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
磨刀师傅
2024-11-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鸿志
2004年初冬,我随团去欧洲旅行。到达荷兰游览两日后乘大巴驶向德国,在路上,听来自香港的导游艾伦介绍,德国厨房刀具质量非常好,于是在德国花了50欧元买了一把“双立人”刀。带回家后,这把刀就像久经沙场的“战戟”,砍剁切割,无坚不摧。近段时间来感觉这个“老将”有些“钝”了,想起了《庖丁解牛》中庖丁所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我当然没有庖丁那“游刃必有余”的功夫,但也畅快淋漓地使用了19年了。姑且不论“良庖”与“族庖”之别,眼下先解决磨刀问题吧,几经打听,几番周折,才找到磨刀师傅。
磨刀的孙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如约而至。孙师傅79岁,身手利落,15年前跟随孩子从老家日照定居滨州。他干活儿十分精到,严格规程,先用砂轮打磨,再用粗磨石打磨,之后换细磨石细磨,最后是挡布挡刀,就像理发师刮胡须前挡几下刀一样,前后得花费一个多小时才完工。然后,他展示给我看,并解释说他磨得是锐角,这才锋利无比啊。近观明晃晃地寒气逼人,真是有些怕人。就在这时,孙师傅突发惊人之举,拿起刀劈向后脑勺,吓得我是惊恐不已。原来他是在后脑勺部位削发为证,证明刀之锋利。我定神一看,他后脑部位削得一块块的,我甚是纳罕:磨刀师傅咋就玩了一把“鬼剃头”呢?他见我惊魂未定的样子,就揪下一根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力猛地一吹,头发瞬间变为两段。这让我想起《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情节,更是佩服孙师傅的手艺,他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
结算时大刀收费5元,小刀收费4元,我付给他10元。落座后沏茶递烟,聊起了磨刀行业为何萎缩殆尽?他感慨地说:“一是收入低,磨一把刀才三五块;二是南方生产的小型电动磨刀机进入家庭,现已基本普及使用。虽不如我磨得刀锋利,但方便得很啊;三是饭店为降低成本都配备磨刀机,自己干了。再一个,现在买把刀也值不了几个钱,用个三五年刀刃卷了,就当作破铜烂铁处理掉了,几乎没有磨刀必要。你说说看,哪有我们磨刀人的饭碗啊!据我所知,滨州市面上磨刀的不过三五人。”聊到他的家庭情况,他说有五个孩子,有的搞装修,有的跑运输,有的干厨师,就是没有干磨刀的,磨刀手艺失传了。好在老伴儿和女儿在家门口开了个百货商铺,补贴家用,几个孩子都干得不错,经济上比较宽裕,也都挺孝顺的。所以,并不指望磨刀谋生,可老觉得丢失了磨刀手艺太可惜了。我接着问他这些年一直磨刀吗?他似乎陷入了对往日的沉思:“年轻时干过木匠、干过铁匠,现在手工木匠铁匠都以机械化和数字化技术替代了,这磨刀行当也是如此啊。”我开玩笑说:“你真厉害,一辈子干垮了三个行当!”孙师傅爽朗地说:“谁也不怨,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啊!”说罢,他收拾好工具,骑上车子就走,还唱起了《红灯记》中的唱段:磨刀人盯住红灯注意看,又对我扬起左手要找话探……
望着磨刀师傅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想起了孩提时代。在我住的大院里经常看到一老汉儿扛着长条凳,两头挂满了磨刀工具,用尖锐且高亢的声音喊着“磨剪子喽,抢菜刀”,吆喝声颇有节奏感,抑扬顿挫声断气连,介乎说与唱之间,韵味十足,而且极具穿透力,逗得一帮孩子们跟在后面亦步亦“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来这吆喝声还是那么亲切。
我想,磨刀这个行当对我来说,就像曾蹚过的一条河,磨刀人就是我人生中的过客,可作为生活阅历中的一页留存在心,却没必要因为某个行当的衰落而有些许惋惜。这又让我回想当年在德国买这把刀时,还与导游艾伦聊起海外华侨多是靠“三把刀”闯荡世界的,即切菜刀、理发刀、裁缝刀。华人凭着勤奋智慧,吃苦耐劳,靠这三把刀在世界各地生根,并且枝繁叶茂。尤其是华人餐馆儿广受欢迎,即菜刀最红火。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裁缝刀这个行当没落了。历史的发展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不然,哪有色彩斑斓欣欣向荣的今天呢?
