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商酒”三问

2025-01-19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卢昱

  近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所藏的一件商代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被证实是蒸馏酒,这将我国发现蒸馏酒的年代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一文中提出:“酒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帮助巫师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为何商代的蒸馏酒会出现在山东?为何会用铜鸮卣盛酒?鸮卣中存了啥酒?探寻这些细微延展之处,为我们回溯历史提供更多切面。
  东夷属地怎成商之重镇?
  据悉,这件铜鸮卣出土于2010年12月,当时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济南大辛庄遗址发掘M257墓葬时发现,其时代初定为商代晚期。器物出土时,考古人员能明显感受到内部有少量液体,但因器盖和器身已牢牢结合,迟迟未能开启。近日,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的文物修复人员对铜鸮卣的锈蚀部分进行处理,打开了器盖。器内液体标本被密封送往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证实是3000年前的蒸馏酒。
  据检测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研究员吴朦介绍,经检测发现,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存在乙醇等成分,确定为酒类。果酒、米酒,只有发酵没有蒸馏环节,会留下糖类、蛋白质等物质,即便长时间埋藏也不会完全降解。而这件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长期保存在封闭的无氧环境中,经鉴定,只有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成分,是采用蒸馏工艺制作的酒。
  吴朦介绍,中国蒸馏酒的起源研究一直是科技史和酒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国内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陆续有汉代的蒸馏器实物出土,包括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汉蒸馏器,西安张家堡新莽墓葬出土的新莽时期蒸馏器。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汉代,中国已经有了蒸馏技术。
  “但当时,蒸馏技术是否被用来制作蒸馏酒尚不可定论。”吴朦说,此前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检测,鉴定烟台三十里堡汉墓群出土的酒为蒸馏酒,证明了汉代的蒸馏技术已经被用来制作蒸馏酒。而此次大辛庄遗址铜鸮卣内的液体样品,检测为蒸馏酒,将中国制作蒸馏酒的时间向前追溯至3000年前。
  为何在大辛庄出土这样的青铜器?这与大辛庄的历史地位息息相关。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的商代遗址。大辛庄遗址早在1935年就被发现了,当时村民在挖土时发现了青铜器,时任齐鲁大学教授的英国人林仰山最早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但因日军侵略使得考古挖掘没能展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和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先后多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和勘探。从历年调查和试掘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遗物判断,该遗址是一处集居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于一体的大型商代遗址,在商代考古尤其是东方地区商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3年,考古队再次来到大辛庄遗址,刮开浅浅的土层,几片带符号的龟甲出现了。这是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首次在商代都城安阳殷墟以外地区发现的甲骨文,所以意义特别重大。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大辛庄遗址这些带有刻辞的卜甲最初发现时,碎为8片,经缀合共有4件。最大的一片龟腹甲共有34个字。那么,这些甲骨文记载了什么信息呢?
  专家认为这片卜甲记述了当地统治者卜问“御”祭、“温”祭和“徙”祭的内容,祭祀对象是当时统治者的四位母辈祖先,所用牺牲为一头野猪和三头家猪。其年代不晚于殷墟三期早段,相当于商王武丁时代。它的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属同一系统,但在行款及个别文字写法上却有自身特点。
  山东大学教授方辉认为,虽然这片甲骨有自己的特点,但在祭祀方法和所用的牺牲上与殷墟使用的没有不同,两者的文化还是同属一脉。大辛庄之所以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是“商人夷化”。从族徽来看,包括甲骨文的发现,并没有提到是某一个国的,只是说祭祀的对象是他们的先人,并没有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种种迹象表明大辛庄恐怕还是商王朝在东方的重镇。
鸮卣中存了啥酒?
