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何以不闲
2024-10-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前不久,《电影评论》杂志刊载著名作家麦家、知名导演陈思诚和影视评论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围绕小说《解密》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展开的一次对谈。谈到小说和影片中出现的一些“闲笔”时,麦家表示:“这些闲笔、这些把戏,往往是体现着创作者高下之分。”左衡也以“闲笔不闲”表达了赞同。
闲笔何以不闲,作家和艺术家们又为何喜欢写下这样一些“闲笔”?因为其中往往藏着走进作品深处的玄机。
闲笔能区分创作的高下
陈思诚编剧、导演的电影《解密》,改编自麦家的同名长篇小说,今年8月份正式上映。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收获票房3.33亿元。
围绕小说、电影的创作,麦家、陈思诚、左衡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谈话。其中,他们谈到了影片主人公容金珍“拉灯”的一个细节。
陈思诚这样阐释:“容金珍去拉灯是因为不可置信,当人不可置信的时候都会去验证。其实正因为影片改成由我——一个导演做采访,这不是导演陈思诚跟演员刘昊然之间的互动,而是一个导演跟他塑造的人物之间的互动。”
显然,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是导演处理方式的“有深意在焉”。
麦家顺便阐述了自己对于“闲笔”的看法。
麦家说:“电影里拉灯也好、计算容家人各自年寿的天数也好,有时候没什么太实际的内容,是一种艺术点缀、小把戏,无关整个故事情节的大雅。但为什么要增加这些东西?这些闲笔、这些把戏,往往是体现着创作者高下之分。”
这些看上去是点缀的小把戏,为什么又如此重要,以至于能由此区分创作者的高下?麦家说:“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有时候你不停增加一些元素、制造陌生化,甚至制造一种新秩序出来,这些恰恰是有趣的地方。当然这些东西其实没有本质的实意,删掉后故事和人物也完全成立,但是没这些东西,它可能就变成一个比较直接的故事。”
左衡显然也非常赞同陈思诚的意见,认为没有这些“闲笔”,电影“可能就变成一个非常好莱坞式、千篇一律的东西。所以其实‘闲笔不闲’,如您所说,它既体现了作品的艺术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能力,因为有余力来做闲笔是很难的。”
麦家禁不住称赞:“我觉得思诚虽然年轻,但在处理人物、讲故事、节奏把握上完全是个老手。”
在他们眼里,把“闲笔”处理好了,是一种功夫,且须有深厚的造诣才能做到。
闲笔里寄托时光的意义
闲笔只是乍看似闲,其实并不闲,所以作家们对闲笔都非常重视。
著名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小说《爱历元年》中,就有许多处闲笔。小说中,一对夫妻曾经深挚相爱,并把爱意最浓的这段时间确定为只属于他们的“爱历元年”,由此开始记录两个人接下来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但是,这种甜蜜在遇到平淡的日常后,开始分崩离析……不过,两人最终还是回归家庭,重续“爱历元年”的美好。
王跃文说:“《爱历元年》中的许多看似琐碎的闲笔,都是我内心最柔软处血脉的跳动。那些闲笔,我写得一往情深。”
被王跃文称为“闲笔”的又是一些什么内容呢?他分析:“我一再说,自己很喜欢日常化的写作,拒绝宏阔的场面、离奇曲折的情节、故作新意的叙述方式,习惯把故事讲得顺畅好读、耐人寻味。写出扎实而丰满的细节,生活靠这些细节充实起来,它让我们感到那些流逝了的时间不那么空洞而无意义。小说里的人,他们吃过的饭、看过的天空、走过的街道,他们说话时浮现的笑容,通过小说的书写,都定格在时间里,浸润在意义里。”
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这些闲笔会写得“一往情深”。因为正是这些看似“闲笔”的扎实而丰满的细节,让人们感受到流逝的时间里包含的意义。他说:“仔细想想,我的那些受读者欢迎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都是从生活细小处写起的。也许写好日常状态的生活,正是当今中国更需要的文学。”
在谈自己的创作心得时,他也阐述了关于“闲笔”该如何写的观点。一是要写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这样能直接切入生活的肌理,与生活之间没有阻隔和缝隙;二是要带着真实的感动去写,文字应该是内心情感的一种真实表达,不虚饰,不矫揉造作;三是要把生命或生活的意义写出来,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机械摹写或简单记录。这样才是有意思的闲笔。
王跃文表示:“写完这部小说,我的内心很明亮很温暖。我也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带来生活的明亮和温暖。”
那些看似琐碎的“闲笔”,恰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明亮和温暖。
闲笔妙在闲处设色
这种似闲不闲之笔,往往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如果放在整体中看,这种闲是应接不暇之间的闲,如同一幅画里的那种花团锦簇中的淡。
