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11-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王文婷
■新时代社会工作已经超越狭义上专业社会工作的界定,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工作”。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和职能划转,是以统筹观、系统思维解决社会治理结构性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体现了大治理观和具体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社会工作的大格局,适应了改革的三重逻辑
■新一轮社会领域的机构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领域体制机制与现代化阶段的“匹配性”问题。通过构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社会治理体制结构,形成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基本格局,为维护国家整体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提供有力支撑
11月5日至6日,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党领导下社会工作的内涵与要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社会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部署要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党建引领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位
新时代社会工作已经超越狭义上专业社会工作的界定,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工作涉及社会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社会全领域、全过程的内容。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和职能划转,是以统筹观、系统思维解决社会治理结构性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体现了大治理观和具体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社会工作的大格局,适应了改革的三重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这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方位的必然选择。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管理,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对社会领域的要求也不一样。新一轮社会领域的机构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领域体制机制与现代化阶段的“匹配性”问题。通过构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社会治理体制结构,形成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基本格局,为维护国家整体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提供有力支撑。
从理论逻辑来看,这是契合整体性理念的改革创新之举。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是对社会领域碎片化治理模式的一次系统性整合,是以整体性理念推进社会领域效能提升的重大改革创新。在以往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由于缺乏综合部门的统筹,跨部门的治理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导致社会治理呈现碎片化的问题。社会工作部的成立,通过机构整合、职能集中、权责归位,以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实现了多方合力的凝聚,以集中统一的组织基础奠定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从实践逻辑来看,这是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达。长期以来,群众路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整个体系之中,形成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是新时代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化表达,坚持走好群众路线也是社会工作部的基本遵循和合法性来源。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工作部架构已经建立,社会工作部门和基层的关系也在理顺,形成了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基本格局。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将走好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之法,在有效反馈、释放活力和创造安全中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开创社会工作新局面山东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社会工作格局中,山东准确把握党领导下社会工作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思路,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改革创新为牵引,积极发挥优势特色,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索。
第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广泛凝聚多方共治力量。山东注重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对各类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的政治引领,通过健全党在社会工作领域组织体系、创新适合不同社会主体的党建形式、探索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的多元路径,以党建统筹社会、引领社会、吸纳社会,实现了对各方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和充分下沉,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断深化。
第二,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充分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山东始终将人民立于基层治理的根本,从回应群众需求和动员群众参与两个方面出发,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一是精准识别并回应群众需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测量、分析和研判不同群体的需求,持续优化社区服务供给,人民群众的体验感不断提升;二是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通过创新民主监督形式、探索基层议事协商的有效模式、搭建制度化的基层群众自治平台等,基层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基层治理成为一项群策群力的活动。
第三,坚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打造社会治理特色品牌。山东充分意识到基层治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特点,引导各市根据自身实际基础和特色优势,进行承续、更新和优化,避免大而全的泛化推进。探索一社区一品牌的模式,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案例,形成了一批创新性强、成效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基层治理案例,为打造山东省级社会治理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牵引,务实提升基层治理实效。山东切实立足基层治理实际,以有力的举措、科学的方法不断推动改革创新,探索提升基层治理实效的有效路径。在全省范围内扎实推进社区工作法评选,总结提炼社区工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推进创新实验区建设,以实验促创新,以实验解难题;开展新兴领域党建“双融双创”行动,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党建引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联动融合机制,推进基层善治。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新时代促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大治理观下从国家发展大局中思考和定位,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论,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处理好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的几项重点关系、创新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第一,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城市社会、风险社会和数字社会叠加的新节点。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群众工作表现出利益诉求多样化、工作方式多样化、工作要求精细化、工作对象复杂化、工作环境网络化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在政策制定、执行与反馈上不断优化,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实践相结合,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第二,处理好与新时代党领导社会工作相关的基础性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狭义上看,社会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也即专业社会工作的范畴;中观层次的社会工作可以理解为方法和工具,服务于整个社会治理;从广义来看,社会工作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城市工作属于同一层面。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需要从历史的维度,用发展的眼光,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的发展变迁中来理解。二是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部门的职能定位问题,科学界定党的社会工作与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边界,准确把握党委、政府和社会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处理好各级党委与社会工作部门、不同层级社会工作部门、社会工作部门与其他党委部门、社会工作部门与政府部门、社会工作机关与基层的关系。
第三,不断创新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持续优化社会工作领域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机制方法,探索部门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工作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支持和引导基层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促进“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创新,在创新中寻求问题解决路径,将更多基层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创新群众参与和民主协商机制,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等。 (作者系山东大学社会治理基地助理研究员)
