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风沙抗盐碱,利津打造沿黄生态长廊

74公里,黄河流过满眼翠

2024-11-21 作者: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任万帅
  
  初冬时节,从利津县城往北15公里,1万多亩的王庄沙区林场树木林立、色彩斑斓。这里不仅是利津县城的生态屏障,也是近几年该县打造的沿黄生态长廊的重要节点。
  “王庄沙区林场的建设,不仅为利津县城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更成为全县最大的‘吸碳器’‘增氧机’。”说起这片来之不易的林场,利津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郭刚打开了话匣子。林场所在地块是1951年黄河冬汛决口淤积而成的缓岗地,一度是尘土飞扬的“沙窝子”。
  百米不见村,十米不见人,是以前这里冬春季节刮风天的常态。“这里是典型的风口子,每当刮起东北风,海风裹挟着沙土吹向县城,整个城区都弥漫在黄沙之中。”郭刚说,当地老百姓曾经尝试过种植沙打旺和刺槐林,但收效甚微。2012年,利津县启动王庄沙区林场建设,吹响了生态整治的号角。
  沙区造林,最难的是用水问题。林场建设前期,沟、渠、泵站配套差,最近的泵站相距林场10公里。“每次调水都是一场战役。”林场负责基建和调水工作的韩滨体会最深,为了在不足10天的引水窗口期将来之不易的黄河水最大量引进林场,调水期间他们必须24小时全员上阵。2021年,利津县启动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全力构筑沿黄森林湿地生态屏障。在县里支持下,王庄沙区林场也新建2座扬水站,并实施了沟渠疏浚工程,基本解决了林场用水问题。林场低产低效林得到更新改造,已建成的1.65万亩森林,成为县城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
  黄河流经利津74公里,除王庄林场外,沿黄生态长廊建设还有黄河大堤内外侧轮伐期林木更新、重点节点绿化、断带处新造林、沿黄村庄绿化等综合整治绿化提升以及湿地修复提升工程。利津县统筹耕地保护、滩区发展、城乡建设的关系,分类施策,打造起黄河流域典型风貌带。
  与黄河上游不同,利津处于黄河下游,近海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给绿化工程带来了挑战。“为了保证林木成活率,我们因地制宜在重点地段使用了‘暗管排碱’方法。”郭刚介绍,翻出表面土壤,在地下掩埋带有小孔的排碱管,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则,下雨或灌溉时,土壤里的水分会带着盐碱成分一起渗进排碱管,通过排碱管排出。
  而在黄河大堤的近河侧,改良盐碱的方法又有所不同。郭刚介绍,黄河大堤近河侧地势低、雨水碱水多,林木长势弱,采用“台田造林”方法进行改良,“将河道淤泥填入地势低处,抬高地势后用水压碱,再种植防浪林。”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沿黄生态长廊工程成效显著,已经完成造林7009亩,湿地保护修复2310亩,沿黄绿化实现南北贯通、无“断带”,初步形成“一廊、一园、多片区、多节点”沿黄生态绿化格局。
  借此优势,利津县打造起黄河生态风景廊道,入选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举办了黄河口(东营)公路自行车赛、利津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节会,打响生态旅游名片。
  □ 本报记者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任万帅
  
  初冬时节,从利津县城往北15公里,1万多亩的王庄沙区林场树木林立、色彩斑斓。这里不仅是利津县城的生态屏障,也是近几年该县打造的沿黄生态长廊的重要节点。
  “王庄沙区林场的建设,不仅为利津县城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更成为全县最大的‘吸碳器’‘增氧机’。”说起这片来之不易的林场,利津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郭刚打开了话匣子。林场所在地块是1951年黄河冬汛决口淤积而成的缓岗地,一度是尘土飞扬的“沙窝子”。
  百米不见村,十米不见人,是以前这里冬春季节刮风天的常态。“这里是典型的风口子,每当刮起东北风,海风裹挟着沙土吹向县城,整个城区都弥漫在黄沙之中。”郭刚说,当地老百姓曾经尝试过种植沙打旺和刺槐林,但收效甚微。2012年,利津县启动王庄沙区林场建设,吹响了生态整治的号角。
  沙区造林,最难的是用水问题。林场建设前期,沟、渠、泵站配套差,最近的泵站相距林场10公里。“每次调水都是一场战役。”林场负责基建和调水工作的韩滨体会最深,为了在不足10天的引水窗口期将来之不易的黄河水最大量引进林场,调水期间他们必须24小时全员上阵。2021年,利津县启动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全力构筑沿黄森林湿地生态屏障。在县里支持下,王庄沙区林场也新建2座扬水站,并实施了沟渠疏浚工程,基本解决了林场用水问题。林场低产低效林得到更新改造,已建成的1.65万亩森林,成为县城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
  黄河流经利津74公里,除王庄林场外,沿黄生态长廊建设还有黄河大堤内外侧轮伐期林木更新、重点节点绿化、断带处新造林、沿黄村庄绿化等综合整治绿化提升以及湿地修复提升工程。利津县统筹耕地保护、滩区发展、城乡建设的关系,分类施策,打造起黄河流域典型风貌带。
  与黄河上游不同,利津处于黄河下游,近海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给绿化工程带来了挑战。“为了保证林木成活率,我们因地制宜在重点地段使用了‘暗管排碱’方法。”郭刚介绍,翻出表面土壤,在地下掩埋带有小孔的排碱管,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原则,下雨或灌溉时,土壤里的水分会带着盐碱成分一起渗进排碱管,通过排碱管排出。
  而在黄河大堤的近河侧,改良盐碱的方法又有所不同。郭刚介绍,黄河大堤近河侧地势低、雨水碱水多,林木长势弱,采用“台田造林”方法进行改良,“将河道淤泥填入地势低处,抬高地势后用水压碱,再种植防浪林。”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沿黄生态长廊工程成效显著,已经完成造林7009亩,湿地保护修复2310亩,沿黄绿化实现南北贯通、无“断带”,初步形成“一廊、一园、多片区、多节点”沿黄生态绿化格局。
  借此优势,利津县打造起黄河生态风景廊道,入选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举办了黄河口(东营)公路自行车赛、利津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节会,打响生态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