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任城区

向“新”而行以“质”取胜 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2025-01-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袁进 王琴
  
  两城同建、三区联动、产业升级、消费扩容、文化“两创”……这些年度关键词浓缩成济宁市任城区“干字当头”的2024年,记录着每一位奋进者与这座城市的休戚与共。
  这一年,任城区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持续深化“12351”工作体系,统筹推进稳增长、提质效、推改革、防风险、惠民生,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7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积蓄新优势
现代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位于京杭大运河任城段的龙拱港装卸区,轨道吊车上下忙碌,无人卡车穿梭,监管和操控均由数百米之外控制中心的两名操作人员完成。
  “整体人员配置节省了40余人,大型装卸设备都配备了能量回馈系统,整体节电30%以上。”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介绍,当前龙拱港已开通至武汉、上海等集装箱航线26条,通达南京港、宁波港等50多个港口,在山东率先实现河江海联运,远航至福建、广东。
  内贸发展的同时,龙拱港也为外贸企业打造一条出海通道。“出口集装箱可在龙拱港‘一站式’出海,每个集装箱节省运输成本约1000—2500元,目前服务外贸企业50余家。除水路出口外,经龙拱港铁路专用线,外贸集装箱也可从青岛出口。”龙拱港副总经理杨永高介绍。
  2024年,任城区港航物流持续突破。龙拱港铁路专用线、疏港道路建成通车,中欧班列顺利开行,开通全省首条内河外贸航线,入选省“一单制”试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济州港实现粮食物流、贸易“双百万吨”目标。集装箱吞吐量达22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159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济宁博拉碳材料是任城区一家高端炭黑生产企业,之前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尾气。任城区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助企攀登”重点,组建由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一对一”上门帮扶指导。
  “驻企干部组织专家组进行预评审,帮助我们更换设备,每年进行技改项目评审,并组织技改项目实施。我公司已经连续3年获评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评级A级企业,保证公司在冬季重污染天气下正常生产运行。”济宁博拉碳材料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海平说。
  2024年,任城区制造强区蓄势升级。59个设备更新和技改项目投资增长10.3%,碳基新材料获评省特色产业集群。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7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海纳科技获评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晨星工厂6家,入选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试点。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济宁市唯一。
拓宽新赛道
发展势能持续增强

  变废为宝,山东海纳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盯”上了煤泥和矸石。“年产能20万吨,节能80%、成本下降45%……”2024年举办的第十八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上,一台名为“STC超高压压滤机”的设备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目光。
  海纳科技董事长朱凯介绍,针对“煤泥”这一能源行业危废处理的老大难,他们以“无热干化”环保处理工艺替代传统的压滤加烘干模式,通过物理压榨方式一次性可将煤泥的含水率降至10.5%,将废品“煤泥”变商品煤炭。
  2024年,任城区创新势头强劲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3家,新促成大院大所合作16家,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26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9.1亿元,济宁市第一。实施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1项,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急需紧缺人才340名、外国专家20名。获评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济宁市唯一。
  此外,任城区还全力实施制造强区“首位战略”,深入推进“助企攀登”,完善要素保障,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位于任城区的济宁四通工程机械是一家生产汽车起重机的企业,生产的蓝牌汽车起重机销量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1—11月,企业销售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5%。抓住发展黄金期,企业计划今年新上扩产能项目。
  “拟建年产8000台专用汽车上装配套生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预计2026年年底完工,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济宁四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圣强说。
  企业技术和规模的不断跃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力护航。“我们成功为企业引进了一名机械工程师。入职以来,该名人才已为企业成功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驻企干部彭楠说。
  2024年,任城区营商环境清朗优渥。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1亿元、全市第一。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121个集成服务场景线上运行,审批材料减少60%、办理时限压缩80%,新增经营主体2.2万户。在山东省率先建成“全程电子化勘查平台”。“招标自主化”获评山东省招投标领域“揭榜挂帅”事项,山东省县级唯一。
释放新动能
文化“两创”成效显著

