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多元法治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2024-12-27 作者: 孟令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孙志强 黄兆芳
  本报记者 孟令洋

  今年以来,滕州市司法局聚焦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运用法治方式,把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构建“大普法”格局
  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针对性指导、督促53家普法责任单位扎实开展“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组建青年普法志愿团等宣讲队伍58个,全市中小学全部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2名法治带头人+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培养法治带头人1231名、法律明白人3656名。
  加强“市-镇-村”法治文化建设,建成宪法文化广场、廉洁文化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15个,滕州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等6个基地被命名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滕州老县衙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6个基地被命名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健全“大调解”机制
  全市已建成市、镇街、村居三级调解网络,成立市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市21个镇(街道)和所辖1195个村(居)全部依法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建立9个行业性专业性、9个企业、24个派驻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先后培植“家伟”“凤英”“德涛”等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
  将33名党外代表人士聘为滕州市首届“特约人民调解员暨信访事项听证员”,省委政法委对滕州市“统战+人民调解”工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在产业园区成立了“产业兴市调解工作室”,已联合调处涉企纠纷120余起。
完善“大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山东智慧调解系统、法援在线等网络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行“全域受理、初审放权、就近承办、归口管理”的工作模式。
  选派律师担任第四届滕州市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员,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各级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法律支撑;扎实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现设立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联系点10处,聘任行政执法、行政复议监督员47人。截至目前,全市新收行政复议申请449件,受理402件,审结行政复议案件308件。
  深化“1+4+5+N”法治体检工作品牌,组建多支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培植创新“尚信证”、“上善法援”等亮点服务金字招牌,成立枣庄市内首家“金融公证服务中心”,推动为企服务能力再提升;联合市法院木石法庭创新推行“民事诉讼+法律援助”联动机制。
加强“大矫正”工作
  依托“山东智慧矫正”平台,共享滕州“雪亮工程”,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处置”一体化运行,同时利用手机定位、微信实时位置共享和“在矫通”App,进行信息化核查,构筑无形电子围墙。
  将滕州特色善文化精髓巧妙融入社区矫正实践,编纂印发1000册《“善城善矫”—社区矫正教育学习读本》,开设“矫正+文化”特色课堂,用心打造“善”文化长廊。当地建立了心理矫治基地,为33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测评率和建档率均达到100%。
  □ 本报通讯员 孙志强 黄兆芳
  本报记者 孟令洋

  今年以来,滕州市司法局聚焦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运用法治方式,把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构建“大普法”格局
  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针对性指导、督促53家普法责任单位扎实开展“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组建青年普法志愿团等宣讲队伍58个,全市中小学全部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2名法治带头人+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培养法治带头人1231名、法律明白人3656名。
  加强“市-镇-村”法治文化建设,建成宪法文化广场、廉洁文化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15个,滕州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等6个基地被命名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滕州老县衙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6个基地被命名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健全“大调解”机制
  全市已建成市、镇街、村居三级调解网络,成立市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市21个镇(街道)和所辖1195个村(居)全部依法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建立9个行业性专业性、9个企业、24个派驻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先后培植“家伟”“凤英”“德涛”等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
  将33名党外代表人士聘为滕州市首届“特约人民调解员暨信访事项听证员”,省委政法委对滕州市“统战+人民调解”工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在产业园区成立了“产业兴市调解工作室”,已联合调处涉企纠纷120余起。
完善“大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山东智慧调解系统、法援在线等网络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行“全域受理、初审放权、就近承办、归口管理”的工作模式。
  选派律师担任第四届滕州市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员,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各级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法律支撑;扎实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现设立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联系点10处,聘任行政执法、行政复议监督员47人。截至目前,全市新收行政复议申请449件,受理402件,审结行政复议案件308件。
  深化“1+4+5+N”法治体检工作品牌,组建多支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培植创新“尚信证”、“上善法援”等亮点服务金字招牌,成立枣庄市内首家“金融公证服务中心”,推动为企服务能力再提升;联合市法院木石法庭创新推行“民事诉讼+法律援助”联动机制。
加强“大矫正”工作
  依托“山东智慧矫正”平台,共享滕州“雪亮工程”,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处置”一体化运行,同时利用手机定位、微信实时位置共享和“在矫通”App,进行信息化核查,构筑无形电子围墙。
  将滕州特色善文化精髓巧妙融入社区矫正实践,编纂印发1000册《“善城善矫”—社区矫正教育学习读本》,开设“矫正+文化”特色课堂,用心打造“善”文化长廊。当地建立了心理矫治基地,为33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测评率和建档率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