这与我们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密切关联,这种辩证思维又影响并形成了艺术审美领域对有无、虚实、形神、显隐、疏密、浓淡、明暗等关系、作用的探讨与实践。例如,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论用笔时曾说:“须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处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一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
这种实虚互用、疏密相间到了文学创作中,其实就是忙闲互补。情节紧张处,用笔急迫,渲染情绪,突出人物性格;中间穿插以闲笔,可收到欲扬先抑的效果,于闲处淡处经营出独特的光彩来。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对其中的“闲笔”推崇有加。他认为,《水浒传》虽然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紧密,但又常常忙里偷闲,“处处都用闲笔”。正是穿插其间的这些“闲笔”,显示出“作者真才子”的本事。他说:“作文向闲处设色,惟史迁有之,耐庵真才子,故能窃用其法。”
如在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写鲁智深到五台山文殊院中剃度出家后,小说有一句“当夜无事”的闲笔。对此,金圣叹点评:“只是闲着一笔,却便使读者眉飞色舞,知道明夜必有可观,手法之妙至此。”
至鲁智深酒后大闹寺院,书中也有一处闲笔如此写道:“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
对于这段闲笔,金圣叹更是赞不绝口,专门写下一大段精彩点评:“夫千岩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磅礴之气;水出三峡,倒冲滟滪,可谓怒矣,必有数十里迤逦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今鲁达一番使酒,真是捶黄鹤,踢鹦鹉,岂惟作者腕脱,兼令读者头晕矣。此处不少息几笔,以舒其气而杀其势,则下文第二番使酒,必将直接上来,不惟文体有两头大中间细之病,兼写鲁达作何等人也,呜呼!作《水浒》者,才子也。才子胸中,岂村里小儿所知也!”
金圣叹认为,正是这样的闲笔,使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而节奏的转换又自然流畅,且使结构更显均衡。
可见,这些闲笔不仅不闲,反而能够“闲处设色”,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闲笔是真闲,属于杂生枝蔓,并无章法,不仅破坏了节奏,还会淹没主旨。更有甚者,旁枝斜出,继而斜枝上又闲出旁枝,一发不可收拾,以至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这样的闲笔,就实无必要了。
前不久,《电影评论》杂志刊载著名作家麦家、知名导演陈思诚和影视评论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围绕小说《解密》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展开的一次对谈。谈到小说和影片中出现的一些“闲笔”时,麦家表示:“这些闲笔、这些把戏,往往是体现着创作者高下之分。”左衡也以“闲笔不闲”表达了赞同。
闲笔何以不闲,作家和艺术家们又为何喜欢写下这样一些“闲笔”?因为其中往往藏着走进作品深处的玄机。
闲笔能区分创作的高下
陈思诚编剧、导演的电影《解密》,改编自麦家的同名长篇小说,今年8月份正式上映。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收获票房3.33亿元。
围绕小说、电影的创作,麦家、陈思诚、左衡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谈话。其中,他们谈到了影片主人公容金珍“拉灯”的一个细节。
陈思诚这样阐释:“容金珍去拉灯是因为不可置信,当人不可置信的时候都会去验证。其实正因为影片改成由我——一个导演做采访,这不是导演陈思诚跟演员刘昊然之间的互动,而是一个导演跟他塑造的人物之间的互动。”
显然,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是导演处理方式的“有深意在焉”。
麦家顺便阐述了自己对于“闲笔”的看法。
麦家说:“电影里拉灯也好、计算容家人各自年寿的天数也好,有时候没什么太实际的内容,是一种艺术点缀、小把戏,无关整个故事情节的大雅。但为什么要增加这些东西?这些闲笔、这些把戏,往往是体现着创作者高下之分。”
这些看上去是点缀的小把戏,为什么又如此重要,以至于能由此区分创作者的高下?麦家说:“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有时候你不停增加一些元素、制造陌生化,甚至制造一种新秩序出来,这些恰恰是有趣的地方。当然这些东西其实没有本质的实意,删掉后故事和人物也完全成立,但是没这些东西,它可能就变成一个比较直接的故事。”
左衡显然也非常赞同陈思诚的意见,认为没有这些“闲笔”,电影“可能就变成一个非常好莱坞式、千篇一律的东西。所以其实‘闲笔不闲’,如您所说,它既体现了作品的艺术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能力,因为有余力来做闲笔是很难的。”
麦家禁不住称赞:“我觉得思诚虽然年轻,但在处理人物、讲故事、节奏把握上完全是个老手。”
在他们眼里,把“闲笔”处理好了,是一种功夫,且须有深厚的造诣才能做到。
闲笔里寄托时光的意义
闲笔只是乍看似闲,其实并不闲,所以作家们对闲笔都非常重视。
