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1949年的信 你要这样“读”
2024-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大众新闻记者 马海燕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四万万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期待。
75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热泪盈眶,用一篇篇稿件、一件件影片,献礼祖国华诞。出彩出新固然重要,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更是难能可贵,于此,大平台内容中心视频工作室于国庆节前夕推出“写给1949年”系列视频,用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件,连接过去与现在,聆听时代的心跳。
为什么是“信”
鱼雁传书,搭建生动叙事结构
“写给1949年”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临摹一下它的模样:一段历史与现实交叠的片头后,是一位位“奋斗者”伏案疾书,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书写着现下这片土地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字字传情。这封信的发出人也是我们影片的主角,他们或是火车司机,或是港口员工,或是普通村民。
而“收件人”是1949年《大众日报》所刊登文章的主角,75年前,他们曾和我们影片主角一般,站在青岛港、面朝石榴园的翠绿,抑或是期待着物流能快速发展又遗憾于“运输公司仅有二百多辆旧式六轮汽车和几百辆马车”。75年后的今天,我们写下一封封“回信”,告慰先辈们如今的繁荣光景,也立志将续写他们的奋斗故事。
如此,既要形象,又不能过分复杂。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搭建起了一个生动的叙事结构。
写信总是带有浓厚的亲切感,鱼雁传书更显私密。“尊敬的老把式们,我是刘凯”“亲爱的朱村乡亲们,我是朱村党支部书记刘怀富”“您还不认识日照港吧?”“我在想如果您能看见该多好”……影片中,这样的表述经常出现,第一人称的运用、口语化又真诚的表达令人动容,拉近了影片中采访对象与1949年报纸文章中那些主角们的距离,也让观众更容易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感受到情感纽带的紧紧相连。
这是一封“收件人”永远都收不到的信,但所有观众都是他们的眼睛。这种情感共鸣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推动着读者去关注信件内容,去思考、去行动。
“致敬先辈”“青岛港变样了,为你们骄傲!”“75年大变样,致敬奋斗者!”……“写给1949年”系列视频刊发后,评论区都是这样的字眼,传播量百万+。这是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的生动注脚。
“信”怎么写
历史再现,见人见事有情有景
让历史情境再现,用历史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去“落笔”,是“写给1949年”系列的总体脉络。
故事的开端先把历史情境再现,将1949年报纸原文中的关键信息传递给观众。如《写给1949|潮涌千帆,港群璀璨》中,选用的是1949年6月23日《大众日报》二版稿件《青岛港口——各地商轮不断进口》,原文中这样描述:青岛港口开放后,各地商轮不断进口。本月十六、十九两日,先后由秦皇岛、连云港、香港等地驶来商轮四艘,计有:中国“六五号”、英国“隆美号”、“南美号”、挪威“GERMA”号等。此系青市港口开放后,第二批进口之商轮,均载有大批煤炭、棉花和工业器材。将这些文字搬到影片中,观众也能从字里行间想象到彼时的港口情形。
历史与时代对话,叙事视角是人。《写给1949|潮涌千帆,港群璀璨》的主人公是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员工赵伟丽,她称青岛港如今车辆船只穿梭不休,这是1949年青岛港口的对照;《写给1949|汽笛声远,铁轨织梦》的主人公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他讲述的山东铁路网现状是1949年交通网的对照;《写给1949|火红石榴,幸福生活》的主人公是枣庄朱村党支部书记刘怀富,他说枣庄石榴让百姓过上了红火日子,枣庄石榴的如今模样是1949年枣庄石榴的对照……不同时期的“同一事物”再次相遇,在一次次“对话”中诉说着时代之变。
叙事视角是人,就要讲好人的故事。尤记得在《写给1949|火红石榴,幸福生活》采访期间,在我们表明来意后,枣庄朱村党支部书记刘怀富显得格外激动。“俺其实认字不多,但俺是真想写这封信!”刘怀富有些局促。但他仍然提起笔、俯下身一笔一画写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刘怀富跟石榴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亲身经历了石榴种植、运输、销售、加工等各个方面的蝶变。作为亲历者,他真诚的讲述、颤抖的声音让影片不再是冰冷的记录,充满了人性温度和情感厚度。
“写给1949年”系列里的每部作品都有一个如刘怀富一般的主角,他们站在自动化码头、驾驶着高速列车、演示着智慧农业设备,在自己的领域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也激荡起时代回声。
“信”在传什么
传之有道,宏大叙事个人视角
新时代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故事,新时代的成就,由亿万人民群众共同书写。一封封写给1949年的回信发出,我们感喟先辈们的追梦和奋斗,也看到了今时今日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在挥洒着汗水,努力向上。
一封封信件让我们看到了山东在海洋强省、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建设“齐鲁粮仓”等各个方面的新气象,也看到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之姿。《写给1949|智慧农业 齐鲁粮仓》中的“良田良种良法再加上农业装备,我们在用科技力量提高粮食产量”;《写给1949|潮涌千帆,港群璀璨》中的“日照港这个年轻的港口现在铁矿等好几个货种吞吐量全国第一”;《写给1949|渔歌织岁月,智海铸粮仓》中的“我们建成了单体40万立方水体的养殖围栏”……系列作品中采访对象讲述的亲身经历、讲述的这些细节,都反映着新时代各行各业昂扬向上、发展进步的新面貌。
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进程中,围绕中心工作与重大事件部署展开策划是党媒的担当,这种反映时代发展大脉络的宏大主题往往需要角度巧、切口小。可以说,“写给1949年”系列通过化大为小、讲好故事,把宏大主题的“身段”降低了,山东在各个领域的奋进之姿具象化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话用在主题报道里同样具有参考意义,我们将持续推出一系列作品,让“猛虎”与“蔷薇”并蒂绽放,交相辉映。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四万万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期待。
