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政府做了啥?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25-01-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孙大伟 报道
日前,在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净化车间,工人正在生产线阵图像传感器零部件。
2024年,威海的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支柱型雁阵集群。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80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打印设备及智能终端产业链,产品涵盖激光、喷墨、热敏全品类打印机以及多功能一体机、自助服务设备、访客一体机等多个方面。
|
□记者 胡伟 陶相银 郑莉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威海市全面落实“走在前、挑大梁”使命任务,全力以赴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完成威海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稳健向好。出台“大抓经济20条”等系列措施;加快推进896个重点项目建设;恒邦矿冶营收突破百亿元,4家企业入选省“头雁”企业,10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环翠区获评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千里山海·冬游威海”品牌获评全国冰雪旅游创新案例,荣成市烟墩角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新成效。获批7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各类省级创新平台21家;新引育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31人、泰山人才工程专家3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万人;1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碳纤维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6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威海钓具”集体商标成为国内首个钓具区域品牌,高区入选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新培育省级“产业大脑”2个、“晨星工厂”57家,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个,打印设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数字产业集群。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培育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0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6家,临港区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点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4个100%”;新增省级美丽幸福河湖3条、省级美丽海湾2处,临港区近零碳园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创新优势。新签约引进优质项目335个;船舶、“新三样”等产品出口实现倍数级增长;获批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中韩“四港联动”整车运输开启第二阶段试运行,开通至坦桑尼亚国际海上直达航线,华坦供应链东非商贸物流中心投入使用。
深化改革创新争当排头兵。谋划推出153项重点改革事项和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新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67项,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全域美丽海湾建设、产融合作、社会信用服务标准化等国家级试点;228项经验做法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推广,获评全国财政系统、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3项工作获得省级督查激励,“全链条保障核电重大项目突破发展”经验做法被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通报表扬;文登区入选科技创新强县、生态文明强县,荣成市入选现代流通强县,乳山市入选现代农业强县;环翠区、荣成市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乳山市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
城乡陆海发展更加均衡协调。持续推进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栖霞街特色街区开街运营,2个片区获评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改造老旧小区56个,新增智慧社区60个。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保持“三增”;4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入选省级示范片区;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520个,改造提升村卫生室276处,荣成市获批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荣成市获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威海海洋科创硅谷获评全省场景创新引领区。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8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发放稳岗返还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23.5亿元,扶持创业和带动就业4599人。城乡低保、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兜底保障扩围提标,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4.7亿元;完成20件重点民生实事、15件补短板事项年度任务,贴近群众需求办理民生“微实事”630项。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环翠区、荣成市、乳山市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切实增强。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大幅下降;新建维修森林防火通道946公里,“巾帼林长”经验入选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典型案例;在全省首创标准化学生餐食谱,医疗器械风险预警系统入选全国药品智慧监管典型案例;新设基层应急救援站63个,入选全国“灾害救助+金融保险”试点;刑事、治安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镇街合法性审查实现全覆盖,环翠区获批赋予乡镇行政执法权省级试点;创新124项“一件事”服务场景,获批全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市政务服务中心顺利搬迁启用,市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达100%。
本报威海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威海市全面落实“走在前、挑大梁”使命任务,全力以赴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完成威海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稳健向好。出台“大抓经济20条”等系列措施;加快推进896个重点项目建设;恒邦矿冶营收突破百亿元,4家企业入选省“头雁”企业,10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环翠区获评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千里山海·冬游威海”品牌获评全国冰雪旅游创新案例,荣成市烟墩角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新成效。获批7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各类省级创新平台21家;新引育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31人、泰山人才工程专家3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万人;1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碳纤维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6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威海钓具”集体商标成为国内首个钓具区域品牌,高区入选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新培育省级“产业大脑”2个、“晨星工厂”57家,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个,打印设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数字产业集群。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培育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0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华能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6家,临港区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点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4个100%”;新增省级美丽幸福河湖3条、省级美丽海湾2处,临港区近零碳园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创新优势。新签约引进优质项目335个;船舶、“新三样”等产品出口实现倍数级增长;获批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中韩“四港联动”整车运输开启第二阶段试运行,开通至坦桑尼亚国际海上直达航线,华坦供应链东非商贸物流中心投入使用。
深化改革创新争当排头兵。谋划推出153项重点改革事项和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新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67项,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全域美丽海湾建设、产融合作、社会信用服务标准化等国家级试点;228项经验做法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推广,获评全国财政系统、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3项工作获得省级督查激励,“全链条保障核电重大项目突破发展”经验做法被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通报表扬;文登区入选科技创新强县、生态文明强县,荣成市入选现代流通强县,乳山市入选现代农业强县;环翠区、荣成市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乳山市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
城乡陆海发展更加均衡协调。持续推进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栖霞街特色街区开街运营,2个片区获评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改造老旧小区56个,新增智慧社区60个。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保持“三增”;4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入选省级示范片区;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520个,改造提升村卫生室276处,荣成市获批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荣成市获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威海海洋科创硅谷获评全省场景创新引领区。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8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发放稳岗返还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23.5亿元,扶持创业和带动就业4599人。城乡低保、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兜底保障扩围提标,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4.7亿元;完成20件重点民生实事、15件补短板事项年度任务,贴近群众需求办理民生“微实事”630项。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环翠区、荣成市、乳山市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切实增强。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大幅下降;新建维修森林防火通道946公里,“巾帼林长”经验入选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典型案例;在全省首创标准化学生餐食谱,医疗器械风险预警系统入选全国药品智慧监管典型案例;新设基层应急救援站63个,入选全国“灾害救助+金融保险”试点;刑事、治安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镇街合法性审查实现全覆盖,环翠区获批赋予乡镇行政执法权省级试点;创新124项“一件事”服务场景,获批全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市政务服务中心顺利搬迁启用,市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