■新时代社会工作已经超越狭义上专业社会工作的界定,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工作”。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和职能划转,是以统筹观、系统思维解决社会治理结构性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体现了大治理观和具体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社会工作的大格局,适应了改革的三重逻辑
■新一轮社会领域的机构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领域体制机制与现代化阶段的“匹配性”问题。通过构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社会治理体制结构,形成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基本格局,为维护国家整体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提供有力支撑
11月5日至6日,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党领导下社会工作的内涵与要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社会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部署要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党建引领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位
新时代社会工作已经超越狭义上专业社会工作的界定,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工作涉及社会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社会全领域、全过程的内容。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和职能划转,是以统筹观、系统思维解决社会治理结构性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体现了大治理观和具体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社会工作的大格局,适应了改革的三重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这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方位的必然选择。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管理,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对社会领域的要求也不一样。新一轮社会领域的机构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领域体制机制与现代化阶段的“匹配性”问题。通过构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社会治理体制结构,形成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基本格局,为维护国家整体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提供有力支撑。
从理论逻辑来看,这是契合整体性理念的改革创新之举。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是对社会领域碎片化治理模式的一次系统性整合,是以整体性理念推进社会领域效能提升的重大改革创新。在以往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由于缺乏综合部门的统筹,跨部门的治理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导致社会治理呈现碎片化的问题。社会工作部的成立,通过机构整合、职能集中、权责归位,以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实现了多方合力的凝聚,以集中统一的组织基础奠定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从实践逻辑来看,这是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达。长期以来,群众路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整个体系之中,形成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是新时代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化表达,坚持走好群众路线也是社会工作部的基本遵循和合法性来源。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工作部架构已经建立,社会工作部门和基层的关系也在理顺,形成了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基本格局。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将走好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之法,在有效反馈、释放活力和创造安全中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开创社会工作新局面山东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社会工作格局中,山东准确把握党领导下社会工作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思路,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改革创新为牵引,积极发挥优势特色,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索。
第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广泛凝聚多方共治力量。山东注重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对各类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的政治引领,通过健全党在社会工作领域组织体系、创新适合不同社会主体的党建形式、探索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的多元路径,以党建统筹社会、引领社会、吸纳社会,实现了对各方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和充分下沉,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断深化。
第二,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充分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山东始终将人民立于基层治理的根本,从回应群众需求和动员群众参与两个方面出发,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一是精准识别并回应群众需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测量、分析和研判不同群体的需求,持续优化社区服务供给,人民群众的体验感不断提升;二是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通过创新民主监督形式、探索基层议事协商的有效模式、搭建制度化的基层群众自治平台等,基层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基层治理成为一项群策群力的活动。
第三,坚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打造社会治理特色品牌。山东充分意识到基层治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特点,引导各市根据自身实际基础和特色优势,进行承续、更新和优化,避免大而全的泛化推进。探索一社区一品牌的模式,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案例,形成了一批创新性强、成效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基层治理案例,为打造山东省级社会治理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牵引,务实提升基层治理实效。山东切实立足基层治理实际,以有力的举措、科学的方法不断推动改革创新,探索提升基层治理实效的有效路径。在全省范围内扎实推进社区工作法评选,总结提炼社区工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推进创新实验区建设,以实验促创新,以实验解难题;开展新兴领域党建“双融双创”行动,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党建引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联动融合机制,推进基层善治。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新时代促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大治理观下从国家发展大局中思考和定位,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论,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处理好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的几项重点关系、创新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第一,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城市社会、风险社会和数字社会叠加的新节点。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群众工作表现出利益诉求多样化、工作方式多样化、工作要求精细化、工作对象复杂化、工作环境网络化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在政策制定、执行与反馈上不断优化,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实践相结合,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第二,处理好与新时代党领导社会工作相关的基础性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狭义上看,社会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也即专业社会工作的范畴;中观层次的社会工作可以理解为方法和工具,服务于整个社会治理;从广义来看,社会工作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城市工作属于同一层面。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需要从历史的维度,用发展的眼光,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的发展变迁中来理解。二是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部门的职能定位问题,科学界定党的社会工作与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边界,准确把握党委、政府和社会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处理好各级党委与社会工作部门、不同层级社会工作部门、社会工作部门与其他党委部门、社会工作部门与政府部门、社会工作机关与基层的关系。
第三,不断创新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持续优化社会工作领域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机制方法,探索部门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工作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支持和引导基层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促进“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创新,在创新中寻求问题解决路径,将更多基层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创新群众参与和民主协商机制,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等。 (作者系山东大学社会治理基地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