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街道聚焦“一高一低”“一疏一密”化陌邻为睦邻

邻里文化育优社区生态

2024-12-13 作者: 郑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孙成军 张琪
  
  威海高区怡园街道是威海市区体量较大、人口较多的街道,拥有火炬八街、小石岛旅游景区、国际海水浴场等景点景区,有商户3000余家,在7-10月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约6万人。
  今年以来,怡园街道充分发挥文化的嵌入能力,聚焦“一高一低”(即12345热线工单总量高、文体活动领域群众满意率低)和“一疏一密”(即邻居关系疏远、邻里问题矛盾集中)两大治理难题,以邻里学院为平台,以邻里节为载体,持续孕育与时俱进、深层生长的邻里文化IP,化陌邻为睦邻。截至目前,社区自治组织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街道12345热线工单总量同比减少2070件、下降超20%。
“大邻里”促进邻里互睦
  今年8月以来,怡园街道所属11个片区逐一开展邻里百家宴活动,累计参与居民达2000余人,带动超400余名游客、68家暖心商户走入“家门”,促“席”长谈,共话邻里。邻里百家宴活动是怡园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构建“大邻里”格局的缩影。
  怡园街道打破传统地理空间上“小邻里”的局限,坚持“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解题思路,提出涵盖外来游客、驻区职工以及商圈商户、高校院所、共建单位的“大邻里”理念,按照文脉相通、地域相邻的原则,把辖区37个城市社区划分成11大片区,社区之下统筹100个物业管理区域,组建成108个小区党组织,构建“街道-片区-社区-小区”四级服务管理架构,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格局。
  怡园街道依托“怡园大活报”“邻里村运会”“吕剧下乡”等村居共建活动,由11个片区11家村级合作社党组织为单位牵头发动,辐射带动37个城市社区党组织,以活动的接地气推动群众参与的有生气。以活动为媒,搭建邻里沟通接触平台,把和睦之义融入活动的过程,不断推动居民从活动互识到居民互帮再到邻里互睦的跃变。
大阵地激活邻里服务
  怡园街道槐云社区瞄准“学生放学早”“居民没时间”两大需求,在社区非遗特色工作室开设“四点半课堂”,精准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通过采用“政府端菜、群众点菜、社会力量配菜”方式,打造新阵地,优化新场景,激活了邻里服务一池春水。
  立足社区资源吸引社会资源的工作思路,怡园街道不断优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对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进行提档换新,配备专职服务团队,由街道班子成员直接分管,吸引22家社会组织进驻,培育孵化特色化社区社会组织185个;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运营”机制,37个社区结合实际逐一制订社区运营方案,目前已有8家社区实现运营营收,开展“冠名活动”20余场次,推动社区服务业态换新;建立起涵盖5000多名双报到党员、216家爱心商户、50余家共建单位的资源库,已有28个社区与共建单位完成“供需对接”,形成对接清单项目111个。
靠群众化解身边矛盾
  近年来,政务热线中邻里矛盾纠纷占比升高,大量工单交到了街道和社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增加,对文体生活的满意率相对较低。聚焦解决好居民“身边矛盾”成为怡园街道创设邻里文化品牌的一大动机。
  怡园街道坚持“治理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理念,发挥文体活动大众化、普惠性的特点,通过小区、网格、社区、片区、街道层层举办活动,吸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先后开展百家宴等“识邻睦友”活动、篮球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发起“金点子”提案大赛等活动,不断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完善“街道—社区—网格”三级邻里空间纵向网络体系,同时,创办邻里学院,开设“居民夜校”,按“需”定制书法、舞蹈、音乐等上百门课程,累计服务居民3万余人次。
  怡园街道发挥激励表彰作用,今年以来先后选树“最美邻居”“金牌邻里合伙人”“身边好人”等模范榜样70余位,不断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立足辖区商家商户分布多、种类全的特点,实施“义商”工程,评选“火炬八街最美商户”“爱心商户一条街”等单位50余家,不断激活商圈要素参与治理、服务治理的功能属性。
共参与凝聚治理合力
  10月23日晚,怡园街道“邻里怡园  共情山海”第二届邻里节颁奖典礼暨汇报演出成功举办,吸引了线上线下8000余人观看。由辖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一次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怡园街道以全民参与凝聚起了基层治理合力。依托共建单位资源,成立“金海滩公安普法队”“安和家门口审批咨询点”“泰和社区中医体验馆”等17个共建单位驻点服务项目,不断壮大社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累计服务500余人次。发挥227名网格员、2100余名楼长、37名社区专职宣传员前置“探头作用”,按需定制活动,先后开展群众身边“微服务”活动60余场,精准解决社区边缘群体需求350余项。发挥自治队伍参与治理的“黏性”与“活性”作用,架起街道与居民连心桥,形成基层治理“群众议、群众定、群众享”的工作格局,组建垛顶山“老来乐”合唱团、西钦村社区艺术社团、金海滩社区“一枝花”新疆舞蹈团等40多支文化文艺服务队,不断培育社区“熟人文化”,释放文化的社会治理效能。
  □ 本报记者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孙成军 张琪
  