  在商朝,大辛庄一带原本属于东夷的统治范围,怎会是一处商王朝重镇呢?专家研究认为,这与商王东征有关。
  商王朝的崛起,对海岱地区东夷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商人以强劲的势头向东方扩张殖民,王朝政治、文化、经济随之步步深入,在海岱地区形成了夷商交错、交恶和交融的复杂局面。无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的交流,商族和夷族之间不断摩擦、融合对各自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经过多年的考古实践,目前发现商人东征和商人势力向东逐步扩张,其中在济南大辛庄、滕州前掌大、青州苏埠屯三个重要遗址,发现了大量商人在山东的文化遗存,印证了商人东来的步伐。
  随着商王征夷,商风东渐,商夷争辉,大辛庄成为商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也就是商朝治理东方的要地。这在2003年的考古发掘中便得到证实。当时,考古人员在大辛庄遗址发现了一座规格比较高的墓葬,出土铜戈以及豆鬲簋三件古代炊具,证明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或者发生过战争。
  2010年,考古人员在大辛庄遗址发现了141座墓葬。其中一座被毁大墓出土的金箔,引人关注,它是山东唯一一个出土金箔的商朝墓。另外,标号m139的商代大墓出土了14件青铜器,它们制作精美,规格较高。有纹饰精美、器形独特的一对铜盉;还有高60厘米,直径40厘米的圆形青铜鼎,可与郑州商城出土同期大鼎相媲美。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之高。
  再就是出土了代表军权的铜钺,高约30厘米,个头硕大、器身厚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商代第二大铜钺。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但同时也用于礼仪。
  商代的各种祭祀活动频仍,这就需要有大量能体现所谓“礼治”的礼器。商代山东经济在东夷文明的基础上,吸收了商王朝的文明成果,经济继续发展。当时济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农业大发展,这也促进了酿酒业飞速进步。
  酿酒业及酒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又助推了青铜酒器在种类多样、制造水平上到达一定高度。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土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的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并且在摆放位置上也凸显尊贵。
  此次发现蒸馏酒的铜鸮卣是青铜礼器中酒器的一种。根据古文献记载,卣是专门盛鬯(chàng)的祭器。当时,祭祀之酒主要是醴、鬯,醴是用稻米蒸熟而酿成的甜酒,酿制一宿而成,含渣滓未过滤的浊酒;鬯就是黑黍米酿成的酒。
  鸮,俗称猫头鹰,古汉语称鸱、枭、鸱鸮,民间的俗名因地而异,不胜枚举。观察鸮的体态,其重要特征与其他鸟类不同:眼的位置在面部正前方,转动起来更显灵动神奇,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面盘”,从外形上看是团头圆脸;鸮体格健壮,上嘴弯曲像钩,尖锐锋利。正前方的两只大圆眼和长弯钩形的利嘴是远古造型艺术家们精确把握鸮特征的表现重心。因此,大辛庄出土的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鸮卣”。
为何选择鸮?
  作为酒器的卣为何会选择鸮的形象呢?这与鸮的特点有关,其生活习性的最大特征是昼伏夜出,是典型的夜间活动者。在白昼属阳、夜晚属阴的想象模式作用下,鸮的文化价值很自然地被归属为阴性,乃至成为阴间、冥府使者的传说。因此,鸮具有协助巫师引魂升天的功能。在《大雅·瞻卬》中则有“懿厥哲妇,如枭如鸱”之说,把智慧女人比作鸮。如殷墟妇好墓中出土有玉鸮、鸮形玉梳、鸮形玉调色盘,以及青铜鸮尊,意在说明妇好是一位聪明有智慧的女人。她的陪葬器物中多见鸮形象,正好表明当时有鸮为女神化身的观念。
  无独有偶,古希腊女神雅典娜以猫头鹰为标志,欧亚大陆史前考古学家金巴塔斯认为“在今人熟知的父权制宗教产生以前,存在一种延续了近万年之久的女神宗教。猪、熊、蛙和猫头鹰都曾是女神的动物化身。”
  而鸮身上羽毛多呈褐色,其间或夹杂一些斑点,便于在暗色中隐蔽;它飞行时,悄然无声。猎食时站在高枝上,见有猎物,向下猛扑或靠近地面疾飞,扑向猎物。这些特点使鸮的战斗力很强,能够夜间作战,而且行动迅速敏捷,没有声响。鸮的叫声也十分凄厉,汉语“鸮”(xiao)和英语“owl”(猫头鹰)一词发音(ao)显然都有象声词的特质,直接源于猫头鹰的鸣叫声。
  这种可怕的、响亮而凄厉的声音“足以把猎物吓呆,使之束手就擒”,这应该也是每个商朝军人所向往的一种本领:人未出,而声先到,以声音吓得敌人发抖,不战而胜,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鸮代表有吓人的声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视夜如昼战斗力高强的“战神”。
  现代人眼中萌萌的鸮,在三千年前却是“战神”。它的出现,对己方意味着胜利,对敌方意味着失败,甚至是死亡,以致今天不少地区仍有把鸮可怕的叫声当作不祥之兆的习俗。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认为,商代青铜器上鸱鸮的图像,“应看作是表示勇武的战神被赋予了避兵灾的魅力,这也是‘铸鼎象物’之意。”
  □ 本报记者 卢昱

  近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所藏的一件商代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被证实是蒸馏酒,这将我国发现蒸馏酒的年代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一文中提出:“酒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帮助巫师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为何商代的蒸馏酒会出现在山东?为何会用铜鸮卣盛酒?鸮卣中存了啥酒?探寻这些细微延展之处,为我们回溯历史提供更多切面。
  东夷属地怎成商之重镇?
