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共托”新模式渐兴背后
2024-10-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当前,不少幼儿园遭遇“入园难”变“招生荒”的经营困境。部分民营幼儿园瞄准养老服务,“老本行”和“新趋势”一起抓,“老幼共托”应运而生,也成为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的新答案。
从去年开始,招生越来越难,经营着11家幼儿园的小金牛教育集团董事长于波不停思考出路。“我想过直接关门,但手底下还有300多个员工,最长的跟着我们干了21年。”于波说,他得“活下去”。
多番考量后,于波决定转型做养老机构。5月下旬,位于山东济宁的“一老一小”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上午养生休闲,下午书法绘画……老人和孩子一样有了“课程表”。
“运营以来,已有60多名老人加入‘托老所’。”小金牛教育集团总园长崔瑾说,进园后右转是幼儿园,左转是“托老所”,老人和孩子在同一空间活动,“托老所”提供休闲兴趣、智慧养老、膳食餐饮等服务。
在全国范围内,类似尝试正在进行。所谓“老幼共托”,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通过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对于“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对比2022年的数据,全国幼儿园减少1.48万所,在园幼儿数量减少534.57万人。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注册9.2万余家“老幼共托”相关企业,同比上涨20.3%。
在于波等人看来,托幼行业正经历寒冬,托老则是一片蓝海,部分幼儿园转型“托老所”优势明显。
记者在于波的机构采访发现,园内老人除周边社区居民外,更多的是孙子孙女在小金牛幼儿园上学、与幼儿园有“渊源”的老人。
34岁的幼师黄冉坐在老人身边,唠着家常,不时添茶倒水,逗得老人们开怀大笑。在她看来,幼师群体往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托老与托幼具备一定相似性,如果个人意愿强,转型成为养老护理员并非难事。
挑战也同时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老幼共托”中的养老部分具有较强专业属性,需要专业人才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照料,机构运营也更精细化、专业化。目前,能同时照顾老年人和儿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远远不足,现有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高质量养老托幼服务的需求。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老幼共托”机构的盈利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老幼共托”机构持续升级,如向医养结合或智慧养老等方向发展,或将成为选择。
从业者认为,“老幼共托”新模式打破固有隔阂,实现“一老一小”资源共享与代际交流,是对既有社会服务与照护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务实举措。
为促进“老幼共托”新模式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保障、监管等制定政策、设置体系标准,明确各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
有专家表示,在不少幼儿园关停、幼师面临职业转型的当下,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整合医疗、养老和教育资源,优化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展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更多“护理+托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老幼共托”模式推广和发展的需求。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 张昕怡 白瑜 李紫薇)
从去年开始,招生越来越难,经营着11家幼儿园的小金牛教育集团董事长于波不停思考出路。“我想过直接关门,但手底下还有300多个员工,最长的跟着我们干了21年。”于波说,他得“活下去”。
多番考量后,于波决定转型做养老机构。5月下旬,位于山东济宁的“一老一小”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上午养生休闲,下午书法绘画……老人和孩子一样有了“课程表”。
“运营以来,已有60多名老人加入‘托老所’。”小金牛教育集团总园长崔瑾说,进园后右转是幼儿园,左转是“托老所”,老人和孩子在同一空间活动,“托老所”提供休闲兴趣、智慧养老、膳食餐饮等服务。
在全国范围内,类似尝试正在进行。所谓“老幼共托”,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通过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对于“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对比2022年的数据,全国幼儿园减少1.48万所,在园幼儿数量减少534.57万人。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注册9.2万余家“老幼共托”相关企业,同比上涨20.3%。
在于波等人看来,托幼行业正经历寒冬,托老则是一片蓝海,部分幼儿园转型“托老所”优势明显。
记者在于波的机构采访发现,园内老人除周边社区居民外,更多的是孙子孙女在小金牛幼儿园上学、与幼儿园有“渊源”的老人。
34岁的幼师黄冉坐在老人身边,唠着家常,不时添茶倒水,逗得老人们开怀大笑。在她看来,幼师群体往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托老与托幼具备一定相似性,如果个人意愿强,转型成为养老护理员并非难事。
挑战也同时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老幼共托”中的养老部分具有较强专业属性,需要专业人才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照料,机构运营也更精细化、专业化。目前,能同时照顾老年人和儿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远远不足,现有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高质量养老托幼服务的需求。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老幼共托”机构的盈利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老幼共托”机构持续升级,如向医养结合或智慧养老等方向发展,或将成为选择。
从业者认为,“老幼共托”新模式打破固有隔阂,实现“一老一小”资源共享与代际交流,是对既有社会服务与照护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务实举措。
为促进“老幼共托”新模式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完善制度建设,针对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保障、监管等制定政策、设置体系标准,明确各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
有专家表示,在不少幼儿园关停、幼师面临职业转型的当下,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整合医疗、养老和教育资源,优化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展教育培养、职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更多“护理+托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老幼共托”模式推广和发展的需求。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 张昕怡 白瑜 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