  任城,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乘船夜游运河,看两岸“古今变”;逛竹竿巷,感受运河风俗……如今,大运河已成为当地最具魅力的生态名片、文化印记和旅游高地。
  2024年7月,位于任城区的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正式开放。该公园是集保护、展示、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遗址类公园,展示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的历史、运河的变迁等。
  2025年元旦,在河道总督署展示馆一楼,举行了一场红领巾讲解员授带仪式,仪式结束后,小讲解员们立即投入到了讲解工作中。“明代有一位4次担任总理河道的治水名臣潘季驯,上方展示的就是他所作的《登太白楼》。”“红领巾讲解员”、济宁市任城区水米田小学学生张新甜胸有成竹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
  “任城区作为整个运河的河道中枢,除了南船北马带来的粮食等货物之外,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塑造了厚德包容、气象万千的城市气质。”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说,任城区将做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设计开发更多研学课程、公益讲堂等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文创产品,让沉睡数百年的遗址焕发蓬勃生机,彰显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措施清单上,任城还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沿古运河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整合东大寺竹竿巷片区、铁塔寺总督府片区和济安台片区3个运河文化富集区,形成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风景廊道;策划古运河之旅等5大精品线路;发展文物研学、考古研学、博物馆研学等……这座满载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任城区文化“两创”示范点之一的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是运河之畔的一所百年老校。“我们提取了孔子文化、儒家文化中‘礼’的元素,开发编写了《崇德尚礼花竞开》校本教材,让学生们对‘礼’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从而知礼明礼懂礼守礼,成长为新时代好少年。”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宋蓓蓓说。
  除了学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多年来,任城区从儒家文化中汲取“以和为贵”“无讼”等治理智慧,打造“和为贵”调解室和“一站式”矛调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2024年,任城区城市文脉更具魅力。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年度任务,新发现文物71处。20处重点文保单位完成数字化场景建设。新增省特级文化站9个,济宁市第一。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吸引游客80万人次。“运河记忆”获评省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开展“家国颂 运河情—爱在任城”百集短视频展播分享会和“家国颂 运河情”任城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
探索新模式
民生福祉殷实普惠

  置身任城区古槐街道北门小区,放眼望去,街道环境干净整洁、社区场地种类齐全、配套设施智能规范……全然不见旧模样。
  “前段时间,小区里又办喜事啦。都说老旧小区留不住年轻人,北门小区却陆续搬进来不少年轻人,他们把这里的房子当结婚新房,让这30多年的老院子又多了活力与生气。”北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吕秀云话音刚落,老邻居谷祖恩接话说:“环境好了,居民幸福感也越来越强,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环。从北门小区被列为任城区重点改造对象,先后召开28次居民代表大会,梳理出一张包括36个大项100余个小项的改造“愿望清单”;到政府出“大头”、社会资金添“小头”、居民补“零头”,“三头”破解资金瓶颈;再到建设具备13大板块50余项子功能的新型智慧社区运营管理平台,北门小区“破茧成蝶”,焕发新生。
  2024年,任城区城市品质不断进阶。“北进西跨中优”加速推进,龙拱港特大桥建成通车。实施城市更新项目9个,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3个,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1个,新改建口袋公园11处,设立潮汐市场、便民疏导点36处。
  反映问题、跑腿代办找网格员;环境维护、设施提升有红色物业;矛盾调解、化解积怨可以民主协商;组织活动、社区公益是志愿者的强项……在社会治理中,任城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推行网格支撑、志愿服务、信用融合、红色物业、民主协商等兼顾城乡的10条工作线,打造“1+10”社区治理共同体,10条工作线织就了一张网,兜住了大小民生事。
  任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勇介绍,他们发挥组织建设、党建联建、交叉任职等组织优势,使各条工作线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拿红色物业这条工作线来说,我们建立了社区‘两委’和物业公司交叉任职制度,物业公司经理在社区任‘两委’成员,社区干部到物业公司担任党建指导员兼副经理,通过党建的力量将两方紧密联系起来,在整条线上传导为民服务的力量。”王勇说。
  2024年,任城区社会治理更加高效。“1+10”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式深入推进,打造“信托制”物管小区25个。“任诚办”平台入选全国政法智慧治理创新案例。入选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城区10强。竹竿巷获评省级创业街区,优徕青年社区等品牌获团中央推广。将85%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发放各类救助金1.2亿元,举办招聘活动247场,城镇新增就业1.6万余人,新建老年助餐食堂18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6350个,养老机构发展到39家、床位5861张,36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任城人民的幸福生活、美好愿景正在实现。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任城区将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目标,坚持“12351”工作体系,聚力推动工业经济、港航经济、扩内需促消费、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城实践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①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
②济北新区
③济邹路商圈
④海纳智能装备生产车间
⑤“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夜景
⑥济宁四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装车间
⑦龙拱港公铁水一体化多式联运枢纽园区
  □袁进 王琴
  
