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主旋律微短剧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认同

2024-11-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落花生》剧照
  □ 刘志昊

  当下微短剧创作和研究已成热点,《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这预示着网络微短剧正在成长为网络视听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微短剧尤其是主旋律微短剧,不仅是网络流量变现的载体,更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以《逃出大英博物馆》《落花生》《孤军十二时》等为代表的主旋律微短剧正是以主流思想引领创作内容的姿态脱颖而出,它们在主题上积极向上,内容上充实有深度,制作考究,品质优良,它们用青春化叙事策略讲述主旋律故事,用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带给观众情感力量和文化认同,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采用青春化叙事策略与青年观众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是主旋律微短剧的一大亮点。这种叙事方式以青年为主角,围绕他们的个人成长展开故事,传递青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逃出大英博物馆》用青春叙事手法讲述了一只化身为少女的中国玉壶出逃大英博物馆,在途中偶遇一名海外工作的青年记者张永安,在其帮助下顺利归国的故事。故事设定充满了奇幻与青春色彩,能够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与兴趣。剧中,小玉壶和张永安在互相帮助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小玉壶从一个对家乡充满渴望的文物“少女”,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完成文化使命的角色;张永安则从迷茫的记者成长为勇敢追求真相、为文物回归事业贡献力量的青年。这种成长与担当的主题正是青春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同样,《落花生》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奋斗青年的动人故事。故事以年轻的村支书阿龙、返乡青年小高以及村里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小丽为主人公,以中国近十年的伟大发展变革为故事背景,描绘了他们在乡村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跟随时代节拍,开辟新赛道,探索新模式,默默耕耘奉献,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传递出当代新青年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成为青年力量和青春中国的生动象征。
  《孤军十二时》则用青春叙事手法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赵长贵、崔松培、刘耀几个年轻人,在12个小时内孤军深入敌后,摧毁敌人炮兵阵地,用生命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该剧选取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敌后小分队进行描写,用细腻而精准的笔触中凸显了一代青年人的平凡与伟大。这些作品借助青春叙事的手法,不仅生动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蓬勃活力与远大梦想,传递了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核心价值观,激励着年轻观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主旋律微短剧采用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再现文化记忆,用个体视角,透视家国记忆,激发观众的参与感、接受度与共鸣之心,体现共同体中的大众对文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张永安的视角切入,通过讲述一个在英国生活两年的普通记者与文物之间的回家故事,勾连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也激起中国人对文物的深切关注。此剧通过“大英博物馆”“文物”“出逃”等关键词唤醒中国观众内心深处独有的深刻记忆,强调了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的同构关系,也激发了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的强烈责任感和文化认同。
  《落花生》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微短剧,此剧并未过多结合大时代与大背景来进行空洞虚无的叙事,而是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构筑奋斗者接地气、诗意化的美好生活。通过对普通青年阿龙、小高、小丽的个体书写,建构了具有自我真性情且平民化的个体生活视角,展现了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村支书阿龙通过舞高龙宣传家乡文化,返乡青年小高用互联网技术助力农业发展,土生土长的小丽投身直播带货开启村庄新篇章,这些平凡的青年用乡村振兴中的坚持与坚守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正是在这种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行动中,观众看到了乡村振兴中的无限可能,建构了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孤军十二时》采用个体叙事视角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史故事,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敌后小分队为切口,反映普通个体在国家战争中的选择与取舍,重构了记忆中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国家间命运交融的想象。该剧没有采用英雄传奇式的方法讲述历史,而是挖掘战争背后深藏的兄弟情、战友情与家国情,将革命文化记忆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巧妙地将历史语境中青年群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从而引起了当代青年观众的深刻共鸣与反思,促使他们思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所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让人们在感知革命历史的同时,进一步建立起对新中国的文化认同,更激发出观众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感,进一步为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精神动力。
  未来,主旋律微短剧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主旋律微短剧作品涌现,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
  □ 刘志昊

  当下微短剧创作和研究已成热点,《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这预示着网络微短剧正在成长为网络视听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微短剧尤其是主旋律微短剧,不仅是网络流量变现的载体,更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以《逃出大英博物馆》《落花生》《孤军十二时》等为代表的主旋律微短剧正是以主流思想引领创作内容的姿态脱颖而出,它们在主题上积极向上,内容上充实有深度,制作考究,品质优良,它们用青春化叙事策略讲述主旋律故事,用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带给观众情感力量和文化认同,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采用青春化叙事策略与青年观众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是主旋律微短剧的一大亮点。这种叙事方式以青年为主角,围绕他们的个人成长展开故事,传递青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逃出大英博物馆》用青春叙事手法讲述了一只化身为少女的中国玉壶出逃大英博物馆,在途中偶遇一名海外工作的青年记者张永安,在其帮助下顺利归国的故事。故事设定充满了奇幻与青春色彩,能够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与兴趣。剧中,小玉壶和张永安在互相帮助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小玉壶从一个对家乡充满渴望的文物“少女”,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完成文化使命的角色;张永安则从迷茫的记者成长为勇敢追求真相、为文物回归事业贡献力量的青年。这种成长与担当的主题正是青春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同样,《落花生》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奋斗青年的动人故事。故事以年轻的村支书阿龙、返乡青年小高以及村里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小丽为主人公,以中国近十年的伟大发展变革为故事背景,描绘了他们在乡村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跟随时代节拍,开辟新赛道,探索新模式,默默耕耘奉献,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传递出当代新青年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成为青年力量和青春中国的生动象征。
  《孤军十二时》则用青春叙事手法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赵长贵、崔松培、刘耀几个年轻人,在12个小时内孤军深入敌后,摧毁敌人炮兵阵地,用生命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该剧选取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敌后小分队进行描写,用细腻而精准的笔触中凸显了一代青年人的平凡与伟大。这些作品借助青春叙事的手法,不仅生动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蓬勃活力与远大梦想,传递了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核心价值观,激励着年轻观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主旋律微短剧采用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再现文化记忆,用个体视角,透视家国记忆,激发观众的参与感、接受度与共鸣之心,体现共同体中的大众对文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张永安的视角切入,通过讲述一个在英国生活两年的普通记者与文物之间的回家故事,勾连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也激起中国人对文物的深切关注。此剧通过“大英博物馆”“文物”“出逃”等关键词唤醒中国观众内心深处独有的深刻记忆,强调了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的同构关系,也激发了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的强烈责任感和文化认同。
  《落花生》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微短剧,此剧并未过多结合大时代与大背景来进行空洞虚无的叙事,而是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构筑奋斗者接地气、诗意化的美好生活。通过对普通青年阿龙、小高、小丽的个体书写,建构了具有自我真性情且平民化的个体生活视角,展现了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村支书阿龙通过舞高龙宣传家乡文化,返乡青年小高用互联网技术助力农业发展,土生土长的小丽投身直播带货开启村庄新篇章,这些平凡的青年用乡村振兴中的坚持与坚守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正是在这种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行动中,观众看到了乡村振兴中的无限可能,建构了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孤军十二时》采用个体叙事视角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史故事,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敌后小分队为切口,反映普通个体在国家战争中的选择与取舍,重构了记忆中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国家间命运交融的想象。该剧没有采用英雄传奇式的方法讲述历史,而是挖掘战争背后深藏的兄弟情、战友情与家国情,将革命文化记忆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巧妙地将历史语境中青年群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从而引起了当代青年观众的深刻共鸣与反思,促使他们思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所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让人们在感知革命历史的同时,进一步建立起对新中国的文化认同,更激发出观众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感,进一步为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精神动力。
  未来,主旋律微短剧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主旋律微短剧作品涌现,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