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2-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罗公利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作为山东高校,要紧紧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特别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发展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专业集群,提高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系统全面的部署。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无疑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形势下,高等学校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有力地激发创新活力,更有为地提升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适新而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必须增强人才培养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教育供给有效性和供需融合精准性。
一是紧跟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以科技发展牵引学科专业设置,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建设更多交叉学科、新型学科。二是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国家战略关键领域,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高学科专业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适配度。三是面向区域发展,作为山东高校,要紧紧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特别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发展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专业集群,提高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针对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遵循学科建设逻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简单跟风,提高学科专业调整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增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
提质升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地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也是激发人才创新潜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一是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育人新机制,完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建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深化校地、校企、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路径,加强“政校行企”密切合作、深度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的高水平合作育人共同体,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特色化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化教育与合作。三是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科教融汇为抓手,深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教学,完善实习实践制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项目研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把握趋势,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催生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发生全方位创新性变革。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强教学核心要素建设,为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突出专业特色,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重塑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课程,融合学科优势,注重通专融合,推动课程体系设置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紧密对接,构建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二是面向科技产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紧跟科技革命与产业动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科前沿、产业技术最新发展融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知识发展保持同步。三是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作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人文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数智赋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一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数字技术赋能深化教学方法变革,以学生为中心推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场景,构建智联学习环境,让知识传递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互动转变,增强学习体验的生动性与有效性。二是打破传统教学时空概念,以数字资源推动“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加强高水平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实现规模化教学下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三是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素养,以数据驱动教育决策,加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管理、教学评估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过程的精准智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聚力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已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回应新质生产力对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引导教育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深化学生评价综合改革,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强化核心素养培育,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从简单叠加的指标思维转向系统完整的模型思维,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强化个性化发展评价,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三是加快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转型,推动数字化与教育评价融合发展,改革评价过程,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模式,构建动态更新的教育评价模型,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动态分析。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扮演关键角色,不断完善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将积极服务和带动全省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主动融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勇于担当“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任务,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作为山东高校,要紧紧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特别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发展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专业集群,提高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系统全面的部署。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无疑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形势下,高等学校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有力地激发创新活力,更有为地提升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适新而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必须增强人才培养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教育供给有效性和供需融合精准性。
一是紧跟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以科技发展牵引学科专业设置,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建设更多交叉学科、新型学科。二是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国家战略关键领域,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高学科专业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适配度。三是面向区域发展,作为山东高校,要紧紧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特别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发展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专业集群,提高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针对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遵循学科建设逻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简单跟风,提高学科专业调整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增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
提质升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地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也是激发人才创新潜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一是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育人新机制,完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建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深化校地、校企、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路径,加强“政校行企”密切合作、深度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的高水平合作育人共同体,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特色化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化教育与合作。三是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科教融汇为抓手,深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教学,完善实习实践制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项目研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把握趋势,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催生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发生全方位创新性变革。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强教学核心要素建设,为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突出专业特色,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重塑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课程,融合学科优势,注重通专融合,推动课程体系设置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紧密对接,构建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二是面向科技产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紧跟科技革命与产业动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科前沿、产业技术最新发展融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知识发展保持同步。三是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作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人文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数智赋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一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数字技术赋能深化教学方法变革,以学生为中心推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场景,构建智联学习环境,让知识传递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互动转变,增强学习体验的生动性与有效性。二是打破传统教学时空概念,以数字资源推动“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加强高水平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实现规模化教学下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三是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素养,以数据驱动教育决策,加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管理、教学评估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过程的精准智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聚力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已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回应新质生产力对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引导教育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深化学生评价综合改革,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强化核心素养培育,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从简单叠加的指标思维转向系统完整的模型思维,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强化个性化发展评价,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三是加快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转型,推动数字化与教育评价融合发展,改革评价过程,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模式,构建动态更新的教育评价模型,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动态分析。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扮演关键角色,不断完善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将积极服务和带动全省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主动融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勇于担当“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任务,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