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首席”激活法治新引擎

2024-12-31 作者: 薛良诚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李国华 吴昊

  今年9月份,东阿县村民杨先生因某单位在黄河大堤种树遮阴,导致自家5亩农作物减产,随即向驻艾山村乡村振兴服务站首席法律专家求助。由于涉及黄河堤防问题,法律专家团队深入实地勘验、核查土地租赁手续,积极沟通协商,并向上级部门专项汇报。经过耐心调处,并依据《民法典》等相关规定,矛盾最终圆满化解,杨先生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近年来,艾山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艾草加工、牡丹观光、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经济业态。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但房屋承包、土地流转、利益分配等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东阿县发挥“红色首席·法治聊城”优势,在该村设立首席法律专家乡村振兴服务站,以“穿透式”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护航经济发展。
  临清市依托法律专家构建起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富有为民情怀、专业素养过硬的100人“红色首席”专家人才库,以“嵌入式”融合构建专家团队与基层服务站点的“1+2”对接机制。“红色首席”与司法、公安、法院等基层站所结合,与妇联、工会、共青团、商会等群团单位联动,衍生出具有临清特色的“法智汇”精准服务模式,得到上级法学会充分肯定。
  多年来,聊城市法学会搭平台、建制度,优化资源、选配人才,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平台、机制、保障等优势,紧盯“高质量发展智囊团、优化治理调解员和防范风险生力军”职能定位,以基层站点建设为切口,鼓励各县(市、区)开展“红色首席·法治聊城”的“一县一品”创建活动,并出台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发挥“红色首席”优势,针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法律程序等进行会诊研判,提出中立、客观、专业评查意见。2024年,累计参与15次、117件案件评查,推动了14项问题的整改。同时,催生一大批符合基层实际、体现群众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模式:莘县立足蔬菜大县实际,坚持线上线下发力,提供24小时“不打烊”全天候服务;茌平区“码上问首·速解难题”微信小程序深受群众欢迎;冠县“冠通人和·花开满贯”特色品牌深受群众认可;高唐县走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得到众多企业点赞……“起点高,有特色,易推广,可复制”,这是中国法学会在调研“红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建设工作给予的评价。
  聊城市还围绕培育法治信仰和助力法治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先后组织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2500余场次。这些行之有效的特色服务模式,持续擦亮“红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为“六个新聊城”建设不断激活法治新引擎。
  □ 本报记者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李国华 吴昊

  今年9月份,东阿县村民杨先生因某单位在黄河大堤种树遮阴,导致自家5亩农作物减产,随即向驻艾山村乡村振兴服务站首席法律专家求助。由于涉及黄河堤防问题,法律专家团队深入实地勘验、核查土地租赁手续,积极沟通协商,并向上级部门专项汇报。经过耐心调处,并依据《民法典》等相关规定,矛盾最终圆满化解,杨先生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近年来,艾山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艾草加工、牡丹观光、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经济业态。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但房屋承包、土地流转、利益分配等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东阿县发挥“红色首席·法治聊城”优势,在该村设立首席法律专家乡村振兴服务站,以“穿透式”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护航经济发展。
  临清市依托法律专家构建起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富有为民情怀、专业素养过硬的100人“红色首席”专家人才库,以“嵌入式”融合构建专家团队与基层服务站点的“1+2”对接机制。“红色首席”与司法、公安、法院等基层站所结合,与妇联、工会、共青团、商会等群团单位联动,衍生出具有临清特色的“法智汇”精准服务模式,得到上级法学会充分肯定。
  多年来,聊城市法学会搭平台、建制度,优化资源、选配人才,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平台、机制、保障等优势,紧盯“高质量发展智囊团、优化治理调解员和防范风险生力军”职能定位,以基层站点建设为切口,鼓励各县(市、区)开展“红色首席·法治聊城”的“一县一品”创建活动,并出台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发挥“红色首席”优势,针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法律程序等进行会诊研判,提出中立、客观、专业评查意见。2024年,累计参与15次、117件案件评查,推动了14项问题的整改。同时,催生一大批符合基层实际、体现群众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模式:莘县立足蔬菜大县实际,坚持线上线下发力,提供24小时“不打烊”全天候服务;茌平区“码上问首·速解难题”微信小程序深受群众欢迎;冠县“冠通人和·花开满贯”特色品牌深受群众认可;高唐县走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得到众多企业点赞……“起点高,有特色,易推广,可复制”,这是中国法学会在调研“红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建设工作给予的评价。
  聊城市还围绕培育法治信仰和助力法治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先后组织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2500余场次。这些行之有效的特色服务模式,持续擦亮“红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为“六个新聊城”建设不断激活法治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