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聊城底气何在
——新春一论聊城加速高质量发展
2025-0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胡磊 孙亚飞
2月6日下午,全市“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以思想引领变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激发活力,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用好改革方法论,以改革之力、创新之举诠释实干,以改革之效、创新之绩推动争先,力争在更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那么,弯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聊城底气何在?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越发凸显的区位优势。北接幽燕、南连江淮、西通中原、东望日韩,聊城历来是通达扼要之地。明清时期,借助大运河漕运之便,聊城成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而今,聊城加速构建东融省会经济圈及胶东经济圈、西接中原经济区、北依京津冀、南连长三角、直通粤港澳大湾区,“高速成网、高铁叠加、飞机起降”的区域性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届时将形成30分钟到济南、60分钟到雄安和郑州、90分钟到北京、2小时到青岛、3小时到达江浙腹地的区位优势,覆盖京鲁冀豫2.4亿人群,加速成为“江北经济金三角”的枢纽城市和京冀鲁豫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不断叠加的战略机遇。聊城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区,更是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中,成功探索了黄河流域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协作新机制。本届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将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这对正处战略机遇与政策机遇叠加、发展量能与发展质效并重关键节点的聊城而言,无疑再添新的战略机遇,特别是济郑高铁的开通,有效拉近了聊城与青岛、聊城与郑州的距离。与济南、郑州、青岛等城市为邻,对于聊城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谓机遇满满。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底蕴厚实的工业“家底”。20世纪九十年代,聊城就拥有信发、中通、时风、东阿阿胶、鲁西化工等一大批引以为傲的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支撑型企业,涵盖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化工、汽车、食品等多个领域。进入新时代,聊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低效落后产能,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提速新型工业化步伐,并在全市32个工业大类中,“一业一策”塑强12条产业链,深化“链长制”工作机制,以链强群,向新而行,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先进制造百强市行列。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逐渐显现的巨大潜力。2月6日,聊城召开的全市“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上,清醒认识到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等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但这又何尝不是聊城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比如,聊城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却也意味着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空间、人口红利等,更意味着这里能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具备更加突出的产业承接优势和后发技术优势。大外环路正式通车,进一步拉大了聊城城区发展的框架;着眼“东融、西拓、南展、北跨、中疏”,聊城优化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着力构建“一心两廊、五横六纵、河网互联、库塘相间”的现代水网格局,全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两河明珠”城市……聊城后发优势明显,必将在全省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年之计在于春,加压奋进正当时。全省“新春第一会”奠定了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需要聊城广大党员干部以“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激活发展动能,以改革创新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
2月6日下午,全市“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以思想引领变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激发活力,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用好改革方法论,以改革之力、创新之举诠释实干,以改革之效、创新之绩推动争先,力争在更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那么,弯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聊城底气何在?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越发凸显的区位优势。北接幽燕、南连江淮、西通中原、东望日韩,聊城历来是通达扼要之地。明清时期,借助大运河漕运之便,聊城成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而今,聊城加速构建东融省会经济圈及胶东经济圈、西接中原经济区、北依京津冀、南连长三角、直通粤港澳大湾区,“高速成网、高铁叠加、飞机起降”的区域性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届时将形成30分钟到济南、60分钟到雄安和郑州、90分钟到北京、2小时到青岛、3小时到达江浙腹地的区位优势,覆盖京鲁冀豫2.4亿人群,加速成为“江北经济金三角”的枢纽城市和京冀鲁豫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不断叠加的战略机遇。聊城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区,更是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中,成功探索了黄河流域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协作新机制。本届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将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这对正处战略机遇与政策机遇叠加、发展量能与发展质效并重关键节点的聊城而言,无疑再添新的战略机遇,特别是济郑高铁的开通,有效拉近了聊城与青岛、聊城与郑州的距离。与济南、郑州、青岛等城市为邻,对于聊城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谓机遇满满。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底蕴厚实的工业“家底”。20世纪九十年代,聊城就拥有信发、中通、时风、东阿阿胶、鲁西化工等一大批引以为傲的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支撑型企业,涵盖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化工、汽车、食品等多个领域。进入新时代,聊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低效落后产能,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提速新型工业化步伐,并在全市32个工业大类中,“一业一策”塑强12条产业链,深化“链长制”工作机制,以链强群,向新而行,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先进制造百强市行列。
聊城弯道超车的底气,在于逐渐显现的巨大潜力。2月6日,聊城召开的全市“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上,清醒认识到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等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但这又何尝不是聊城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比如,聊城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却也意味着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空间、人口红利等,更意味着这里能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具备更加突出的产业承接优势和后发技术优势。大外环路正式通车,进一步拉大了聊城城区发展的框架;着眼“东融、西拓、南展、北跨、中疏”,聊城优化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着力构建“一心两廊、五横六纵、河网互联、库塘相间”的现代水网格局,全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两河明珠”城市……聊城后发优势明显,必将在全省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年之计在于春,加压奋进正当时。全省“新春第一会”奠定了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需要聊城广大党员干部以“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激活发展动能,以改革创新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