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接力让荒山秃岭蝶变为翠绿林海

90后护林员的春节

2025-02-11 作者: 栗晟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高华娱 徐东清

  春节前夕,家住五莲县松柏镇娄家洼子村的“90后”护林员徐经华的家门口贴上了崭新的春联。上联:植树造福后代;下联:治山常留春色。这副春联的内容,在徐家的大门上已经连续贴了二十余载。
  1月27日,一大早,徐经华便同往常一样出门开始山林巡护,绵延5公里的山路,他每天都要走上两次。
  随着春节临近,返乡人员增多,关键时刻,徐经华必须瞪起眼来,较起真来,把每个山头走遍,每个坟头筛查一遍。
  山路崎岖难走,徐经华却轻车熟路,翻过一山,越过一岭,细心关注着有无进山的群众,看到有祭祖的,便立马赶过去再三嘱咐千万不能烧纸;遇到放羊的,便反复叮咛不能抽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的太爷就守护着这茫茫十多万亩的山场,到我这儿已经是‘护四代’了。”望着漫山的松柏林木,徐经华说。五莲1947年建县,有大小山头3300多座,山地丘陵面积达86%,是典型的山区县。在建县初期,全县的林木绿化率仅为20.4%,求生存、盼温饱、找出路,是摆在五莲人面前的一道难题。“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箩、煮一锅”,徐经华在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述曾经的苦日子。
  “父亲今年已经60多岁了,该我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让这份坚守继续传承下去。”徐经华说。从巡山防火、防盗采盗伐,到开荒拓土、栽植果树,徐家祖孙四代人成为五莲县荒山变林海书写绿色传奇实现生态蝶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3年从部队转业后,徐经华回到老家,成为徐家第四代护林员。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徐经华意识到,因地制宜做土特产文章是让家乡的绿水青山“生金”的好路。对此,他积极参加五莲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培训,除了发展采摘游,还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商公司,依托大山里优质的自然条件,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线上销售。
  经过3个小时的巡逻,徐经华回到村里,手机上显示的步数已经超过1万。他顾不上休息,到公司的包装车间与工人们一起忙着将一筐筐挑选好的芋头、地瓜等农产品打包装箱,赶在春节前通过快递发往北京、上海等地。
  “春天卖樱桃、夏天卖玉米、秋天卖板栗、冬天卖芋头,光是种植的20亩樱桃园,每年就能带来10万元收入。”徐经华说,“我还打算帮周边的乡亲们销售农产品,让更多的家乡特产走出大山。”
  “荒山变青山、叶子变票子”,徐经华用实际行动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胜势转化作了生动注脚。近年来,五莲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立生态发展委员会,组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新高地工作专班,打造美丽中国“五莲样板”。同时,创新“两山”转化路径,核定年度GEP总值292.96亿元,推出林果飘香贷等一批“生态价值贷”,累计发放贷款5亿余元。全县旅游消费总额、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今天的五莲,“山上绿树戴帽、山中林果缠腰、山下庭院飘香”。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常年保持在30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1.45%。乐山乐水的富民画卷正徐徐展开:5000亩的弘丰生态林让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斑斓盛装,黄崖川村凭借好山好水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白鹭湾小镇成为“区域整体开发型”典型样本,全长64公里的“齐鲁风情5号路”让沿路乡村串珠成链、美美与共。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高华娱 徐东清

  春节前夕,家住五莲县松柏镇娄家洼子村的“90后”护林员徐经华的家门口贴上了崭新的春联。上联:植树造福后代;下联:治山常留春色。这副春联的内容,在徐家的大门上已经连续贴了二十余载。
  1月27日,一大早,徐经华便同往常一样出门开始山林巡护,绵延5公里的山路,他每天都要走上两次。
  随着春节临近,返乡人员增多,关键时刻,徐经华必须瞪起眼来,较起真来,把每个山头走遍,每个坟头筛查一遍。
  山路崎岖难走,徐经华却轻车熟路,翻过一山,越过一岭,细心关注着有无进山的群众,看到有祭祖的,便立马赶过去再三嘱咐千万不能烧纸;遇到放羊的,便反复叮咛不能抽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的太爷就守护着这茫茫十多万亩的山场,到我这儿已经是‘护四代’了。”望着漫山的松柏林木,徐经华说。五莲1947年建县,有大小山头3300多座,山地丘陵面积达86%,是典型的山区县。在建县初期,全县的林木绿化率仅为20.4%,求生存、盼温饱、找出路,是摆在五莲人面前的一道难题。“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箩、煮一锅”,徐经华在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述曾经的苦日子。
  “父亲今年已经60多岁了,该我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让这份坚守继续传承下去。”徐经华说。从巡山防火、防盗采盗伐,到开荒拓土、栽植果树,徐家祖孙四代人成为五莲县荒山变林海书写绿色传奇实现生态蝶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3年从部队转业后,徐经华回到老家,成为徐家第四代护林员。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徐经华意识到,因地制宜做土特产文章是让家乡的绿水青山“生金”的好路。对此,他积极参加五莲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培训,除了发展采摘游,还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商公司,依托大山里优质的自然条件,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线上销售。
  经过3个小时的巡逻,徐经华回到村里,手机上显示的步数已经超过1万。他顾不上休息,到公司的包装车间与工人们一起忙着将一筐筐挑选好的芋头、地瓜等农产品打包装箱,赶在春节前通过快递发往北京、上海等地。
  “春天卖樱桃、夏天卖玉米、秋天卖板栗、冬天卖芋头,光是种植的20亩樱桃园,每年就能带来10万元收入。”徐经华说,“我还打算帮周边的乡亲们销售农产品,让更多的家乡特产走出大山。”
  “荒山变青山、叶子变票子”,徐经华用实际行动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胜势转化作了生动注脚。近年来,五莲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立生态发展委员会,组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新高地工作专班,打造美丽中国“五莲样板”。同时,创新“两山”转化路径,核定年度GEP总值292.96亿元,推出林果飘香贷等一批“生态价值贷”,累计发放贷款5亿余元。全县旅游消费总额、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今天的五莲,“山上绿树戴帽、山中林果缠腰、山下庭院飘香”。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常年保持在30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1.45%。乐山乐水的富民画卷正徐徐展开:5000亩的弘丰生态林让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斑斓盛装,黄崖川村凭借好山好水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白鹭湾小镇成为“区域整体开发型”典型样本,全长64公里的“齐鲁风情5号路”让沿路乡村串珠成链、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