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教育,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24-10-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孙丽娜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生本理念在构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3个方法:以生为本的朗读方法;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以生为本的提问训练。
生本教育的意义
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指导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生本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依据。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心理学依据。“参与、发现、探索、自主学习”阅读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迁移规律。“迁移”是已学知识在新课学习时的运用,是已有知识、经验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影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强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学生主动尝试。
生本高效课堂的实践
根据生本理念,我结合教学实践采取了下列3个方法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以生为本的朗读方法;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以生为本的提问训练。
以生为本的朗读方法。教师的引读: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都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体会。当讲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时,我通过引读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入境悟情。在前两段分析的基础上,学习第三段,按照“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 ),也是( )”的格式设计引读,在教师饱含深情地读完引语后,学生有的接读“一位良师,一位益友”;有的接读“一片浩瀚的大海,一片葱郁的森林”;有的接读“沙漠中的一眼泉水,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师生的情感交流互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自读:以《慈母情深》一文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第一步先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步和同桌互读对方喜欢的内容,第三步和好朋友互读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最后把喜欢的内容大声且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全班同学品味,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质疑,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
表演的“趣读”:师生角色互换,男女生角色互换,分小组角色互换等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扮演不同的角色,是每个学生所喜爱的乐事。在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性,采用先熟读后表演的方法。如讲《鲸》一文时,对于鲸的四种生活习性采用读一读,谈一谈,演一演的教学方式。
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调控学生小组:在学习《麻雀》时,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教师提问: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感到同情吗?感动吗?佩服吗?这样的提问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孩子有话可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着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学生在小组学习时,由于人少,相对距离近,发言的机会多,讨论的气氛平和而热烈。
调控班级交流:调控交流的内容:在上课之前细细地挖掘教材,找清文章的点,像《可爱的草塘》抓两点,一是草塘美;二是物产丰富,做到心中有数就任由学生表达即可,无论说到哪里,都可以引导学生或补充或提问或反对等,发表个人的观点、感受。总之,是使学生理解与体会能够完整、系统、条理地展现。
以生为本的提问训练。创造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随时可以提问。
营造氛围:学生的好奇心理往往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细致地观察、探索、提出问题,这是可喜的现象。为此,常常热情、真诚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允许课堂上有笑声、有争议、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对于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有推波助澜作用。
传授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自己似懂非懂的问题;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怀疑的问题;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等。二是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老师要当即表扬提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对其发言的优点,如提问题的角度、回答时表达的方式等及时肯定,并启发学生思考:“他提的问题你想到了吗?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而又有价值的问题。
结论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实施高效课堂的措施将会越来越完善,一定能使小学语文课堂生机勃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作者单位:济南市皇亭体育小学)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生本理念在构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3个方法:以生为本的朗读方法;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以生为本的提问训练。
生本教育的意义
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指导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生本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依据。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心理学依据。“参与、发现、探索、自主学习”阅读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是迁移规律。“迁移”是已学知识在新课学习时的运用,是已有知识、经验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影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强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学生主动尝试。
生本高效课堂的实践
根据生本理念,我结合教学实践采取了下列3个方法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以生为本的朗读方法;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以生为本的提问训练。
以生为本的朗读方法。教师的引读: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都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体会。当讲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时,我通过引读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入境悟情。在前两段分析的基础上,学习第三段,按照“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 ),也是( )”的格式设计引读,在教师饱含深情地读完引语后,学生有的接读“一位良师,一位益友”;有的接读“一片浩瀚的大海,一片葱郁的森林”;有的接读“沙漠中的一眼泉水,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师生的情感交流互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自读:以《慈母情深》一文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第一步先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步和同桌互读对方喜欢的内容,第三步和好朋友互读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最后把喜欢的内容大声且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全班同学品味,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质疑,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
表演的“趣读”:师生角色互换,男女生角色互换,分小组角色互换等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扮演不同的角色,是每个学生所喜爱的乐事。在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性,采用先熟读后表演的方法。如讲《鲸》一文时,对于鲸的四种生活习性采用读一读,谈一谈,演一演的教学方式。
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调控学生小组:在学习《麻雀》时,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教师提问: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感到同情吗?感动吗?佩服吗?这样的提问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孩子有话可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着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学生在小组学习时,由于人少,相对距离近,发言的机会多,讨论的气氛平和而热烈。
调控班级交流:调控交流的内容:在上课之前细细地挖掘教材,找清文章的点,像《可爱的草塘》抓两点,一是草塘美;二是物产丰富,做到心中有数就任由学生表达即可,无论说到哪里,都可以引导学生或补充或提问或反对等,发表个人的观点、感受。总之,是使学生理解与体会能够完整、系统、条理地展现。
以生为本的提问训练。创造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随时可以提问。
营造氛围:学生的好奇心理往往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细致地观察、探索、提出问题,这是可喜的现象。为此,常常热情、真诚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允许课堂上有笑声、有争议、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对于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有推波助澜作用。
传授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自己似懂非懂的问题;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怀疑的问题;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等。二是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老师要当即表扬提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对其发言的优点,如提问题的角度、回答时表达的方式等及时肯定,并启发学生思考:“他提的问题你想到了吗?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而又有价值的问题。
结论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实施高效课堂的措施将会越来越完善,一定能使小学语文课堂生机勃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作者单位:济南市皇亭体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