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遗”是保护的新起点
一本巡护日志里的申遗之路
2024-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
|
![]()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在觅食。 (□记者 李广寅 通讯员 杨斌 报道)
|
今年7月26日,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遗”。在申遗的过程中,提高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水平是我更为看重的。今年,我亲身体会到了申遗给整个城市氛围带来的变化,围绕候鸟栖息地开展的保护、研究、利用形成了闭环,大量科研资源投入、科研团队进驻。我相信世界自然遗产也会让更多人了解东营,来到东营,爱上东营。
冬季是黄河三角洲鸟类迁徙的旺季,对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工作最忙的阶段之一。
12月20日一早,王安东扛着专业鸟类观测设备,又一次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观测、记录、拍照,伴着呼啸的北风,他要在零下五度的户外坚持近十个小时。而这一工作,王安东已经做了十年。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今年最让我和团队自豪的事!”提及今年的成绩,王安东面露喜悦之色。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是黄河三角洲三大世界级自然奇观,每年迁徙经过这里的鸟多达数百万只,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在王安东看来,本次申遗成功,不仅仅是申遗工作这几年努力的成果,更是对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整个山东细心呵护这片生命沃土的最大的认可。
“11月份进行巡护21次,总巡护范围约1000平方公里,单日监测最多的珍贵鸟类:白鹤1817只,丹顶鹤202只,东方白鹳145只……”在保护区管委会档案室,随手翻开一本巡护日志,里面清晰记录着巡护时间、区域、路程以及鸟类情况等。王安东介绍,借助每年几十万字的巡护日志,他们可以对鸟类疫病监测、取食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分析,适时、准确地为保护区鸟类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以及决策支撑。“鸟类就是我们这些巡护人的宝贝,哪里发现了新种群,哪里数量有增加都会让我们兴奋好一阵子。”王安东说。
申遗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2019年9月东营市成立申遗工作专班开始,王安东便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了“重新梳理保护区”的工作中。
“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文本里要求,鸟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有详细的数据支撑,仅这一项就为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每年往返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鸟类多达300多种,总数有几百万只,这些都要求有相应的观测记录和印证材料。”王安东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当起了“普查员”,深入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滩涂、芦苇荡,携带望远镜、相机、笔记本,吃住在野外,眼观、耳听、笔记,为鸟儿们做“户口普查”。王安东介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的鸟类数量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4种,植物种类也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了现在的685种。
王安东介绍,2020年至2021年,团队用两年时间撰写了一份包含原始记录表、图片、影像等在内的173页的申遗文本,在整合此次共同申遗的其他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资料后,最终形成一份760页的完整申遗文本,并于2022年1月底,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历经专家实地评估与反馈、调整扩大申遗范围等一系列的工作后,今年7月,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遗”。
王安东认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遗成功,为山东省东营市带回了一块新的“金字招牌”。“它不仅仅是对东营生态环境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山东人、东营人的环保精神和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肯定。”
申遗成功不是目的,而是保护的新起点。“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更好地做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王安东说,世界自然遗产有一项功能是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未来我们也希望在保护好这片生态沃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生态的魅力。”王安东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已经完成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报批成果和生态保护修复等8项重点创建任务,正在重点围绕建立完善国家公园运行管理基础保障、统筹陆海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绿色协调发展等方面,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打造属于黄河三角洲的下一个“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杨珂 李广寅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段学虎 马瑞琳 东营日报记者 许云飞)
冬季是黄河三角洲鸟类迁徙的旺季,对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工作最忙的阶段之一。
12月20日一早,王安东扛着专业鸟类观测设备,又一次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观测、记录、拍照,伴着呼啸的北风,他要在零下五度的户外坚持近十个小时。而这一工作,王安东已经做了十年。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今年最让我和团队自豪的事!”提及今年的成绩,王安东面露喜悦之色。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是黄河三角洲三大世界级自然奇观,每年迁徙经过这里的鸟多达数百万只,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在王安东看来,本次申遗成功,不仅仅是申遗工作这几年努力的成果,更是对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整个山东细心呵护这片生命沃土的最大的认可。
“11月份进行巡护21次,总巡护范围约1000平方公里,单日监测最多的珍贵鸟类:白鹤1817只,丹顶鹤202只,东方白鹳145只……”在保护区管委会档案室,随手翻开一本巡护日志,里面清晰记录着巡护时间、区域、路程以及鸟类情况等。王安东介绍,借助每年几十万字的巡护日志,他们可以对鸟类疫病监测、取食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分析,适时、准确地为保护区鸟类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以及决策支撑。“鸟类就是我们这些巡护人的宝贝,哪里发现了新种群,哪里数量有增加都会让我们兴奋好一阵子。”王安东说。
申遗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2019年9月东营市成立申遗工作专班开始,王安东便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了“重新梳理保护区”的工作中。
“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文本里要求,鸟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有详细的数据支撑,仅这一项就为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每年往返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鸟类多达300多种,总数有几百万只,这些都要求有相应的观测记录和印证材料。”王安东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当起了“普查员”,深入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滩涂、芦苇荡,携带望远镜、相机、笔记本,吃住在野外,眼观、耳听、笔记,为鸟儿们做“户口普查”。王安东介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的鸟类数量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4种,植物种类也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了现在的685种。
王安东介绍,2020年至2021年,团队用两年时间撰写了一份包含原始记录表、图片、影像等在内的173页的申遗文本,在整合此次共同申遗的其他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资料后,最终形成一份760页的完整申遗文本,并于2022年1月底,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历经专家实地评估与反馈、调整扩大申遗范围等一系列的工作后,今年7月,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遗”。
王安东认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遗成功,为山东省东营市带回了一块新的“金字招牌”。“它不仅仅是对东营生态环境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山东人、东营人的环保精神和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肯定。”
申遗成功不是目的,而是保护的新起点。“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更好地做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王安东说,世界自然遗产有一项功能是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未来我们也希望在保护好这片生态沃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生态的魅力。”王安东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已经完成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报批成果和生态保护修复等8项重点创建任务,正在重点围绕建立完善国家公园运行管理基础保障、统筹陆海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绿色协调发展等方面,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打造属于黄河三角洲的下一个“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杨珂 李广寅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段学虎 马瑞琳 东营日报记者 许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