  据悉,这件铜鸮卣出土于2010年12月,当时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济南大辛庄遗址发掘M257墓葬时发现,其时代初定为商代晚期。器物出土时,考古人员能明显感受到内部有少量液体,但因器盖和器身已牢牢结合,迟迟未能开启。近日,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的文物修复人员对铜鸮卣的锈蚀部分进行处理,打开了器盖。器内液体标本被密封送往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证实是3000年前的蒸馏酒。
  据检测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研究员吴朦介绍,经检测发现,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存在乙醇等成分,确定为酒类。果酒、米酒,只有发酵没有蒸馏环节,会留下糖类、蛋白质等物质,即便长时间埋藏也不会完全降解。而这件铜鸮卣内残存的液体长期保存在封闭的无氧环境中,经鉴定,只有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成分,是采用蒸馏工艺制作的酒。
  吴朦介绍,中国蒸馏酒的起源研究一直是科技史和酒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国内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陆续有汉代的蒸馏器实物出土,包括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汉蒸馏器,西安张家堡新莽墓葬出土的新莽时期蒸馏器。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汉代,中国已经有了蒸馏技术。
  “但当时,蒸馏技术是否被用来制作蒸馏酒尚不可定论。”吴朦说,此前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检测,鉴定烟台三十里堡汉墓群出土的酒为蒸馏酒,证明了汉代的蒸馏技术已经被用来制作蒸馏酒。而此次大辛庄遗址铜鸮卣内的液体样品,检测为蒸馏酒,将中国制作蒸馏酒的时间向前追溯至3000年前。
  为何在大辛庄出土这样的青铜器?这与大辛庄的历史地位息息相关。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的商代遗址。大辛庄遗址早在1935年就被发现了,当时村民在挖土时发现了青铜器,时任齐鲁大学教授的英国人林仰山最早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但因日军侵略使得考古挖掘没能展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和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先后多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和勘探。从历年调查和试掘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遗物判断,该遗址是一处集居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于一体的大型商代遗址,在商代考古尤其是东方地区商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3年,考古队再次来到大辛庄遗址,刮开浅浅的土层,几片带符号的龟甲出现了。这是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首次在商代都城安阳殷墟以外地区发现的甲骨文,所以意义特别重大。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大辛庄遗址这些带有刻辞的卜甲最初发现时,碎为8片,经缀合共有4件。最大的一片龟腹甲共有34个字。那么,这些甲骨文记载了什么信息呢?
  专家认为这片卜甲记述了当地统治者卜问“御”祭、“温”祭和“徙”祭的内容,祭祀对象是当时统治者的四位母辈祖先,所用牺牲为一头野猪和三头家猪。其年代不晚于殷墟三期早段,相当于商王武丁时代。它的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属同一系统,但在行款及个别文字写法上却有自身特点。
  山东大学教授方辉认为,虽然这片甲骨有自己的特点,但在祭祀方法和所用的牺牲上与殷墟使用的没有不同,两者的文化还是同属一脉。大辛庄之所以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是“商人夷化”。从族徽来看,包括甲骨文的发现,并没有提到是某一个国的,只是说祭祀的对象是他们的先人,并没有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种种迹象表明大辛庄恐怕还是商王朝在东方的重镇。
鸮卣中存了啥酒?
