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路遥:深耕“田野”写春秋

2025-01-06 作者: 马章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马章安

  岁末年初,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路遥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7岁。惊悉噩耗,民国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系原主任吕伟俊教授特作七律一首表达沉痛悼念之情,其中“研究义和独一帜,探论秘密树三扉”,高度概括了路遥一生研究义和团和民间宗教的重大学术贡献。
  路遥192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爱好中文尤其是古典诗文,1947年高中毕业因用文言文写作文得高分被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破格录取。他本名吴松龄,因参加大学进步社团,改名路遥。一开始路遥就读于山大中文系,1949年转入新成立的历史系,在良好学术氛围中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于1951年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漫长旅程。他一生追求光明和进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把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密切结合,以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研究成果,为史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生治学与田野调查密不可分
  路遥的学术研究与田野调查密不可分。他投身义和团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的田野调查长达60余年,始终辛勤耕耘于“田野”和“民间”宝库,致力于下层社会研究,根据本土实际进行独立的学术创新。田野调查主要是口述史料、民间珍贵资料等的搜集活动,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并纠正文本记载的错误。路遥学术上的成功多得益于此。他认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科学,要靠证据说话,所以一定要将史料的地位置于史学研究的核心,穷尽一切方法夯实支撑史料,大凡档案、文本文献、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等,都要千方百计地搜集,以形成“独断之学”。
  路遥特别强调田野资料的重要性,认为除了运用传统史学考证分析,还必须与社会学、民俗学结合,进行田野调查,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史角度对包括反洋教在内的义和团运动进行反思和再探讨。这与20世纪以来西方年鉴学派、历史人类学的思路不谋而合。为此,路遥先后主编了《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英日德法各一卷)等多部重要资料类书籍。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路遥就率领团队在义和团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规模不一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受到中外学界广泛赞誉,为山东大学在海内外赢得了“义和团研究重镇”的学术美誉。1960年1月,路遥参与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义和团调查,当时近百师生分为14个小组分赴鲁西南、鲁西北、冀南及豫、皖、苏三省共计30个县669个村庄,路遥调查时间最长,跑的村庄最多,从当事人口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口述资料,他的第一篇研究义和团运动的重要论文《义和团运动初期斗争阶段的几个问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写就的,填补了义和团运动初期斗争阶段研究的空白。路遥还根据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多次调查,结合文献中一些易为人疏忽、头绪杂乱的记载,写成了《论义和团的组织源流》一文,成为1980年在济南举行的第一次义和团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最受人瞩目的论文之一。
  田野调查听起来浪漫,实则十分辛劳。多次跟随路遥进行田野调查的弟子孔祥涛对此感触颇深:我们进行田野调查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交通、生活条件极差。路先生和我每到一地,都是住最便宜的旅馆,每人各租一辆自行车在乡间奔走。从县城出发前带够一天的干粮,与村民交谈时边吃边问,穷追不舍。有时顾不上吃饭,一天赶几十里山路,累了就搬块石头坐下歇息。傍晚回到县城后,常常是买几个小火烧,夹几片熟牛肉吃下。奢侈时就坐在大街上喝碗热辣辣的羊肉汤,出一身汗,缓解一天的疲劳。晚上回到旅馆里,整理一天的调查记录,列出第二天的调查提纲。在城里查阅档案时,常常是从杂乱不堪、尘封数年的旧卷堆中扒出所需要的资料,一页页地翻阅,一行行地梳理。往往看上大半天才能发现一两条有用的资料。而一旦发现可利用的资料,就争分夺秒地摘抄,一天下来,累得手都发酸。为节约时间,中午休息时,档案管理员下班了,我们就提前买好饭,反锁在屋里边吃边看。
退而不休,学术再攀高峰
  从1989年到1999年,路遥在不知不觉中已由年逾花甲变为年逾古稀。一般人在这个年龄段都是辞却劳碌,颐养天年。而他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迎来了学术事业的第二个高峰,奠定了他在秘密教门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路遥1994年67岁时名义上退休,但他仍然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并继续进行田野调查。为了研究山东和华北地区的秘密教门,他在十年中几乎跑遍了山东省所有的地级市,重点考察了秘密教门活动频繁的70多个县,掌握了整个山东以及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秘密教门的第一手资料。2013年10月,路遥86岁时,仍带领学生彭淑庆等赴四川、重庆、陕西、天津公安机关及部分村庄,查询和调查民间教门的有关资料,主要是查清青莲教、末后一着教、九宫道的有关未决问题,“了却平生最后一个愿望”。他以其坚韧的学术毅力,引领并守持了山东大学半个世纪以来的田野调查优秀学术传统,由此奠定了山东大学成为海内外“义和团研究重镇”的学术基石。