  两城同建、三区联动、产业升级、消费扩容、文化“两创”……这些年度关键词浓缩成济宁市任城区“干字当头”的2024年,记录着每一位奋进者与这座城市的休戚与共。
  这一年,任城区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持续深化“12351”工作体系,统筹推进稳增长、提质效、推改革、防风险、惠民生,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7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积蓄新优势
现代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位于京杭大运河任城段的龙拱港装卸区,轨道吊车上下忙碌,无人卡车穿梭,监管和操控均由数百米之外控制中心的两名操作人员完成。
  “整体人员配置节省了40余人,大型装卸设备都配备了能量回馈系统,整体节电30%以上。”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介绍,当前龙拱港已开通至武汉、上海等集装箱航线26条,通达南京港、宁波港等50多个港口,在山东率先实现河江海联运,远航至福建、广东。
  内贸发展的同时,龙拱港也为外贸企业打造一条出海通道。“出口集装箱可在龙拱港‘一站式’出海,每个集装箱节省运输成本约1000—2500元,目前服务外贸企业50余家。除水路出口外,经龙拱港铁路专用线,外贸集装箱也可从青岛出口。”龙拱港副总经理杨永高介绍。
  2024年,任城区港航物流持续突破。龙拱港铁路专用线、疏港道路建成通车,中欧班列顺利开行,开通全省首条内河外贸航线,入选省“一单制”试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济州港实现粮食物流、贸易“双百万吨”目标。集装箱吞吐量达22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159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济宁博拉碳材料是任城区一家高端炭黑生产企业,之前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尾气。任城区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助企攀登”重点,组建由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一对一”上门帮扶指导。
  “驻企干部组织专家组进行预评审,帮助我们更换设备,每年进行技改项目评审,并组织技改项目实施。我公司已经连续3年获评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评级A级企业,保证公司在冬季重污染天气下正常生产运行。”济宁博拉碳材料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海平说。
  2024年,任城区制造强区蓄势升级。59个设备更新和技改项目投资增长10.3%,碳基新材料获评省特色产业集群。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7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海纳科技获评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晨星工厂6家,入选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试点。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济宁市唯一。
拓宽新赛道
发展势能持续增强

  变废为宝,山东海纳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盯”上了煤泥和矸石。“年产能20万吨,节能80%、成本下降45%……”2024年举办的第十八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上,一台名为“STC超高压压滤机”的设备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目光。
  海纳科技董事长朱凯介绍,针对“煤泥”这一能源行业危废处理的老大难,他们以“无热干化”环保处理工艺替代传统的压滤加烘干模式,通过物理压榨方式一次性可将煤泥的含水率降至10.5%,将废品“煤泥”变商品煤炭。
  2024年,任城区创新势头强劲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3家,新促成大院大所合作16家,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26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9.1亿元,济宁市第一。实施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1项,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急需紧缺人才340名、外国专家20名。获评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济宁市唯一。
  此外,任城区还全力实施制造强区“首位战略”,深入推进“助企攀登”,完善要素保障,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位于任城区的济宁四通工程机械是一家生产汽车起重机的企业,生产的蓝牌汽车起重机销量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1—11月,企业销售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5%。抓住发展黄金期,企业计划今年新上扩产能项目。
  “拟建年产8000台专用汽车上装配套生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预计2026年年底完工,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济宁四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圣强说。
  企业技术和规模的不断跃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力护航。“我们成功为企业引进了一名机械工程师。入职以来,该名人才已为企业成功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驻企干部彭楠说。
  2024年,任城区营商环境清朗优渥。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1亿元、全市第一。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121个集成服务场景线上运行,审批材料减少60%、办理时限压缩80%,新增经营主体2.2万户。在山东省率先建成“全程电子化勘查平台”。“招标自主化”获评山东省招投标领域“揭榜挂帅”事项,山东省县级唯一。
释放新动能
文化“两创”成效显著

