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同心”的临沂实践
2025-0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宋汶晓
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保卫老百姓抛头颅、洒热血,沂蒙人民救伤员,掩护革命,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回望来时路,伟大精神激励着前行路。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如何践行沂蒙精神既是政治考量也是时代之问。革命战争年代,八路军干部通过“缸满院净”开展群众工作,群众则在夜校里学习认字,听抗战的道理。如今,1000多万沂蒙人民在网络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反映身边的民生诉求;党员干部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环境在变,但党群双向奔赴的精神内核没有变。
“临沂首发”成践行党群同心路径
“退了135.33元暖气费。”回想起2023年冬天因暖气不热退费,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祥园社区居民胡先生至今记忆深刻。因为寒潮来袭,临沂城区不少市民通过“12345·临沂首发”反映家中室温偏低、供暖不达标。临沂市委当即责令两家供热公司主要负责人向市民作出诚恳道歉,退还部分暖气费,并迅速完成供热故障机组维修,让暖气热了起来,市民接着陆续收到了供热公司按天计算的暖气费。鉴于供暖前投诉集中,临沂市对供暖系统展开全面清查,并在2024年夏天集中开展了“冬病夏治”行动,提升重点小区1716个,惠及群众53万户。
2022年4月以来,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新要求,更好地践行沂蒙精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临沂市以12345热线改革为切入点,开发建设了临沂首发,打造集为民办事、宣传教育、问计问策功能于一体的融媒集智平台,探索出一条“12345+首发”“电话+网络”“政务+融媒”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如今,“12345·临沂首发”成为群众首选,构建起了“首发+网格+调解”治理体系,建立一口通办、沾边就办、专项深办等“八办”机制,努力让群众的每一种声音、每一个诉求都会被听见、都会被尊重。2024年全年受理诉求502.6万件,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分别提升至96%、95%。
红色文旅成“党群同心”载体
1月17日,“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2025临沂市乡村春晚现场,小戏小剧《跟着共产党走》在群众的期待中上演,感人的情节将群众的思绪带到了80多年前的夏天。1940年6月,驻扎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有两位年轻的文艺战士沙洪和王久鸣,他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创作出了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几扇旧木窗与书籍嵌入墙壁,属于抗大一分校的旗子、煤油灯等物品也摆在旁边。昏黄的灯光亮起,从这些老物件上划过,最终打到桌面上,3位演员准备就绪,播放着故事的屏幕亮起,《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便开始演出。“我在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沉浸式演出采用时空对话的形式、现代声光电技术和造型造景的多媒体手段,重现抗大一分校学员“在学习当中战斗、在战斗当中学习”那些扣人心弦的历史瞬间,让观众深刻领会红色精神的内涵。1号厅展演的主题是岁月拼图(主要演绎《马背上的图书馆》《草鞋》《刘峰宜的书信》3个故事),6号厅展演的主题是中国记忆。沉浸式村庄由当地群众和专业演员共同演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实现历史时空的穿越,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和参与,目前沉浸式村庄已建设完成并进行试运营。
临沂是一片红色沃土。革命战争时期,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了4000多场大小战斗。当时,在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光辉的历史,为临沂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临沂市按照“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红绿蓝古今”精品旅游体系,通过实施“激活蒙山”区域交通规划,打造了5条红色漫游线路,串联起费县大青山、莒南省政府旧址、蒙阴孟良崮等59处革命遗址和22个红色景区。“红色沂蒙·时尚临沂”品牌进一步叫响,成功承办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临沂文旅火力全开,全面刷新城市颜值和外界认知。城区旅游火爆出圈,以水串景、水岸联动,全方位点亮“沂河之夜”,琅琊古城“开城入梦”,《国秀琅琊》好评如潮,“水韵琅琊”成为临沂文旅新IP。打造灯火兰山·新琅琊等网红打卡地30余处,创建国家级、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9个,“十一”期间临沂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临沂炒鸡”叫响全国,旅游人次、收入分别达到9300万、870亿元。
沂蒙革命老区
意气风发走向未来
群众搬进楼房后,小区与村居一样,成了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临沂市将物业领域突出问题综合整治作为民心工程,梳理“临沂首发”接到的相关诉求,每季度开展物业服务质量考核,评选“红榜”项目与“黑榜”项目,8个月时间就通报物业企业64家,约谈项目负责人586人次,更换项目物业经理37人,清退物业企业28家。这场动真碰硬的行动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谁在服务群众时“打折扣”,整顿利剑就指向谁。