  退休后这些年,路遥出版了《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2000年)、《山东民间秘密教门》(2000年)等著作或调查9种(部);在中外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获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多项。特别是2004年,路遥担任首席专家的“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和“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分获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础项目和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课题立项,实现重大突破。2010年,83岁的路遥获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写道:“路遥先生承前启后,以一个布衣教授之身,担承本院历史学科大半之兴衰,其心志之劳苦,有不忍详述者。故礼聘路遥先生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实关乎学术千秋,非为一时之荣观也。”
教师要当教育家
  路遥认为,各个层级的教师,都要把当教育家作为自觉的追求,大学教师尤应以当教育家、立德树人为荣。
  他倾情山大73年,在长期的从教生涯中,坚持常年为本科生上课,并指导毕业论文。走进他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亲人般的循循善诱,是一种鼓励与启发。听过路遥讲课或作报告的学生数以万计,常常座无虚席。他先后培养出60余名活跃在政界、教育界、文化界、商界等领域的精英。他招的硕士生王栋,曾在欧美高校工作,用英文写就中美关系史等专著,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硕士生孔祥涛,如今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国内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博士后崔华杰留校后已成为教授、博导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有多篇获得校级乃至山东省优秀硕士、博士论文。他不仅关注学子的学术能力,更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他总是用心良苦地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参与社会实践,探索中国历史与文化,构建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此学校在2011年授予他“育才功勋”称号。这不仅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更是对他教育情怀的最佳写照。
  □ 本报记者 马章安

  岁末年初,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路遥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7岁。惊悉噩耗,民国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系原主任吕伟俊教授特作七律一首表达沉痛悼念之情,其中“研究义和独一帜,探论秘密树三扉”,高度概括了路遥一生研究义和团和民间宗教的重大学术贡献。
  路遥192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爱好中文尤其是古典诗文,1947年高中毕业因用文言文写作文得高分被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破格录取。他本名吴松龄,因参加大学进步社团,改名路遥。一开始路遥就读于山大中文系,1949年转入新成立的历史系,在良好学术氛围中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于1951年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的漫长旅程。他一生追求光明和进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把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密切结合,以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研究成果,为史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生治学与田野调查密不可分
  路遥的学术研究与田野调查密不可分。他投身义和团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的田野调查长达60余年,始终辛勤耕耘于“田野”和“民间”宝库,致力于下层社会研究,根据本土实际进行独立的学术创新。田野调查主要是口述史料、民间珍贵资料等的搜集活动,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并纠正文本记载的错误。路遥学术上的成功多得益于此。他认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科学,要靠证据说话,所以一定要将史料的地位置于史学研究的核心,穷尽一切方法夯实支撑史料,大凡档案、文本文献、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等,都要千方百计地搜集,以形成“独断之学”。
