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革命文物活起来 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4-12-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郭 丽
12月1日,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者通过智慧数字文物墙互动系统观看了革命文物,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围绕文物数字化、文物评估定级、藏品管理、展览陈列等工作,坚持保护、管理与运用三者统筹推进,不断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开启文物数字化,红色基因库建设落地见效。构建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文物数字化核心基础资源库,对馆藏珍贵革命文物进行了130件三维模型数据采集、100件高清图像和音频采集、100件全景数字化采集及加工处理、7部文物视频制作,2000页文献书稿数据采集成果上传伏羲云平台,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存储与利用。建设数字化传播与教育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从冀鲁豫边区抗战文化着手,设计开发了一批特点鲜明的全息互动体验系统、博物馆数字导视系统及文献翻阅系统,多方位满足参观体验需要。
创新文物成果化,文物评估定级成效明显。首次鉴定评估革命文物等级。鉴定一级革命文物1套6件,二级革命文物4套7件,三级革命文物27套38件,407件革命文物被纳入第二批省级革命文物名录公布,13件革命文物被纳入第一批市级名录公布,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馆藏珍贵文物的种类和数量,挖掘提升了馆藏革命文物价值,充分体现了近现代冀鲁豫边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多举措促进文物成果化转换。举办《红色记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精品展》,展出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文物38件(套),图片资料66张,呈现了冀鲁豫边区军民抗战风雨历程。
激活文物价值化,红色文化资源充分释放。一是策划制作文物短视频。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策划制作了《讲好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系列7集短视频,反响良好。创作文物艺术表演。自主创作的《追忆丰碑》入围菏泽首届研学情景展示大赛决赛,《跨越千年重塑记忆》科普短片入围山东赛区。引入革命文物进课堂。开展“革命文物开学第一课”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走进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接受教育、争当志愿者和讲解员。
本报通讯员 郭 丽
12月1日,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者通过智慧数字文物墙互动系统观看了革命文物,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围绕文物数字化、文物评估定级、藏品管理、展览陈列等工作,坚持保护、管理与运用三者统筹推进,不断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开启文物数字化,红色基因库建设落地见效。构建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文物数字化核心基础资源库,对馆藏珍贵革命文物进行了130件三维模型数据采集、100件高清图像和音频采集、100件全景数字化采集及加工处理、7部文物视频制作,2000页文献书稿数据采集成果上传伏羲云平台,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存储与利用。建设数字化传播与教育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从冀鲁豫边区抗战文化着手,设计开发了一批特点鲜明的全息互动体验系统、博物馆数字导视系统及文献翻阅系统,多方位满足参观体验需要。
创新文物成果化,文物评估定级成效明显。首次鉴定评估革命文物等级。鉴定一级革命文物1套6件,二级革命文物4套7件,三级革命文物27套38件,407件革命文物被纳入第二批省级革命文物名录公布,13件革命文物被纳入第一批市级名录公布,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馆藏珍贵文物的种类和数量,挖掘提升了馆藏革命文物价值,充分体现了近现代冀鲁豫边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多举措促进文物成果化转换。举办《红色记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精品展》,展出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文物38件(套),图片资料66张,呈现了冀鲁豫边区军民抗战风雨历程。
激活文物价值化,红色文化资源充分释放。一是策划制作文物短视频。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策划制作了《讲好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系列7集短视频,反响良好。创作文物艺术表演。自主创作的《追忆丰碑》入围菏泽首届研学情景展示大赛决赛,《跨越千年重塑记忆》科普短片入围山东赛区。引入革命文物进课堂。开展“革命文物开学第一课”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走进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接受教育、争当志愿者和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