“小区周边缺少绿地、公园,也没有休闲场所。”面对市民的期盼,临沂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小游园”建设,在细微之处刷新城市颜值,2023年一年就建成170处,至今临沂中心城区建成各类公园849个,城市绿道398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5.9%,“千园之城”正在成为临沂新名片。家门口有了更多好风景,群众也增添了许多好心情。
群众提出的诉求一办到底,群众没有想到的改进也被主动提上日程。从2022年“五一”假期开始,临沂市民就收到了早晚高峰、双休日、节假日公交免费的“礼包”,让市民零成本乘公交。2024年,又新开通公交助学等特色线路67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3万个,免费开放政府定价停车场93处,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2个百分点。新建公共充电桩7500个、个人充电桩4.1万个。建设便民摊点群235个,“邻里市集”“果蔬小集”达到261处,城市更具“烟火气”。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0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全市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以上。
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才能满意,党群才能拧成一股绳创造更大胜利。2024年,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836个,完成投资18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占比达到77%、提高6.2个百分点。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655家、增加169家,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到153.2万户、全省第3。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达到660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5亿元、增长5.1%。质量效益持续改善,预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产值占比分别达到54%、46.5%,分别提高5.5个、1.8个百分点。
①沉浸式小院演出
②文旅新秀
③市民在灯火兰山·新琅琊观看汉服表演
④出门见绿成为常态
⑤星罗棋布的街头公园,让临沂成为千园之城
⑥“12345·临沂首发”话务大厅
⑦“老支前”王克昌在讲述红色故事
⑧“中国民企制造业50强”鲁南制药智能车间
⑨大美新临沂
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保卫老百姓抛头颅、洒热血,沂蒙人民救伤员,掩护革命,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回望来时路,伟大精神激励着前行路。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如何践行沂蒙精神既是政治考量也是时代之问。革命战争年代,八路军干部通过“缸满院净”开展群众工作,群众则在夜校里学习认字,听抗战的道理。如今,1000多万沂蒙人民在网络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反映身边的民生诉求;党员干部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环境在变,但党群双向奔赴的精神内核没有变。
“临沂首发”成践行党群同心路径
“退了135.33元暖气费。”回想起2023年冬天因暖气不热退费,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祥园社区居民胡先生至今记忆深刻。因为寒潮来袭,临沂城区不少市民通过“12345·临沂首发”反映家中室温偏低、供暖不达标。临沂市委当即责令两家供热公司主要负责人向市民作出诚恳道歉,退还部分暖气费,并迅速完成供热故障机组维修,让暖气热了起来,市民接着陆续收到了供热公司按天计算的暖气费。鉴于供暖前投诉集中,临沂市对供暖系统展开全面清查,并在2024年夏天集中开展了“冬病夏治”行动,提升重点小区1716个,惠及群众53万户。
2022年4月以来,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新要求,更好地践行沂蒙精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临沂市以12345热线改革为切入点,开发建设了临沂首发,打造集为民办事、宣传教育、问计问策功能于一体的融媒集智平台,探索出一条“12345+首发”“电话+网络”“政务+融媒”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如今,“12345·临沂首发”成为群众首选,构建起了“首发+网格+调解”治理体系,建立一口通办、沾边就办、专项深办等“八办”机制,努力让群众的每一种声音、每一个诉求都会被听见、都会被尊重。2024年全年受理诉求502.6万件,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分别提升至96%、95%。
红色文旅成“党群同心”载体