2004年初冬,我随团去欧洲旅行。到达荷兰游览两日后乘大巴驶向德国,在路上,听来自香港的导游艾伦介绍,德国厨房刀具质量非常好,于是在德国花了50欧元买了一把“双立人”刀。带回家后,这把刀就像久经沙场的“战戟”,砍剁切割,无坚不摧。近段时间来感觉这个“老将”有些“钝”了,想起了《庖丁解牛》中庖丁所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我当然没有庖丁那“游刃必有余”的功夫,但也畅快淋漓地使用了19年了。姑且不论“良庖”与“族庖”之别,眼下先解决磨刀问题吧,几经打听,几番周折,才找到磨刀师傅。
磨刀的孙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如约而至。孙师傅79岁,身手利落,15年前跟随孩子从老家日照定居滨州。他干活儿十分精到,严格规程,先用砂轮打磨,再用粗磨石打磨,之后换细磨石细磨,最后是挡布挡刀,就像理发师刮胡须前挡几下刀一样,前后得花费一个多小时才完工。然后,他展示给我看,并解释说他磨得是锐角,这才锋利无比啊。近观明晃晃地寒气逼人,真是有些怕人。就在这时,孙师傅突发惊人之举,拿起刀劈向后脑勺,吓得我是惊恐不已。原来他是在后脑勺部位削发为证,证明刀之锋利。我定神一看,他后脑部位削得一块块的,我甚是纳罕:磨刀师傅咋就玩了一把“鬼剃头”呢?他见我惊魂未定的样子,就揪下一根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力猛地一吹,头发瞬间变为两段。这让我想起《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情节,更是佩服孙师傅的手艺,他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
结算时大刀收费5元,小刀收费4元,我付给他10元。落座后沏茶递烟,聊起了磨刀行业为何萎缩殆尽?他感慨地说:“一是收入低,磨一把刀才三五块;二是南方生产的小型电动磨刀机进入家庭,现已基本普及使用。虽不如我磨得刀锋利,但方便得很啊;三是饭店为降低成本都配备磨刀机,自己干了。再一个,现在买把刀也值不了几个钱,用个三五年刀刃卷了,就当作破铜烂铁处理掉了,几乎没有磨刀必要。你说说看,哪有我们磨刀人的饭碗啊!据我所知,滨州市面上磨刀的不过三五人。”聊到他的家庭情况,他说有五个孩子,有的搞装修,有的跑运输,有的干厨师,就是没有干磨刀的,磨刀手艺失传了。好在老伴儿和女儿在家门口开了个百货商铺,补贴家用,几个孩子都干得不错,经济上比较宽裕,也都挺孝顺的。所以,并不指望磨刀谋生,可老觉得丢失了磨刀手艺太可惜了。我接着问他这些年一直磨刀吗?他似乎陷入了对往日的沉思:“年轻时干过木匠、干过铁匠,现在手工木匠铁匠都以机械化和数字化技术替代了,这磨刀行当也是如此啊。”我开玩笑说:“你真厉害,一辈子干垮了三个行当!”孙师傅爽朗地说:“谁也不怨,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啊!”说罢,他收拾好工具,骑上车子就走,还唱起了《红灯记》中的唱段:磨刀人盯住红灯注意看,又对我扬起左手要找话探……
望着磨刀师傅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想起了孩提时代。在我住的大院里经常看到一老汉儿扛着长条凳,两头挂满了磨刀工具,用尖锐且高亢的声音喊着“磨剪子喽,抢菜刀”,吆喝声颇有节奏感,抑扬顿挫声断气连,介乎说与唱之间,韵味十足,而且极具穿透力,逗得一帮孩子们跟在后面亦步亦“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来这吆喝声还是那么亲切。
我想,磨刀这个行当对我来说,就像曾蹚过的一条河,磨刀人就是我人生中的过客,可作为生活阅历中的一页留存在心,却没必要因为某个行当的衰落而有些许惋惜。这又让我回想当年在德国买这把刀时,还与导游艾伦聊起海外华侨多是靠“三把刀”闯荡世界的,即切菜刀、理发刀、裁缝刀。华人凭着勤奋智慧,吃苦耐劳,靠这三把刀在世界各地生根,并且枝繁叶茂。尤其是华人餐馆儿广受欢迎,即菜刀最红火。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裁缝刀这个行当没落了。历史的发展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不然,哪有色彩斑斓欣欣向荣的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