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重点项目“向新起势”
2025-02-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赵国陆 报道
本报济南讯 2月5日下午,济南市市中区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暨“向新起势年”动员大会,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惟实励新、实干争先,加快推进“二次创业”。
市中区积极应对发展空间受限、产业转移外迁、历史包袱沉重等挑战,“二次创业”实现破题。该区提出“三步走”战略:用三年的时间(2023—2025年)“破题起势”;用5年的时间(2026—2030年)推动重点领域形成重大突破和质的提升,实现“突破跃升”;再用5年的时间(2031—2035年)全面完成“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实现“深化成型”,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品质强区。
重点实施“三大战略”,以中央活力区战略引领城市空间拓展、以中央商埠区战略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复兴、以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抓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城市有机更新深入开展“三大工程”:外部空间拓展、老城老旧片区更新、城中村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则全力建设信息通信、能源互联“两张网”,持续巩固“五大主导产业”,深化提升“十大产业链群”。
市中区今年以“项目提升”作为向新起势的动力,重点抓好城市建设类、产业类、民生类、注册类等四类项目。具体而言,城市建设类包括开发项目和更新项目,其中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兴隆三个地块、领秀城南地块、中央活力区二期、西南红庙片区、晴园二期等,城市更新项目以王官庄、东西十六里河复兴村、经四小纬二、中山公园等为重点;另外,在产业类项目、民生类项目、注册类项目上,市中区也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路径,储备有国网山东电力战新产业园、智立方、金恒丰总部投产基地等一大批潜力大、拉动性强的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将为市中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再添动力。
作为开春第一会,市中区要求用好“三点工作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重点是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难点是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亮点包括项目观摩、省级以上荣誉奖励、创新性工作等。
市中区提出目标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坚持“事要办成”思维,千方百计推动项目落地达效。同时,“优存量、扩增量、调结构、抢政策”,立足发展空间谋划项目、“三大战略”吸附项目、产业链群招引项目、优质资源配置项目、科技创新孵化项目,以更多牵引性强、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在项目建设上,要综合考虑数字贡献、投入产出和税收贡献,工业项目讲求投入产出、亩均效益,不能因为项目建设导致出现新的历史遗留问题。
本报济南讯 2月5日下午,济南市市中区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暨“向新起势年”动员大会,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惟实励新、实干争先,加快推进“二次创业”。
市中区积极应对发展空间受限、产业转移外迁、历史包袱沉重等挑战,“二次创业”实现破题。该区提出“三步走”战略:用三年的时间(2023—2025年)“破题起势”;用5年的时间(2026—2030年)推动重点领域形成重大突破和质的提升,实现“突破跃升”;再用5年的时间(2031—2035年)全面完成“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实现“深化成型”,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品质强区。
重点实施“三大战略”,以中央活力区战略引领城市空间拓展、以中央商埠区战略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复兴、以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抓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城市有机更新深入开展“三大工程”:外部空间拓展、老城老旧片区更新、城中村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则全力建设信息通信、能源互联“两张网”,持续巩固“五大主导产业”,深化提升“十大产业链群”。
市中区今年以“项目提升”作为向新起势的动力,重点抓好城市建设类、产业类、民生类、注册类等四类项目。具体而言,城市建设类包括开发项目和更新项目,其中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兴隆三个地块、领秀城南地块、中央活力区二期、西南红庙片区、晴园二期等,城市更新项目以王官庄、东西十六里河复兴村、经四小纬二、中山公园等为重点;另外,在产业类项目、民生类项目、注册类项目上,市中区也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路径,储备有国网山东电力战新产业园、智立方、金恒丰总部投产基地等一大批潜力大、拉动性强的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将为市中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再添动力。
作为开春第一会,市中区要求用好“三点工作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重点是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难点是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亮点包括项目观摩、省级以上荣誉奖励、创新性工作等。
市中区提出目标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坚持“事要办成”思维,千方百计推动项目落地达效。同时,“优存量、扩增量、调结构、抢政策”,立足发展空间谋划项目、“三大战略”吸附项目、产业链群招引项目、优质资源配置项目、科技创新孵化项目,以更多牵引性强、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在项目建设上,要综合考虑数字贡献、投入产出和税收贡献,工业项目讲求投入产出、亩均效益,不能因为项目建设导致出现新的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