1月17日,“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2025临沂市乡村春晚现场,小戏小剧《跟着共产党走》在群众的期待中上演,感人的情节将群众的思绪带到了80多年前的夏天。1940年6月,驻扎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有两位年轻的文艺战士沙洪和王久鸣,他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创作出了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几扇旧木窗与书籍嵌入墙壁,属于抗大一分校的旗子、煤油灯等物品也摆在旁边。昏黄的灯光亮起,从这些老物件上划过,最终打到桌面上,3位演员准备就绪,播放着故事的屏幕亮起,《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便开始演出。“我在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沉浸式演出采用时空对话的形式、现代声光电技术和造型造景的多媒体手段,重现抗大一分校学员“在学习当中战斗、在战斗当中学习”那些扣人心弦的历史瞬间,让观众深刻领会红色精神的内涵。1号厅展演的主题是岁月拼图(主要演绎《马背上的图书馆》《草鞋》《刘峰宜的书信》3个故事),6号厅展演的主题是中国记忆。沉浸式村庄由当地群众和专业演员共同演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实现历史时空的穿越,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和参与,目前沉浸式村庄已建设完成并进行试运营。
临沂是一片红色沃土。革命战争时期,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了4000多场大小战斗。当时,在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光辉的历史,为临沂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临沂市按照“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红绿蓝古今”精品旅游体系,通过实施“激活蒙山”区域交通规划,打造了5条红色漫游线路,串联起费县大青山、莒南省政府旧址、蒙阴孟良崮等59处革命遗址和22个红色景区。“红色沂蒙·时尚临沂”品牌进一步叫响,成功承办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临沂文旅火力全开,全面刷新城市颜值和外界认知。城区旅游火爆出圈,以水串景、水岸联动,全方位点亮“沂河之夜”,琅琊古城“开城入梦”,《国秀琅琊》好评如潮,“水韵琅琊”成为临沂文旅新IP。打造灯火兰山·新琅琊等网红打卡地30余处,创建国家级、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9个,“十一”期间临沂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临沂炒鸡”叫响全国,旅游人次、收入分别达到9300万、870亿元。
沂蒙革命老区
意气风发走向未来
群众搬进楼房后,小区与村居一样,成了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临沂市将物业领域突出问题综合整治作为民心工程,梳理“临沂首发”接到的相关诉求,每季度开展物业服务质量考核,评选“红榜”项目与“黑榜”项目,8个月时间就通报物业企业64家,约谈项目负责人586人次,更换项目物业经理37人,清退物业企业28家。这场动真碰硬的行动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谁在服务群众时“打折扣”,整顿利剑就指向谁。
“小区周边缺少绿地、公园,也没有休闲场所。”面对市民的期盼,临沂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小游园”建设,在细微之处刷新城市颜值,2023年一年就建成170处,至今临沂中心城区建成各类公园849个,城市绿道398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5.9%,“千园之城”正在成为临沂新名片。家门口有了更多好风景,群众也增添了许多好心情。
群众提出的诉求一办到底,群众没有想到的改进也被主动提上日程。从2022年“五一”假期开始,临沂市民就收到了早晚高峰、双休日、节假日公交免费的“礼包”,让市民零成本乘公交。2024年,又新开通公交助学等特色线路67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3万个,免费开放政府定价停车场93处,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2个百分点。新建公共充电桩7500个、个人充电桩4.1万个。建设便民摊点群235个,“邻里市集”“果蔬小集”达到261处,城市更具“烟火气”。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20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全市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以上。
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才能满意,党群才能拧成一股绳创造更大胜利。2024年,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836个,完成投资18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占比达到77%、提高6.2个百分点。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655家、增加169家,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到153.2万户、全省第3。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达到660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5亿元、增长5.1%。质量效益持续改善,预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产值占比分别达到54%、46.5%,分别提高5.5个、1.8个百分点。
①沉浸式小院演出
②文旅新秀
③市民在灯火兰山·新琅琊观看汉服表演
④出门见绿成为常态
⑤星罗棋布的街头公园,让临沂成为千园之城
⑥“12345·临沂首发”话务大厅
⑦“老支前”王克昌在讲述红色故事
⑧“中国民企制造业50强”鲁南制药智能车间
⑨大美新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