  威海高区怡园街道是威海市区体量较大、人口较多的街道,拥有火炬八街、小石岛旅游景区、国际海水浴场等景点景区,有商户3000余家,在7-10月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约6万人。
  今年以来,怡园街道充分发挥文化的嵌入能力,聚焦“一高一低”(即12345热线工单总量高、文体活动领域群众满意率低)和“一疏一密”(即邻居关系疏远、邻里问题矛盾集中)两大治理难题,以邻里学院为平台,以邻里节为载体,持续孕育与时俱进、深层生长的邻里文化IP,化陌邻为睦邻。截至目前,社区自治组织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街道12345热线工单总量同比减少2070件、下降超20%。
“大邻里”促进邻里互睦
  今年8月以来,怡园街道所属11个片区逐一开展邻里百家宴活动,累计参与居民达2000余人,带动超400余名游客、68家暖心商户走入“家门”,促“席”长谈,共话邻里。邻里百家宴活动是怡园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构建“大邻里”格局的缩影。
  怡园街道打破传统地理空间上“小邻里”的局限,坚持“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解题思路,提出涵盖外来游客、驻区职工以及商圈商户、高校院所、共建单位的“大邻里”理念,按照文脉相通、地域相邻的原则,把辖区37个城市社区划分成11大片区,社区之下统筹100个物业管理区域,组建成108个小区党组织,构建“街道-片区-社区-小区”四级服务管理架构,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格局。
  怡园街道依托“怡园大活报”“邻里村运会”“吕剧下乡”等村居共建活动,由11个片区11家村级合作社党组织为单位牵头发动,辐射带动37个城市社区党组织,以活动的接地气推动群众参与的有生气。以活动为媒,搭建邻里沟通接触平台,把和睦之义融入活动的过程,不断推动居民从活动互识到居民互帮再到邻里互睦的跃变。
大阵地激活邻里服务
  怡园街道槐云社区瞄准“学生放学早”“居民没时间”两大需求,在社区非遗特色工作室开设“四点半课堂”,精准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通过采用“政府端菜、群众点菜、社会力量配菜”方式,打造新阵地,优化新场景,激活了邻里服务一池春水。
  立足社区资源吸引社会资源的工作思路,怡园街道不断优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对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进行提档换新,配备专职服务团队,由街道班子成员直接分管,吸引22家社会组织进驻,培育孵化特色化社区社会组织185个;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运营”机制,37个社区结合实际逐一制订社区运营方案,目前已有8家社区实现运营营收,开展“冠名活动”20余场次,推动社区服务业态换新;建立起涵盖5000多名双报到党员、216家爱心商户、50余家共建单位的资源库,已有28个社区与共建单位完成“供需对接”,形成对接清单项目111个。
靠群众化解身边矛盾
  近年来,政务热线中邻里矛盾纠纷占比升高,大量工单交到了街道和社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增加,对文体生活的满意率相对较低。聚焦解决好居民“身边矛盾”成为怡园街道创设邻里文化品牌的一大动机。
  怡园街道坚持“治理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理念,发挥文体活动大众化、普惠性的特点,通过小区、网格、社区、片区、街道层层举办活动,吸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先后开展百家宴等“识邻睦友”活动、篮球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发起“金点子”提案大赛等活动,不断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完善“街道—社区—网格”三级邻里空间纵向网络体系,同时,创办邻里学院,开设“居民夜校”,按“需”定制书法、舞蹈、音乐等上百门课程,累计服务居民3万余人次。
  怡园街道发挥激励表彰作用,今年以来先后选树“最美邻居”“金牌邻里合伙人”“身边好人”等模范榜样70余位,不断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立足辖区商家商户分布多、种类全的特点,实施“义商”工程,评选“火炬八街最美商户”“爱心商户一条街”等单位50余家,不断激活商圈要素参与治理、服务治理的功能属性。
共参与凝聚治理合力
  10月23日晚,怡园街道“邻里怡园  共情山海”第二届邻里节颁奖典礼暨汇报演出成功举办,吸引了线上线下8000余人观看。由辖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一次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怡园街道以全民参与凝聚起了基层治理合力。依托共建单位资源,成立“金海滩公安普法队”“安和家门口审批咨询点”“泰和社区中医体验馆”等17个共建单位驻点服务项目,不断壮大社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累计服务500余人次。发挥227名网格员、2100余名楼长、37名社区专职宣传员前置“探头作用”,按需定制活动,先后开展群众身边“微服务”活动60余场,精准解决社区边缘群体需求350余项。发挥自治队伍参与治理的“黏性”与“活性”作用,架起街道与居民连心桥,形成基层治理“群众议、群众定、群众享”的工作格局,组建垛顶山“老来乐”合唱团、西钦村社区艺术社团、金海滩社区“一枝花”新疆舞蹈团等40多支文化文艺服务队,不断培育社区“熟人文化”,释放文化的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