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绿向未来

肥城:聚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10-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纪宗玉 刘冰霖
  
  近年来,肥城市紧紧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坚持传统新兴两手抓、双大双强两促进、质量效能双提升,工业强市建设迈向高质量、实现新突破。如今的肥城,现代化工业正跑出发展“加速度”,一系列前瞻性产业领域破局起势,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肥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3.6亿元、同比增长6.2%;1—8月份,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08亿元、税收32.36亿元,均居泰安县市区首位。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持续发力

  8月16日,中储国能660MW、山东高速660MW、水发集团600MW3个储能项目同日签约,全部开工后,肥城盐穴储能产业集群在建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3180MW,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
  肥城是全国重要的井矿盐生产基地,盐穴资源得天独厚。肥城不仅产盐,而且还把盐矿开采后留下的闲置盐穴做出了大文章。岩盐开采后形成的高品质盐穴,具有容积巨大、密闭性好的特点。基于这一资源优势,肥城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将高品位盐穴开发成为大型的“充电宝”,让“靠天吃饭”的太阳能、风能发电都能稳定、流畅地接入到电网、储存备用。
  目前,肥城在建在运盐穴储能项目4个,总装机规模1260MW。其中,中储国能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项目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于今年4月30日首次并网发电一次性成功,并荣获“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新质生产力源网侧储能电站项目领航奖”。
  围绕延伸产业链条,肥城先后引进10亿立方米天然气盐穴储气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熔盐储能、飞轮储能等一批新型储能项目,规划建设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落地中储国能、首航高科等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加快构建集制盐建穴、盐穴储能、多元储能、储能装备制造于一体的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条,聚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基地。
  2023年,肥城被确定为鲁中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重点区,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市,盐穴储能储气产业集群也入选了山东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已然成为肥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今年1月,位于肥城的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向用户交付全球首款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8月,世界首条商业化10GWh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开工建设,该生产线可实现从核心材料到电芯一体化绿色制造,在全球3种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中工艺最先进、成本最低、效能最高。
  肥城充分发挥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推动产业由单一锂电材料向多元新型材料跨越转变。高标准建设蔚蓝科技孵化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中试基地,以及锂电新材料产业园、蔚蓝科技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形成从产业孵化、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联动配套平台,构建起“锂矿石加工—锂电池钠电池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池组件组装—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的全周期、闭环式产业链条。锂电、钠电并驾齐驱,成为肥城助力泰安市打造千亿级“泰山锂谷”的重要增长极。
数智赋能融合驱动
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走进肥城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宽敞的道路两侧钢架林立、管廊纵横,硕大的厂房内新技术、新装备被广泛应用,一座绿色钢城映入眼帘。在宽敞明亮的生产控制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车间生产实况,“跳动的数据”让人倍感科技的力量。
  “公司近年来用于‘数转智改’的资金已达26.6亿元,今年又投资1.3亿元铺开了‘零碳智慧管控中心’的建设施工,目前主体已经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航说。
  随着“核心大脑”等一批新设备的安装,整个公司的生产、管理、采购、交易、环保、质量、安防等价值链重点环节将融入企业管控平台,实现一体化管控、集中管理,真正搭建起生产、能源、物流等“九位一体”的工作新模式,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年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
  近年来,肥城把数字经济作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做优做强。在肥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新技术赋能生产制造,通过“智改数转”新赛道,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在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30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新下线的高性能焊丝排着队,有序进入自动包装线,灵巧的智能包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准确地完成成品堆高、旋转、转运……
  面对当前焊材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向管理要效益,大力实施“智改数转”,塑造竞争新优势,对原有的生产线和设备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通过与华为合作,让钢铁机械换上了“智能芯”、让生产设备连接上了“华为云”、让生产线接上了“科技脑”,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工厂变得越来越聪明。
  走进赫里欧新能源项目基地,一块块BIPV光伏瓦正通过机械手臂串联成组,从生产线“列队”而下,再经过层压、测试等工序后包装出厂。据了解,该基地单条生产线一天可生产500块BIPV光伏瓦。
  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是肥城建安业绿色化的重要一环。肥城坚持将建安业优势向上游延伸,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建安建材和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落地实施总投资147.4亿元的建安建材产业项目45个,带动产业链实现营收603.5亿元,全省建安业综合实力十强县榜首地位更加巩固。
  近年来,肥城精准把握产业数字化转型黄金窗口期,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推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等要素渗透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泰鹏环保材料智能工厂等32个项目入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单,占泰安入选总数的38.1%;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大脑”入选省级建设试点,该产业集群入围全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石横特钢、傲饰服饰入选全省首批“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征途科技获评首批省级数字产业先锋企业、“石特智云”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德源环氧获评全省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
产才融合厚植沃土
“工业强市”步履铿锵

