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风景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打造 “崂山‘锋’景” 党建品牌
2024-10-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白晓 通讯员 刘晓缝 报道
本报青岛讯 今年国庆假期,青岛崂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在彰显景区“文旅+”战略澎湃活力的同时,也折射出其基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崂山‘锋’景”党建品牌,让景区的治理服务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崂山风景区规划范围内辖3个街道109个村,其中,售票口内和旅游专用路周边居住着13个村的1.1万余名村民,旅游旺季游客和村民交织流量大、道路通行慢、秩序管理难等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些挑战,崂山风景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出“1355”景区治理共同体2.0版本,以党建引领优化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和协商服务等三项机制,完善多方联动,落实旅游、交通、市场秩序治理、风险管控和品质提升等五项任务,将“单兵作战”变为“攥指成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保障游客安心舒心。
崂山风景区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守窗口、蹲点位,解决游客群众急难愁盼。目前,崂山风景区内共设置10余处党群服务站和爱心服务点,集政策宣传和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分区划片设立30余个“党建责任区”,提出“有困难找党员”口号;打造32处党员示范岗、10余处先锋团队岗,组建10余支红色志愿服务队,做到“事情即办、困难即解”……在“崂山‘锋’景”党建品牌的辐射带动下,崂山风景区不断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游客和群众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不断转化为优质服务效能。景区被评为“2024年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优秀党建品牌”单位。
为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推动景村融合,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创新“双报到”工作机制,21个党组织深挖资源优势,认领“微心愿”30个、对接共建项目19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解决问题36个,在靶向精准服务中为民谋利、为民解忧。
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景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后劲”才能足。崂山风景区聚焦“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联合崂山旅游集团党委和街道、村党组织,实施“企业+村庄”发展模式,整村开发打造“仙居崂山”民宿群,带动区内民宿业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现已形成三大民宿集聚区,发展各类民宿400余家,景村共富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同时,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禀赋,以“一颗樱桃”和“一个文创产品”等为引子,完善多元一体的产品体系,现已培育全省景区化村庄13个,省级以上乡旅示范点、特色村36个;景区每年还拿出5000万元用于村庄生态资源保护奖补,6万余名村民享受绿色低碳发展红利,生态颜值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产值。
本报青岛讯 今年国庆假期,青岛崂山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在彰显景区“文旅+”战略澎湃活力的同时,也折射出其基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崂山‘锋’景”党建品牌,让景区的治理服务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崂山风景区规划范围内辖3个街道109个村,其中,售票口内和旅游专用路周边居住着13个村的1.1万余名村民,旅游旺季游客和村民交织流量大、道路通行慢、秩序管理难等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些挑战,崂山风景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出“1355”景区治理共同体2.0版本,以党建引领优化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和协商服务等三项机制,完善多方联动,落实旅游、交通、市场秩序治理、风险管控和品质提升等五项任务,将“单兵作战”变为“攥指成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保障游客安心舒心。
崂山风景区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守窗口、蹲点位,解决游客群众急难愁盼。目前,崂山风景区内共设置10余处党群服务站和爱心服务点,集政策宣传和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分区划片设立30余个“党建责任区”,提出“有困难找党员”口号;打造32处党员示范岗、10余处先锋团队岗,组建10余支红色志愿服务队,做到“事情即办、困难即解”……在“崂山‘锋’景”党建品牌的辐射带动下,崂山风景区不断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游客和群众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不断转化为优质服务效能。景区被评为“2024年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优秀党建品牌”单位。
为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推动景村融合,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创新“双报到”工作机制,21个党组织深挖资源优势,认领“微心愿”30个、对接共建项目19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解决问题36个,在靶向精准服务中为民谋利、为民解忧。
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景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后劲”才能足。崂山风景区聚焦“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联合崂山旅游集团党委和街道、村党组织,实施“企业+村庄”发展模式,整村开发打造“仙居崂山”民宿群,带动区内民宿业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现已形成三大民宿集聚区,发展各类民宿400余家,景村共富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同时,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禀赋,以“一颗樱桃”和“一个文创产品”等为引子,完善多元一体的产品体系,现已培育全省景区化村庄13个,省级以上乡旅示范点、特色村36个;景区每年还拿出5000万元用于村庄生态资源保护奖补,6万余名村民享受绿色低碳发展红利,生态颜值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