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以精致为钥 开幸福之门

2025-01-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连续5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集齐“核风光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继续稳居山东省第一……2024年,威海坚持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全面落实“走在前、挑大梁”使命任务,以“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为全年工作主线,奋力开创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提升产业“含绿量”
塑强发展“含金量”

  绿色,是威海最鲜明的底色。环境空气质量连续9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系全省唯一;PM2.5连续4年稳定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过渡时期第二阶段标准,又是全省唯一;PM10再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还是全省唯一;重污染天数为0,依旧是全省唯一……一项项数据,是威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有力见证。
  绿色,还是威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从清洁能源“乘风而来”,到绿色工厂“智能发力”,全力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配置绿色化,引导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2024年,威海在积极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局中,留下了向“新”提“质”的鲜明印记。
  城市发展,产业先行。2024年,威海大力实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能源转型发展为支撑,全面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有效释放发展“绿动能”。日前,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获批202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威海的第4个产业集群省级“优等生”。
  持续扩大绿色能源供给,威海不断优化能源体系,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核风光储”等多个赛道齐头并进。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开工建设,文登海上光伏项目稳步推进,荣成成山京能储能电站正式商运……截至目前,威海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30.15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规模的71.2%。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挑起“大梁”,发挥好基础支撑作用。新能源产业集群逐步完善的同时,传统制造业产业也稳步行进在向“绿”生“金”的道路上。威海积极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智改数转”,带动产业“绿色变革”。截至目前,威海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27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加快将绿色发展“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领先优势”。
  3月,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跻身“2024中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百强榜”;7月,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支柱型雁阵集群;12月,威海参与建设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威海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2025年,威海将以积极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统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传统注入“新”动能 转型有了“质”提升
  威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山东省第一,这是一张连续多年发挥稳定的成绩单。
  2024年,威海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一批科技型企业竞相涌现,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实践中,威海通过持续创新,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要发展,创新是关键。2024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威海成功获批7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各类省级创新平台21家;新引育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31人、泰山人才工程专家3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万人;1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威海壹号”卫星成功研制发射;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入选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培育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0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
  稳住传统产业是接续新产业的基础,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威海,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轮胎、地毯、渔具、特种船舶、机电工具等生产基地。威海充分发挥数字要素的“乘数效应”,以数实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让“老树发新芽”。为引导企业“智改数转”,打造覆盖10条优势产业链的标杆,释放企业“愿转”动能;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提升培训,打开企业“会转”通道;一条条“真金白银”激励措施,增强企业“敢转”勇气。2024年,全市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6个、智能制造场景10个。
  乘“数”而上,向“新”发力。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威海还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政策机遇,瞄准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就地挖掘”增长源。
  2024年,威海还加强对未来关键技术的跟踪预测,围绕发展低空经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算力布局、生命科学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以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攻方向的项目,并将部分“潜力股”纳入全市142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推动未来产业领域前沿技术突破。
  2025年,威海将全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实数融合,扩容升级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向世界讲述“精致城市” 为群众建设“幸福威海”
  2024年10月,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威海举办。威海站在世界舞台上讲述“精致城市”故事,《威海倡议》也向全球分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威海方案”。
  2024年12月,《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论坛”上,威海再一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称号,连续5年“上榜”这一名单。
  精致和幸福,成为威海最闪亮的名片。近年来,威海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威海在2024年聚焦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谋划推出老旧小区改造、市区路网优化等20项民生实事和15项补短板事项,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聚焦老百姓关心的文娱生活板块,威海还围绕公园开放、游乐设施更新、文体空间打造等,积极梳理推进一批“微实事”,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丰富业余户外休闲生活。
  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聚焦就业这一最基本的民生,威海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促进活动,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5100个,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网点339个,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教育资源全面均衡、办学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等重点任务,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满堂红”;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级卫生室医保门诊报销服务,推动12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现门诊统筹结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幸福的城市,必然是一座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友好服务和支持的城市。2024年,威海全面回应各年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积极推动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和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三城联创”,探索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让孩子欢乐成长、青年奋力逐梦、老人安享乐居,2025年,“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内涵还在持续更新。
  爱国主义教育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威海依托丰富独特的爱国主义资源,沿千里海岸线打造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等138处基地、474处红色印迹,以“警钟长鸣、发愤图强”为主题,打造千里海疆爱国主义展示带,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为强化全民教育理念,威海坚持分类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为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威海摒弃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断丰富载体,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①精致威海
②在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模拟手术室,研发人员像操作VR游戏机一样,操作第三代“妙手S”手术机器人
③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获批202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④威海持续扩大绿色能源供给,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30.15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规模的71.2%
⑤从“1米高度”视角建设城市,威海持续推进适儿化改造,全市累计建成儿童友好空间297处
⑥精致威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
⑦蓝天白云下的威海城区,碧海相依青山相伴,处处红瓦绿树
  连续5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集齐“核风光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继续稳居山东省第一……2024年,威海坚持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全面落实“走在前、挑大梁”使命任务,以“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为全年工作主线,奋力开创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提升产业“含绿量”
塑强发展“含金量”