75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热泪盈眶,用一篇篇稿件、一件件影片,献礼祖国华诞。出彩出新固然重要,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更是难能可贵,于此,大平台内容中心视频工作室于国庆节前夕推出“写给1949年”系列视频,用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件,连接过去与现在,聆听时代的心跳。
为什么是“信”
鱼雁传书,搭建生动叙事结构
“写给1949年”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临摹一下它的模样:一段历史与现实交叠的片头后,是一位位“奋斗者”伏案疾书,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书写着现下这片土地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字字传情。这封信的发出人也是我们影片的主角,他们或是火车司机,或是港口员工,或是普通村民。
而“收件人”是1949年《大众日报》所刊登文章的主角,75年前,他们曾和我们影片主角一般,站在青岛港、面朝石榴园的翠绿,抑或是期待着物流能快速发展又遗憾于“运输公司仅有二百多辆旧式六轮汽车和几百辆马车”。75年后的今天,我们写下一封封“回信”,告慰先辈们如今的繁荣光景,也立志将续写他们的奋斗故事。
如此,既要形象,又不能过分复杂。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搭建起了一个生动的叙事结构。
写信总是带有浓厚的亲切感,鱼雁传书更显私密。“尊敬的老把式们,我是刘凯”“亲爱的朱村乡亲们,我是朱村党支部书记刘怀富”“您还不认识日照港吧?”“我在想如果您能看见该多好”……影片中,这样的表述经常出现,第一人称的运用、口语化又真诚的表达令人动容,拉近了影片中采访对象与1949年报纸文章中那些主角们的距离,也让观众更容易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感受到情感纽带的紧紧相连。
这是一封“收件人”永远都收不到的信,但所有观众都是他们的眼睛。这种情感共鸣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推动着读者去关注信件内容,去思考、去行动。
“致敬先辈”“青岛港变样了,为你们骄傲!”“75年大变样,致敬奋斗者!”……“写给1949年”系列视频刊发后,评论区都是这样的字眼,传播量百万+。这是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的生动注脚。
“信”怎么写
历史再现,见人见事有情有景
让历史情境再现,用历史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去“落笔”,是“写给1949年”系列的总体脉络。
故事的开端先把历史情境再现,将1949年报纸原文中的关键信息传递给观众。如《写给1949|潮涌千帆,港群璀璨》中,选用的是1949年6月23日《大众日报》二版稿件《青岛港口——各地商轮不断进口》,原文中这样描述:青岛港口开放后,各地商轮不断进口。本月十六、十九两日,先后由秦皇岛、连云港、香港等地驶来商轮四艘,计有:中国“六五号”、英国“隆美号”、“南美号”、挪威“GERMA”号等。此系青市港口开放后,第二批进口之商轮,均载有大批煤炭、棉花和工业器材。将这些文字搬到影片中,观众也能从字里行间想象到彼时的港口情形。
历史与时代对话,叙事视角是人。《写给1949|潮涌千帆,港群璀璨》的主人公是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员工赵伟丽,她称青岛港如今车辆船只穿梭不休,这是1949年青岛港口的对照;《写给1949|汽笛声远,铁轨织梦》的主人公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他讲述的山东铁路网现状是1949年交通网的对照;《写给1949|火红石榴,幸福生活》的主人公是枣庄朱村党支部书记刘怀富,他说枣庄石榴让百姓过上了红火日子,枣庄石榴的如今模样是1949年枣庄石榴的对照……不同时期的“同一事物”再次相遇,在一次次“对话”中诉说着时代之变。
叙事视角是人,就要讲好人的故事。尤记得在《写给1949|火红石榴,幸福生活》采访期间,在我们表明来意后,枣庄朱村党支部书记刘怀富显得格外激动。“俺其实认字不多,但俺是真想写这封信!”刘怀富有些局促。但他仍然提起笔、俯下身一笔一画写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刘怀富跟石榴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亲身经历了石榴种植、运输、销售、加工等各个方面的蝶变。作为亲历者,他真诚的讲述、颤抖的声音让影片不再是冰冷的记录,充满了人性温度和情感厚度。
“写给1949年”系列里的每部作品都有一个如刘怀富一般的主角,他们站在自动化码头、驾驶着高速列车、演示着智慧农业设备,在自己的领域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也激荡起时代回声。
“信”在传什么
传之有道,宏大叙事个人视角
新时代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故事,新时代的成就,由亿万人民群众共同书写。一封封写给1949年的回信发出,我们感喟先辈们的追梦和奋斗,也看到了今时今日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在挥洒着汗水,努力向上。
一封封信件让我们看到了山东在海洋强省、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建设“齐鲁粮仓”等各个方面的新气象,也看到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之姿。《写给1949|智慧农业 齐鲁粮仓》中的“良田良种良法再加上农业装备,我们在用科技力量提高粮食产量”;《写给1949|潮涌千帆,港群璀璨》中的“日照港这个年轻的港口现在铁矿等好几个货种吞吐量全国第一”;《写给1949|渔歌织岁月,智海铸粮仓》中的“我们建成了单体40万立方水体的养殖围栏”……系列作品中采访对象讲述的亲身经历、讲述的这些细节,都反映着新时代各行各业昂扬向上、发展进步的新面貌。
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进程中,围绕中心工作与重大事件部署展开策划是党媒的担当,这种反映时代发展大脉络的宏大主题往往需要角度巧、切口小。可以说,“写给1949年”系列通过化大为小、讲好故事,把宏大主题的“身段”降低了,山东在各个领域的奋进之姿具象化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话用在主题报道里同样具有参考意义,我们将持续推出一系列作品,让“猛虎”与“蔷薇”并蒂绽放,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