  任城,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乘船夜游运河,看两岸“古今变”;逛竹竿巷,感受运河风俗……如今,大运河已成为当地最具魅力的生态名片、文化印记和旅游高地。
  2024年7月,位于任城区的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正式开放。该公园是集保护、展示、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遗址类公园,展示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的历史、运河的变迁等。
  2025年元旦,在河道总督署展示馆一楼,举行了一场红领巾讲解员授带仪式,仪式结束后,小讲解员们立即投入到了讲解工作中。“明代有一位4次担任总理河道的治水名臣潘季驯,上方展示的就是他所作的《登太白楼》。”“红领巾讲解员”、济宁市任城区水米田小学学生张新甜胸有成竹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
  “任城区作为整个运河的河道中枢,除了南船北马带来的粮食等货物之外,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塑造了厚德包容、气象万千的城市气质。”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说,任城区将做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设计开发更多研学课程、公益讲堂等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文创产品,让沉睡数百年的遗址焕发蓬勃生机,彰显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措施清单上,任城还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沿古运河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整合东大寺竹竿巷片区、铁塔寺总督府片区和济安台片区3个运河文化富集区,形成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风景廊道;策划古运河之旅等5大精品线路;发展文物研学、考古研学、博物馆研学等……这座满载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任城区文化“两创”示范点之一的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是运河之畔的一所百年老校。“我们提取了孔子文化、儒家文化中‘礼’的元素,开发编写了《崇德尚礼花竞开》校本教材,让学生们对‘礼’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从而知礼明礼懂礼守礼,成长为新时代好少年。”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宋蓓蓓说。
  除了学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多年来,任城区从儒家文化中汲取“以和为贵”“无讼”等治理智慧,打造“和为贵”调解室和“一站式”矛调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2024年,任城区城市文脉更具魅力。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年度任务,新发现文物71处。20处重点文保单位完成数字化场景建设。新增省特级文化站9个,济宁市第一。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吸引游客80万人次。“运河记忆”获评省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开展“家国颂 运河情—爱在任城”百集短视频展播分享会和“家国颂 运河情”任城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
探索新模式
民生福祉殷实普惠

  置身任城区古槐街道北门小区,放眼望去,街道环境干净整洁、社区场地种类齐全、配套设施智能规范……全然不见旧模样。
  “前段时间,小区里又办喜事啦。都说老旧小区留不住年轻人,北门小区却陆续搬进来不少年轻人,他们把这里的房子当结婚新房,让这30多年的老院子又多了活力与生气。”北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吕秀云话音刚落,老邻居谷祖恩接话说:“环境好了,居民幸福感也越来越强,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环。从北门小区被列为任城区重点改造对象,先后召开28次居民代表大会,梳理出一张包括36个大项100余个小项的改造“愿望清单”;到政府出“大头”、社会资金添“小头”、居民补“零头”,“三头”破解资金瓶颈;再到建设具备13大板块50余项子功能的新型智慧社区运营管理平台,北门小区“破茧成蝶”,焕发新生。
  2024年,任城区城市品质不断进阶。“北进西跨中优”加速推进,龙拱港特大桥建成通车。实施城市更新项目9个,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3个,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1个,新改建口袋公园11处,设立潮汐市场、便民疏导点36处。
  反映问题、跑腿代办找网格员;环境维护、设施提升有红色物业;矛盾调解、化解积怨可以民主协商;组织活动、社区公益是志愿者的强项……在社会治理中,任城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推行网格支撑、志愿服务、信用融合、红色物业、民主协商等兼顾城乡的10条工作线,打造“1+10”社区治理共同体,10条工作线织就了一张网,兜住了大小民生事。
  任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勇介绍,他们发挥组织建设、党建联建、交叉任职等组织优势,使各条工作线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拿红色物业这条工作线来说,我们建立了社区‘两委’和物业公司交叉任职制度,物业公司经理在社区任‘两委’成员,社区干部到物业公司担任党建指导员兼副经理,通过党建的力量将两方紧密联系起来,在整条线上传导为民服务的力量。”王勇说。
  2024年,任城区社会治理更加高效。“1+10”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式深入推进,打造“信托制”物管小区25个。“任诚办”平台入选全国政法智慧治理创新案例。入选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城区10强。竹竿巷获评省级创业街区,优徕青年社区等品牌获团中央推广。将85%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发放各类救助金1.2亿元,举办招聘活动247场,城镇新增就业1.6万余人,新建老年助餐食堂18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6350个,养老机构发展到39家、床位5861张,36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任城人民的幸福生活、美好愿景正在实现。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任城区将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目标,坚持“12351”工作体系,聚力推动工业经济、港航经济、扩内需促消费、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城实践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①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
②济北新区
③济邹路商圈
④海纳智能装备生产车间
⑤“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夜景
⑥济宁四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装车间
⑦龙拱港公铁水一体化多式联运枢纽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