著名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小说《爱历元年》中,就有许多处闲笔。小说中,一对夫妻曾经深挚相爱,并把爱意最浓的这段时间确定为只属于他们的“爱历元年”,由此开始记录两个人接下来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但是,这种甜蜜在遇到平淡的日常后,开始分崩离析……不过,两人最终还是回归家庭,重续“爱历元年”的美好。
王跃文说:“《爱历元年》中的许多看似琐碎的闲笔,都是我内心最柔软处血脉的跳动。那些闲笔,我写得一往情深。”
被王跃文称为“闲笔”的又是一些什么内容呢?他分析:“我一再说,自己很喜欢日常化的写作,拒绝宏阔的场面、离奇曲折的情节、故作新意的叙述方式,习惯把故事讲得顺畅好读、耐人寻味。写出扎实而丰满的细节,生活靠这些细节充实起来,它让我们感到那些流逝了的时间不那么空洞而无意义。小说里的人,他们吃过的饭、看过的天空、走过的街道,他们说话时浮现的笑容,通过小说的书写,都定格在时间里,浸润在意义里。”
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这些闲笔会写得“一往情深”。因为正是这些看似“闲笔”的扎实而丰满的细节,让人们感受到流逝的时间里包含的意义。他说:“仔细想想,我的那些受读者欢迎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都是从生活细小处写起的。也许写好日常状态的生活,正是当今中国更需要的文学。”
在谈自己的创作心得时,他也阐述了关于“闲笔”该如何写的观点。一是要写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这样能直接切入生活的肌理,与生活之间没有阻隔和缝隙;二是要带着真实的感动去写,文字应该是内心情感的一种真实表达,不虚饰,不矫揉造作;三是要把生命或生活的意义写出来,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机械摹写或简单记录。这样才是有意思的闲笔。
王跃文表示:“写完这部小说,我的内心很明亮很温暖。我也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带来生活的明亮和温暖。”
那些看似琐碎的“闲笔”,恰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明亮和温暖。
闲笔妙在闲处设色
这种似闲不闲之笔,往往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如果放在整体中看,这种闲是应接不暇之间的闲,如同一幅画里的那种花团锦簇中的淡。
这与我们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密切关联,这种辩证思维又影响并形成了艺术审美领域对有无、虚实、形神、显隐、疏密、浓淡、明暗等关系、作用的探讨与实践。例如,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论用笔时曾说:“须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处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一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
这种实虚互用、疏密相间到了文学创作中,其实就是忙闲互补。情节紧张处,用笔急迫,渲染情绪,突出人物性格;中间穿插以闲笔,可收到欲扬先抑的效果,于闲处淡处经营出独特的光彩来。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对其中的“闲笔”推崇有加。他认为,《水浒传》虽然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紧密,但又常常忙里偷闲,“处处都用闲笔”。正是穿插其间的这些“闲笔”,显示出“作者真才子”的本事。他说:“作文向闲处设色,惟史迁有之,耐庵真才子,故能窃用其法。”
如在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写鲁智深到五台山文殊院中剃度出家后,小说有一句“当夜无事”的闲笔。对此,金圣叹点评:“只是闲着一笔,却便使读者眉飞色舞,知道明夜必有可观,手法之妙至此。”
至鲁智深酒后大闹寺院,书中也有一处闲笔如此写道:“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
对于这段闲笔,金圣叹更是赞不绝口,专门写下一大段精彩点评:“夫千岩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磅礴之气;水出三峡,倒冲滟滪,可谓怒矣,必有数十里迤逦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今鲁达一番使酒,真是捶黄鹤,踢鹦鹉,岂惟作者腕脱,兼令读者头晕矣。此处不少息几笔,以舒其气而杀其势,则下文第二番使酒,必将直接上来,不惟文体有两头大中间细之病,兼写鲁达作何等人也,呜呼!作《水浒》者,才子也。才子胸中,岂村里小儿所知也!”
金圣叹认为,正是这样的闲笔,使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而节奏的转换又自然流畅,且使结构更显均衡。
可见,这些闲笔不仅不闲,反而能够“闲处设色”,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闲笔是真闲,属于杂生枝蔓,并无章法,不仅破坏了节奏,还会淹没主旨。更有甚者,旁枝斜出,继而斜枝上又闲出旁枝,一发不可收拾,以至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这样的闲笔,就实无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