂山,科技与文物实现完美碰撞,一帧帧壁画跨越千年光阴,直抵今人内心。
自改造提升项目完成后,孝堂山正以“研学热”掀起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浪潮。近期“孝里中心小学百人研学团”走进孝堂山。研学过程中,孩子们认真聆听了所有展陈室的专业讲解,在汉礼仪课堂上练习揖让之礼,动手体验“孔子问礼”画像拓印,还有老师教授线描技法,让学生动手复刻汉石画线描图。这种“知识浸润+手作感知”的沉浸式研学模式,已吸引超过3000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借助孝堂山片区改造提升项目的优势,去年,孝堂山接连“摘星”,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孝堂山庙会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座“金字招牌”的加持,为孝堂山这片千年文化高地注入了强劲动能。孝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开军向记者介绍,获评3A景区标志着孝堂山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景区依托郭氏墓石祠等核心文物,建成数字化展陈设施,硬核守护文化根脉,研学中心、拓印体验中心等功能室的落地,让游客从“看景观”转向“深体验”。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则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