  走进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原料锂辉石经煅烧、酸化、冷却、净化等多个工序后,最终形成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两个拳头产品,带动企业营收连续3年稳居山东同行业首位。但这两款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价值副产品硫酸钠,却曾让公司困惑。
  如今这个问题已有“解”: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洋博士团队的帮助下,公司将硫酸钠经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备成公司生产所需的重要原材料碳酸氢钠,既解决了低价值副产品的循环利用问题,又节省了采购成本。尝到人才甜头的瑞福锂业,又与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宋大卫教授达成了深度合作,致力于全固态锂电池电解质关键材料绿色低成本硫化锂的研发。目前在肥城,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校的26名博士、37名硕士常驻于此。
  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今年以来,肥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长时大规模物理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肥城基地,共同打造国内盐穴储能产业技术策源地、人才集聚地、成果转化地。启动以新型储能科创中心为引领,融合商务服务、未来社区等功能的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城规划建设,着力为专家人才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深化校地企合作,新增泰普锂业院士工作站,石横特钢、德源环氧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人才平台达到8家、数量居泰安县市区首位,并入选全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县。
  5月,肥城市政府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智汇谷”战略合作签约。正是这样一次地方政府与优秀企业的真诚携手,让此次合作跑出了从见面到回访、从回访到签约仅仅用时不足300个小时的“讯肥速度”。如此优质的项目青睐肥城,得益于当地优越的营商环境与强劲的综合实力。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肥城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为主线,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对标一流减流程,刀刃向内抓改革,真心真情优服务。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准入准营便利度,今年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4157户,在营企业数量突破2万户。优化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入开展“双服务大走访”,累计服务市场主体2.8万家次,协调解决问题615条;认真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入企检查次数下降60%以上。
  与此同时,肥城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完成全省首个“深化电子印章应用”试点。在全省率先推行区域综合评估,聘请专业机构系统编制园区水土保持、防洪、地质灾害等区域评估报告,变“企业自费”为“政府买单”。目前,区域评估覆盖面积已超过71平方公里,67个重点项目共享评估成果,累计为企业节约评估费用500余万元。
  风劲帆悬,正当奋楫扬帆之时;勇攀高峰,誓创碧海蓝天之境。“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加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将积极拓展新领域、新赛道,抓基础稳增长、抓项目促投资、抓创新增动能、抓服务优环境、抓安全防风险,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实的底气、更坚韧的脚步,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肥城市委书记张莉说。
①时尚宜居的品质之城
②赫里欧新能源(肥城)有限公司建筑光伏一体化540Wp光伏瓦车间生产线
③山东康桥新材料有限公司镀铝锌镁新材料项目
④山东华劲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
⑤中储国能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项目
⑥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新旧动能转换泰安特种建筑用钢项目鸟瞰图

         本版摄影:司刚 刘廷科
  □纪宗玉 刘冰霖
  
  近年来,肥城市紧紧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坚持传统新兴两手抓、双大双强两促进、质量效能双提升,工业强市建设迈向高质量、实现新突破。如今的肥城,现代化工业正跑出发展“加速度”,一系列前瞻性产业领域破局起势,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肥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3.6亿元、同比增长6.2%;1—8月份,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08亿元、税收32.36亿元,均居泰安县市区首位。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持续发力