  绿色,是威海最鲜明的底色。环境空气质量连续9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系全省唯一;PM2.5连续4年稳定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过渡时期第二阶段标准,又是全省唯一;PM10再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还是全省唯一;重污染天数为0,依旧是全省唯一……一项项数据,是威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有力见证。
  绿色,还是威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从清洁能源“乘风而来”,到绿色工厂“智能发力”,全力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配置绿色化,引导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2024年,威海在积极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局中,留下了向“新”提“质”的鲜明印记。
  城市发展,产业先行。2024年,威海大力实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能源转型发展为支撑,全面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有效释放发展“绿动能”。日前,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获批202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威海的第4个产业集群省级“优等生”。
  持续扩大绿色能源供给,威海不断优化能源体系,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核风光储”等多个赛道齐头并进。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开工建设,文登海上光伏项目稳步推进,荣成成山京能储能电站正式商运……截至目前,威海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30.15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规模的71.2%。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挑起“大梁”,发挥好基础支撑作用。新能源产业集群逐步完善的同时,传统制造业产业也稳步行进在向“绿”生“金”的道路上。威海积极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智改数转”,带动产业“绿色变革”。截至目前,威海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27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加快将绿色发展“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领先优势”。
  3月,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跻身“2024中国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百强榜”;7月,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支柱型雁阵集群;12月,威海参与建设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威海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2025年,威海将以积极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统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传统注入“新”动能 转型有了“质”提升
  威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山东省第一,这是一张连续多年发挥稳定的成绩单。
  2024年,威海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一批科技型企业竞相涌现,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实践中,威海通过持续创新,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要发展,创新是关键。2024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威海成功获批7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各类省级创新平台21家;新引育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31人、泰山人才工程专家3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万人;1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威海壹号”卫星成功研制发射;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入选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培育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0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
  稳住传统产业是接续新产业的基础,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威海,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轮胎、地毯、渔具、特种船舶、机电工具等生产基地。威海充分发挥数字要素的“乘数效应”,以数实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让“老树发新芽”。为引导企业“智改数转”,打造覆盖10条优势产业链的标杆,释放企业“愿转”动能;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提升培训,打开企业“会转”通道;一条条“真金白银”激励措施,增强企业“敢转”勇气。2024年,全市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6个、智能制造场景10个。
  乘“数”而上,向“新”发力。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威海还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政策机遇,瞄准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就地挖掘”增长源。
  2024年,威海还加强对未来关键技术的跟踪预测,围绕发展低空经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算力布局、生命科学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以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攻方向的项目,并将部分“潜力股”纳入全市142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推动未来产业领域前沿技术突破。
  2025年,威海将全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实数融合,扩容升级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向世界讲述“精致城市” 为群众建设“幸福威海”
  2024年10月,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威海举办。威海站在世界舞台上讲述“精致城市”故事,《威海倡议》也向全球分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威海方案”。
  2024年12月,《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论坛”上,威海再一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称号,连续5年“上榜”这一名单。
  精致和幸福,成为威海最闪亮的名片。近年来,威海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威海在2024年聚焦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谋划推出老旧小区改造、市区路网优化等20项民生实事和15项补短板事项,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聚焦老百姓关心的文娱生活板块,威海还围绕公园开放、游乐设施更新、文体空间打造等,积极梳理推进一批“微实事”,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丰富业余户外休闲生活。
  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聚焦就业这一最基本的民生,威海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促进活动,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5100个,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网点339个,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教育资源全面均衡、办学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等重点任务,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满堂红”;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级卫生室医保门诊报销服务,推动12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现门诊统筹结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幸福的城市,必然是一座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友好服务和支持的城市。2024年,威海全面回应各年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积极推动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和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三城联创”,探索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让孩子欢乐成长、青年奋力逐梦、老人安享乐居,2025年,“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内涵还在持续更新。
  爱国主义教育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威海依托丰富独特的爱国主义资源,沿千里海岸线打造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等138处基地、474处红色印迹,以“警钟长鸣、发愤图强”为主题,打造千里海疆爱国主义展示带,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为强化全民教育理念,威海坚持分类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为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威海摒弃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断丰富载体,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①精致威海
②在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模拟手术室,研发人员像操作VR游戏机一样,操作第三代“妙手S”手术机器人
③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获批202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④威海持续扩大绿色能源供给,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30.15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规模的71.2%
⑤从“1米高度”视角建设城市,威海持续推进适儿化改造,全市累计建成儿童友好空间297处
⑥精致威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
⑦蓝天白云下的威海城区,碧海相依青山相伴,处处红瓦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