  在商朝,大辛庄一带原本属于东夷的统治范围,怎会是一处商王朝重镇呢?专家研究认为,这与商王东征有关。
  商王朝的崛起,对海岱地区东夷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商人以强劲的势头向东方扩张殖民,王朝政治、文化、经济随之步步深入,在海岱地区形成了夷商交错、交恶和交融的复杂局面。无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的交流,商族和夷族之间不断摩擦、融合对各自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经过多年的考古实践,目前发现商人东征和商人势力向东逐步扩张,其中在济南大辛庄、滕州前掌大、青州苏埠屯三个重要遗址,发现了大量商人在山东的文化遗存,印证了商人东来的步伐。
  随着商王征夷,商风东渐,商夷争辉,大辛庄成为商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也就是商朝治理东方的要地。这在2003年的考古发掘中便得到证实。当时,考古人员在大辛庄遗址发现了一座规格比较高的墓葬,出土铜戈以及豆鬲簋三件古代炊具,证明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或者发生过战争。
  2010年,考古人员在大辛庄遗址发现了141座墓葬。其中一座被毁大墓出土的金箔,引人关注,它是山东唯一一个出土金箔的商朝墓。另外,标号m139的商代大墓出土了14件青铜器,它们制作精美,规格较高。有纹饰精美、器形独特的一对铜盉;还有高60厘米,直径40厘米的圆形青铜鼎,可与郑州商城出土同期大鼎相媲美。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之高。
  再就是出土了代表军权的铜钺,高约30厘米,个头硕大、器身厚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商代第二大铜钺。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但同时也用于礼仪。
  商代的各种祭祀活动频仍,这就需要有大量能体现所谓“礼治”的礼器。商代山东经济在东夷文明的基础上,吸收了商王朝的文明成果,经济继续发展。当时济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农业大发展,这也促进了酿酒业飞速进步。
  酿酒业及酒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又助推了青铜酒器在种类多样、制造水平上到达一定高度。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土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的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并且在摆放位置上也凸显尊贵。
  此次发现蒸馏酒的铜鸮卣是青铜礼器中酒器的一种。根据古文献记载,卣是专门盛鬯(chàng)的祭器。当时,祭祀之酒主要是醴、鬯,醴是用稻米蒸熟而酿成的甜酒,酿制一宿而成,含渣滓未过滤的浊酒;鬯就是黑黍米酿成的酒。
  鸮,俗称猫头鹰,古汉语称鸱、枭、鸱鸮,民间的俗名因地而异,不胜枚举。观察鸮的体态,其重要特征与其他鸟类不同:眼的位置在面部正前方,转动起来更显灵动神奇,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面盘”,从外形上看是团头圆脸;鸮体格健壮,上嘴弯曲像钩,尖锐锋利。正前方的两只大圆眼和长弯钩形的利嘴是远古造型艺术家们精确把握鸮特征的表现重心。因此,大辛庄出土的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鸮卣”。
为何选择鸮?
  作为酒器的卣为何会选择鸮的形象呢?这与鸮的特点有关,其生活习性的最大特征是昼伏夜出,是典型的夜间活动者。在白昼属阳、夜晚属阴的想象模式作用下,鸮的文化价值很自然地被归属为阴性,乃至成为阴间、冥府使者的传说。因此,鸮具有协助巫师引魂升天的功能。在《大雅·瞻卬》中则有“懿厥哲妇,如枭如鸱”之说,把智慧女人比作鸮。如殷墟妇好墓中出土有玉鸮、鸮形玉梳、鸮形玉调色盘,以及青铜鸮尊,意在说明妇好是一位聪明有智慧的女人。她的陪葬器物中多见鸮形象,正好表明当时有鸮为女神化身的观念。
  无独有偶,古希腊女神雅典娜以猫头鹰为标志,欧亚大陆史前考古学家金巴塔斯认为“在今人熟知的父权制宗教产生以前,存在一种延续了近万年之久的女神宗教。猪、熊、蛙和猫头鹰都曾是女神的动物化身。”
  而鸮身上羽毛多呈褐色,其间或夹杂一些斑点,便于在暗色中隐蔽;它飞行时,悄然无声。猎食时站在高枝上,见有猎物,向下猛扑或靠近地面疾飞,扑向猎物。这些特点使鸮的战斗力很强,能够夜间作战,而且行动迅速敏捷,没有声响。鸮的叫声也十分凄厉,汉语“鸮”(xiao)和英语“owl”(猫头鹰)一词发音(ao)显然都有象声词的特质,直接源于猫头鹰的鸣叫声。
  这种可怕的、响亮而凄厉的声音“足以把猎物吓呆,使之束手就擒”,这应该也是每个商朝军人所向往的一种本领:人未出,而声先到,以声音吓得敌人发抖,不战而胜,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鸮代表有吓人的声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视夜如昼战斗力高强的“战神”。
  现代人眼中萌萌的鸮,在三千年前却是“战神”。它的出现,对己方意味着胜利,对敌方意味着失败,甚至是死亡,以致今天不少地区仍有把鸮可怕的叫声当作不祥之兆的习俗。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认为,商代青铜器上鸱鸮的图像,“应看作是表示勇武的战神被赋予了避兵灾的魅力,这也是‘铸鼎象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