  8月16日,中储国能660MW、山东高速660MW、水发集团600MW3个储能项目同日签约,全部开工后,肥城盐穴储能产业集群在建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3180MW,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
  肥城是全国重要的井矿盐生产基地,盐穴资源得天独厚。肥城不仅产盐,而且还把盐矿开采后留下的闲置盐穴做出了大文章。岩盐开采后形成的高品质盐穴,具有容积巨大、密闭性好的特点。基于这一资源优势,肥城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将高品位盐穴开发成为大型的“充电宝”,让“靠天吃饭”的太阳能、风能发电都能稳定、流畅地接入到电网、储存备用。
  目前,肥城在建在运盐穴储能项目4个,总装机规模1260MW。其中,中储国能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项目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于今年4月30日首次并网发电一次性成功,并荣获“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新质生产力源网侧储能电站项目领航奖”。
  围绕延伸产业链条,肥城先后引进10亿立方米天然气盐穴储气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熔盐储能、飞轮储能等一批新型储能项目,规划建设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落地中储国能、首航高科等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加快构建集制盐建穴、盐穴储能、多元储能、储能装备制造于一体的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条,聚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基地。
  2023年,肥城被确定为鲁中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重点区,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市,盐穴储能储气产业集群也入选了山东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已然成为肥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今年1月,位于肥城的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向用户交付全球首款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8月,世界首条商业化10GWh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开工建设,该生产线可实现从核心材料到电芯一体化绿色制造,在全球3种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中工艺最先进、成本最低、效能最高。
  肥城充分发挥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推动产业由单一锂电材料向多元新型材料跨越转变。高标准建设蔚蓝科技孵化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中试基地,以及锂电新材料产业园、蔚蓝科技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形成从产业孵化、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联动配套平台,构建起“锂矿石加工—锂电池钠电池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池组件组装—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的全周期、闭环式产业链条。锂电、钠电并驾齐驱,成为肥城助力泰安市打造千亿级“泰山锂谷”的重要增长极。
数智赋能融合驱动
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走进肥城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宽敞的道路两侧钢架林立、管廊纵横,硕大的厂房内新技术、新装备被广泛应用,一座绿色钢城映入眼帘。在宽敞明亮的生产控制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车间生产实况,“跳动的数据”让人倍感科技的力量。
  “公司近年来用于‘数转智改’的资金已达26.6亿元,今年又投资1.3亿元铺开了‘零碳智慧管控中心’的建设施工,目前主体已经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航说。
  随着“核心大脑”等一批新设备的安装,整个公司的生产、管理、采购、交易、环保、质量、安防等价值链重点环节将融入企业管控平台,实现一体化管控、集中管理,真正搭建起生产、能源、物流等“九位一体”的工作新模式,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年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
  近年来,肥城把数字经济作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做优做强。在肥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新技术赋能生产制造,通过“智改数转”新赛道,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在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30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新下线的高性能焊丝排着队,有序进入自动包装线,灵巧的智能包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准确地完成成品堆高、旋转、转运……
  面对当前焊材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向管理要效益,大力实施“智改数转”,塑造竞争新优势,对原有的生产线和设备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通过与华为合作,让钢铁机械换上了“智能芯”、让生产设备连接上了“华为云”、让生产线接上了“科技脑”,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工厂变得越来越聪明。
  走进赫里欧新能源项目基地,一块块BIPV光伏瓦正通过机械手臂串联成组,从生产线“列队”而下,再经过层压、测试等工序后包装出厂。据了解,该基地单条生产线一天可生产500块BIPV光伏瓦。
  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是肥城建安业绿色化的重要一环。肥城坚持将建安业优势向上游延伸,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建安建材和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落地实施总投资147.4亿元的建安建材产业项目45个,带动产业链实现营收603.5亿元,全省建安业综合实力十强县榜首地位更加巩固。
  近年来,肥城精准把握产业数字化转型黄金窗口期,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推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等要素渗透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泰鹏环保材料智能工厂等32个项目入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单,占泰安入选总数的38.1%;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大脑”入选省级建设试点,该产业集群入围全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石横特钢、傲饰服饰入选全省首批“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征途科技获评首批省级数字产业先锋企业、“石特智云”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德源环氧获评全省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
产才融合厚植沃土
“工业强市”步履铿锵

  走进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原料锂辉石经煅烧、酸化、冷却、净化等多个工序后,最终形成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两个拳头产品,带动企业营收连续3年稳居山东同行业首位。但这两款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价值副产品硫酸钠,却曾让公司困惑。
  如今这个问题已有“解”: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洋博士团队的帮助下,公司将硫酸钠经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备成公司生产所需的重要原材料碳酸氢钠,既解决了低价值副产品的循环利用问题,又节省了采购成本。尝到人才甜头的瑞福锂业,又与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宋大卫教授达成了深度合作,致力于全固态锂电池电解质关键材料绿色低成本硫化锂的研发。目前在肥城,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校的26名博士、37名硕士常驻于此。
  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今年以来,肥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长时大规模物理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肥城基地,共同打造国内盐穴储能产业技术策源地、人才集聚地、成果转化地。启动以新型储能科创中心为引领,融合商务服务、未来社区等功能的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城规划建设,着力为专家人才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深化校地企合作,新增泰普锂业院士工作站,石横特钢、德源环氧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人才平台达到8家、数量居泰安县市区首位,并入选全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县。
  5月,肥城市政府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智汇谷”战略合作签约。正是这样一次地方政府与优秀企业的真诚携手,让此次合作跑出了从见面到回访、从回访到签约仅仅用时不足300个小时的“讯肥速度”。如此优质的项目青睐肥城,得益于当地优越的营商环境与强劲的综合实力。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肥城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为主线,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对标一流减流程,刀刃向内抓改革,真心真情优服务。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准入准营便利度,今年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4157户,在营企业数量突破2万户。优化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入开展“双服务大走访”,累计服务市场主体2.8万家次,协调解决问题615条;认真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入企检查次数下降60%以上。
  与此同时,肥城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完成全省首个“深化电子印章应用”试点。在全省率先推行区域综合评估,聘请专业机构系统编制园区水土保持、防洪、地质灾害等区域评估报告,变“企业自费”为“政府买单”。目前,区域评估覆盖面积已超过71平方公里,67个重点项目共享评估成果,累计为企业节约评估费用500余万元。
  风劲帆悬,正当奋楫扬帆之时;勇攀高峰,誓创碧海蓝天之境。“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加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将积极拓展新领域、新赛道,抓基础稳增长、抓项目促投资、抓创新增动能、抓服务优环境、抓安全防风险,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实的底气、更坚韧的脚步,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肥城市委书记张莉说。
①时尚宜居的品质之城
②赫里欧新能源(肥城)有限公司建筑光伏一体化540Wp光伏瓦车间生产线
③山东康桥新材料有限公司镀铝锌镁新材料项目
④山东华劲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
⑤中储国能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项目
⑥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新旧动能转换泰安特种建筑用钢项目鸟瞰图

         本版摄影:司刚 刘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