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扎根海岛,用一生践行守护承诺

2024-12-09 作者: 董方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董方舟

  12月1日一大早,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的村医孙德连像往常一样拎着药箱巡诊。在村民孙承国家里,孙德连为他仔细地检查心脏、测量血压。“我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后,孙大夫一直细心照料我。我现在血压和心率都正常了,特别感谢孙大夫。”孙承国说。
  在只有70余户人家的鸡鸣岛,72岁的孙德连已经当了57年村医。岁月在他的两鬓留下了斑斑白发,但谈起行医救人,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1966年,年仅14岁的孙德连来到荣成县龙须岛渔业卫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成为鸡鸣岛村的村医。早年间,岛上医疗条件有限,没有B超等医疗设备,村医需要具备独立判断和诊治常见病的能力。为此,孙德连坚持阅读医学书籍,不断精进自己的医疗知识,努力提高医术,取得了医学专业的大专文凭。
  对鸡鸣岛上的村民来说,孙德连就像他们的“私人医生”。鸡鸣岛上的村民以老人居多,孙德连在心里记住了每一位老人的健康状况:谁有高血压,谁的血糖需要控制,谁行动不便需要上门诊疗……他的手机时刻保持开机,只要村民有需要,总是随叫随到。行医57年来,孙德连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还会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垫付医药费。
  守岛一生,是孙德连对海岛村民的承诺,也是对医者仁心的坚守。“有人问我怎么理解‘医者仁心’,我觉得就是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个病人。”虽然过了退休年龄,孙德连依然坚定选择留在海岛做村医,悉心守护村民健康。
  在青岛,即墨区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东头网格村民王加辉同样选择扎根海岛,用一生践行守护承诺。
  赭岛动植物资源及周边渔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1974年,即墨县(今青岛市即墨区)山东头村动员村民义务护岛,王加辉积极响应护岛号召,带着妻儿来到面积仅有0.16平方公里的赭岛。上岛时已是11月中旬,寒风透骨。“在石炕上铺了些海草,海草上再铺上凉席,被褥铺在凉席上,一家四口就这样蜷缩在一张床上过了第一夜。”王加辉至今记得上岛的第一个夜晚。
  “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以岛为家,坚持到底。”纵使岛上条件艰苦,王加辉守岛的决心从未动摇。岛上怪石嶙峋,灌木丛生,只有3眼淡水井和几间营房。王加辉与随后上岛的几户村民依靠人力开垦荒地,平日里靠种粮和捕鱼维持生计。赭岛起初没有电,王加辉一家只能点煤油灯照明,一直坚持了21年才用上电灯。
  荣获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后,王加辉表示:“人在阵地在,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我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就是尽了一个渔民的本分。”
  如今,王加辉已年近80岁,其他守岛人已经陆续离开海岛,王加辉的4个孩子也离开海岛成家。孩子们多次表示想接王加辉离岛安度晚年,他却始终不愿意离开。王加辉认为,他是第一个主动来到海岛的守岛人,也是第一个在岛上入党的党员,不管别人走不走,他自己不能走。
  50年来,王加辉的脚印遍布岛上的每一寸土地,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 本报记者 董方舟

  12月1日一大早,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的村医孙德连像往常一样拎着药箱巡诊。在村民孙承国家里,孙德连为他仔细地检查心脏、测量血压。“我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后,孙大夫一直细心照料我。我现在血压和心率都正常了,特别感谢孙大夫。”孙承国说。
  在只有70余户人家的鸡鸣岛,72岁的孙德连已经当了57年村医。岁月在他的两鬓留下了斑斑白发,但谈起行医救人,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1966年,年仅14岁的孙德连来到荣成县龙须岛渔业卫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成为鸡鸣岛村的村医。早年间,岛上医疗条件有限,没有B超等医疗设备,村医需要具备独立判断和诊治常见病的能力。为此,孙德连坚持阅读医学书籍,不断精进自己的医疗知识,努力提高医术,取得了医学专业的大专文凭。
  对鸡鸣岛上的村民来说,孙德连就像他们的“私人医生”。鸡鸣岛上的村民以老人居多,孙德连在心里记住了每一位老人的健康状况:谁有高血压,谁的血糖需要控制,谁行动不便需要上门诊疗……他的手机时刻保持开机,只要村民有需要,总是随叫随到。行医57年来,孙德连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还会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垫付医药费。
  守岛一生,是孙德连对海岛村民的承诺,也是对医者仁心的坚守。“有人问我怎么理解‘医者仁心’,我觉得就是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个病人。”虽然过了退休年龄,孙德连依然坚定选择留在海岛做村医,悉心守护村民健康。
  在青岛,即墨区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东头网格村民王加辉同样选择扎根海岛,用一生践行守护承诺。
  赭岛动植物资源及周边渔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1974年,即墨县(今青岛市即墨区)山东头村动员村民义务护岛,王加辉积极响应护岛号召,带着妻儿来到面积仅有0.16平方公里的赭岛。上岛时已是11月中旬,寒风透骨。“在石炕上铺了些海草,海草上再铺上凉席,被褥铺在凉席上,一家四口就这样蜷缩在一张床上过了第一夜。”王加辉至今记得上岛的第一个夜晚。
  “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以岛为家,坚持到底。”纵使岛上条件艰苦,王加辉守岛的决心从未动摇。岛上怪石嶙峋,灌木丛生,只有3眼淡水井和几间营房。王加辉与随后上岛的几户村民依靠人力开垦荒地,平日里靠种粮和捕鱼维持生计。赭岛起初没有电,王加辉一家只能点煤油灯照明,一直坚持了21年才用上电灯。
  荣获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后,王加辉表示:“人在阵地在,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我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就是尽了一个渔民的本分。”
  如今,王加辉已年近80岁,其他守岛人已经陆续离开海岛,王加辉的4个孩子也离开海岛成家。孩子们多次表示想接王加辉离岛安度晚年,他却始终不愿意离开。王加辉认为,他是第一个主动来到海岛的守岛人,也是第一个在岛上入党的党员,不管别人走不走,他自己不能走。
  50年来,王加辉的脚印遍布岛上的每一寸土地,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