  路遥特别强调田野资料的重要性,认为除了运用传统史学考证分析,还必须与社会学、民俗学结合,进行田野调查,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史角度对包括反洋教在内的义和团运动进行反思和再探讨。这与20世纪以来西方年鉴学派、历史人类学的思路不谋而合。为此,路遥先后主编了《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英日德法各一卷)等多部重要资料类书籍。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路遥就率领团队在义和团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规模不一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受到中外学界广泛赞誉,为山东大学在海内外赢得了“义和团研究重镇”的学术美誉。1960年1月,路遥参与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义和团调查,当时近百师生分为14个小组分赴鲁西南、鲁西北、冀南及豫、皖、苏三省共计30个县669个村庄,路遥调查时间最长,跑的村庄最多,从当事人口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口述资料,他的第一篇研究义和团运动的重要论文《义和团运动初期斗争阶段的几个问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写就的,填补了义和团运动初期斗争阶段研究的空白。路遥还根据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多次调查,结合文献中一些易为人疏忽、头绪杂乱的记载,写成了《论义和团的组织源流》一文,成为1980年在济南举行的第一次义和团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最受人瞩目的论文之一。
  田野调查听起来浪漫,实则十分辛劳。多次跟随路遥进行田野调查的弟子孔祥涛对此感触颇深:我们进行田野调查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交通、生活条件极差。路先生和我每到一地,都是住最便宜的旅馆,每人各租一辆自行车在乡间奔走。从县城出发前带够一天的干粮,与村民交谈时边吃边问,穷追不舍。有时顾不上吃饭,一天赶几十里山路,累了就搬块石头坐下歇息。傍晚回到县城后,常常是买几个小火烧,夹几片熟牛肉吃下。奢侈时就坐在大街上喝碗热辣辣的羊肉汤,出一身汗,缓解一天的疲劳。晚上回到旅馆里,整理一天的调查记录,列出第二天的调查提纲。在城里查阅档案时,常常是从杂乱不堪、尘封数年的旧卷堆中扒出所需要的资料,一页页地翻阅,一行行地梳理。往往看上大半天才能发现一两条有用的资料。而一旦发现可利用的资料,就争分夺秒地摘抄,一天下来,累得手都发酸。为节约时间,中午休息时,档案管理员下班了,我们就提前买好饭,反锁在屋里边吃边看。
退而不休,学术再攀高峰
  从1989年到1999年,路遥在不知不觉中已由年逾花甲变为年逾古稀。一般人在这个年龄段都是辞却劳碌,颐养天年。而他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迎来了学术事业的第二个高峰,奠定了他在秘密教门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路遥1994年67岁时名义上退休,但他仍然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并继续进行田野调查。为了研究山东和华北地区的秘密教门,他在十年中几乎跑遍了山东省所有的地级市,重点考察了秘密教门活动频繁的70多个县,掌握了整个山东以及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秘密教门的第一手资料。2013年10月,路遥86岁时,仍带领学生彭淑庆等赴四川、重庆、陕西、天津公安机关及部分村庄,查询和调查民间教门的有关资料,主要是查清青莲教、末后一着教、九宫道的有关未决问题,“了却平生最后一个愿望”。他以其坚韧的学术毅力,引领并守持了山东大学半个世纪以来的田野调查优秀学术传统,由此奠定了山东大学成为海内外“义和团研究重镇”的学术基石。
  退休后这些年,路遥出版了《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2000年)、《山东民间秘密教门》(2000年)等著作或调查9种(部);在中外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获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多项。特别是2004年,路遥担任首席专家的“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和“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分获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础项目和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课题立项,实现重大突破。2010年,83岁的路遥获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写道:“路遥先生承前启后,以一个布衣教授之身,担承本院历史学科大半之兴衰,其心志之劳苦,有不忍详述者。故礼聘路遥先生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实关乎学术千秋,非为一时之荣观也。”
教师要当教育家
  路遥认为,各个层级的教师,都要把当教育家作为自觉的追求,大学教师尤应以当教育家、立德树人为荣。
  他倾情山大73年,在长期的从教生涯中,坚持常年为本科生上课,并指导毕业论文。走进他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亲人般的循循善诱,是一种鼓励与启发。听过路遥讲课或作报告的学生数以万计,常常座无虚席。他先后培养出60余名活跃在政界、教育界、文化界、商界等领域的精英。他招的硕士生王栋,曾在欧美高校工作,用英文写就中美关系史等专著,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硕士生孔祥涛,如今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国内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博士后崔华杰留校后已成为教授、博导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有多篇获得校级乃至山东省优秀硕士、博士论文。他不仅关注学子的学术能力,更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他总是用心良苦地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参与社会实践,探索中国历史与文化,构建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此学校在2011年授予他“育才功勋”称号。这不仅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更是对他教育情怀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