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岗位作贡献 干事创业建新功
2024-10-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姜祖明:不断突破石油采收率极限
“作为一名石油工作者,只有把个人成长融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实际行动中,人生才更有意义。”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油剂研发专家姜祖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0年,胜利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姜祖明第一次到此进行项目交流时,就深切感受到,胜利油田化学驱事业大有可为。就这样,博士毕业后,他选择进入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在站期间,聚焦当时化学驱油剂成本较高的现状,他研发了低成本化学驱油剂,每吨成本降低1100元,推动了化学驱项目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姜祖明博士后出站,他婉拒了上海等地知名科研院所发来的入职邀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胜利油田,立志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十年来,姜祖明不断突破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挑战复杂油藏采收率极限,在化学驱油理论研究、驱油剂研发与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于江涛:车间里的“草根发明家”
在“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墙上的各类奖状似乎在说,这里是技术工人创新的舞台。“其实,一项创新不一定要多高深,‘接地气’更重要。”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于江涛说,只要是能方便人员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安全性的事,他都兴致十足。
2008年,齐鲁石化新建常减压装置提上日程,于江涛主动请缨,承担了5000多张图纸的审核工作。一个月时间,他几乎是天天抱着图纸睡觉,找出了100多项设计漏洞,为新装置中交赢得时间。装置开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带领团队成员实施了抽真空改造,第一年就节约8000吨蒸汽。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第四常减压装置全部设备、管线、阀门及工艺流程的3D建模,实现了整套装置的工艺流程、物料走向和设备管线的可视化。2018年,他又将VR虚拟现实技术升级,为生产优化、设备维护、员工培训开辟了新路径。近30年来,数百项发明,让于江涛成为名副其实的“草根发明家”。
李大鹏:扎根野外一线,潜心地学科研
金矿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李大鹏和所在团队长期扎根野外一线,潜心地学科研,将担当写在绿水青山间。
201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的李大鹏进入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投身找矿事业中。为了快速了解区域地质特征,更好地发现矿产资源,在野外工作中,李大鹏经常带领团队沿着十几公里的陡峭山路,观察和采集样品,有时他下到矿井底部,一下就是一整天。
12年过去了,李大鹏在“找金”路上收获累累硕果。2017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实现了我国金矿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并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20年,他和团队又在素有“胶东屋脊”之称的栖霞市西城镇地下1000米发现“金娃娃”,这是创新找矿方法的又一重大发现……面对常年奔波,他却说:“地科院凌晨三点的星空最美!”
王亮:持续学习钻研,用技能报国
每天和机器、零部件打交道,对威达重工高级工程师王亮来说是种享受。工作中,他总是随身带着图纸,有空就研究。通过不断学习钻研,王亮自主研发出FMS80WT生产线,可以实现工作台全工序加工,一人就可操作,能够替代过去6台设备和12名操作工人的生产能力,突破了威达重工过去只能研发制造单机的瓶颈。
该自动化生产线只是王亮众多产品研发中的一项。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王亮团队和合作单位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国产数控系统的性能,实现了国产数控系统在立式加工中心产品的批量配套,为在机床控制大脑方面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通过直驱技术在高端数控机床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在高精度、高速度、无磨损、无间隙等关键技术指标的突破,加速了公司产品向高端转型的步伐。
“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只要我努力,一样可以通过技能成才,通过技能报国。”王亮说。
姜祖明:不断突破石油采收率极限
“作为一名石油工作者,只有把个人成长融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实际行动中,人生才更有意义。”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油剂研发专家姜祖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0年,胜利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姜祖明第一次到此进行项目交流时,就深切感受到,胜利油田化学驱事业大有可为。就这样,博士毕业后,他选择进入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在站期间,聚焦当时化学驱油剂成本较高的现状,他研发了低成本化学驱油剂,每吨成本降低1100元,推动了化学驱项目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姜祖明博士后出站,他婉拒了上海等地知名科研院所发来的入职邀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胜利油田,立志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十年来,姜祖明不断突破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挑战复杂油藏采收率极限,在化学驱油理论研究、驱油剂研发与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于江涛:车间里的“草根发明家”
在“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墙上的各类奖状似乎在说,这里是技术工人创新的舞台。“其实,一项创新不一定要多高深,‘接地气’更重要。”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于江涛说,只要是能方便人员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安全性的事,他都兴致十足。
2008年,齐鲁石化新建常减压装置提上日程,于江涛主动请缨,承担了5000多张图纸的审核工作。一个月时间,他几乎是天天抱着图纸睡觉,找出了100多项设计漏洞,为新装置中交赢得时间。装置开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带领团队成员实施了抽真空改造,第一年就节约8000吨蒸汽。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第四常减压装置全部设备、管线、阀门及工艺流程的3D建模,实现了整套装置的工艺流程、物料走向和设备管线的可视化。2018年,他又将VR虚拟现实技术升级,为生产优化、设备维护、员工培训开辟了新路径。近30年来,数百项发明,让于江涛成为名副其实的“草根发明家”。
李大鹏:扎根野外一线,潜心地学科研
金矿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李大鹏和所在团队长期扎根野外一线,潜心地学科研,将担当写在绿水青山间。
201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的李大鹏进入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投身找矿事业中。为了快速了解区域地质特征,更好地发现矿产资源,在野外工作中,李大鹏经常带领团队沿着十几公里的陡峭山路,观察和采集样品,有时他下到矿井底部,一下就是一整天。
12年过去了,李大鹏在“找金”路上收获累累硕果。2017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实现了我国金矿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并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20年,他和团队又在素有“胶东屋脊”之称的栖霞市西城镇地下1000米发现“金娃娃”,这是创新找矿方法的又一重大发现……面对常年奔波,他却说:“地科院凌晨三点的星空最美!”
王亮:持续学习钻研,用技能报国
每天和机器、零部件打交道,对威达重工高级工程师王亮来说是种享受。工作中,他总是随身带着图纸,有空就研究。通过不断学习钻研,王亮自主研发出FMS80WT生产线,可以实现工作台全工序加工,一人就可操作,能够替代过去6台设备和12名操作工人的生产能力,突破了威达重工过去只能研发制造单机的瓶颈。
该自动化生产线只是王亮众多产品研发中的一项。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王亮团队和合作单位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国产数控系统的性能,实现了国产数控系统在立式加工中心产品的批量配套,为在机床控制大脑方面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通过直驱技术在高端数控机床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在高精度、高速度、无磨损、无间隙等关键技术指标的突破,加速了公司产品向高端转型的步伐。
“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只要我努力,一样可以通过技能成才,通过技能报国。”王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