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底气何来
2024-10-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胡磊 孙亚飞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9月23日,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动员大会举行,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突破,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聊城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9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是典型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对于聊城来说,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迫在眉睫。对全省来说,聊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高规格、高标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先河。
聊城敢为人先的底气从何而来?纵观近几年的发展,聊城始终将治水、兴水、节水、护水作为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坚定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不断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向纵深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需要健全的节水机制。聊城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落实节水激励政策若干措施》,颁布实施《聊城市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管理办法》,先后印发《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节水总体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水资源治理推进工作方案》等,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坚强法规保障。
为持续强化总量强度双控,聊城建立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将年度用水计划按照行业、水源科学分配落实到各县(市、区)及取用水单位。目前,全市1447处取水口计量设施实现远程在线监控,计划用水覆盖率达到100%。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为18.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9.7%和17.9%,圆满完成了省定控制目标任务。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分类施策。聊城紧盯农业、工业、生活三大重点领域,分类推进、系统施治。在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作中,聊城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在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工作方面,聊城不断加强高耗水工业企业管理,将全市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中的高耗水行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在推动城镇节水降损方面,聊城以建立完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为抓手,推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改造向末端庭院管网延伸,将城区供水管网、阀门、消火栓一并录入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节水精准性和降损有效性。
同时,聊城积极推进再生水配置管理和综合利用,通过建立健全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统计报告制度,规范统计方法,开展《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再生水利用发展规划》编制等工作,2023年,全市新增再生水供水管道82.5公里,新增再生水取水口97处,再生水利用量达到9058万立方米,较2022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聊城积极创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全面提升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节水载体建设提速增效。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已建成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76家;聊城市水文中心和临清市节水教育基地建成省级节水教育基地,聊城大学建成大学生节水教育基地;全市已建成省级节水标杆单位8家、节水型园区2家、节水型灌区1家。
聊城还抓住“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开展“节水宣传月”活动、节水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举办节水主题的网络竞赛,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节水知识、传播节水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了节水、惜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是聊城治水、兴水、节水、护水的关键落子,更是破解全市水资源短缺的关键一环。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动员大会,吹响了拼作风、勇担当、创一流的冲锋号角,需要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向攻坚聚焦,向攻坚发力,努力把“起势”转化为“胜势”,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9月23日,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动员大会举行,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突破,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聊城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9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是典型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对于聊城来说,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迫在眉睫。对全省来说,聊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高规格、高标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先河。
聊城敢为人先的底气从何而来?纵观近几年的发展,聊城始终将治水、兴水、节水、护水作为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坚定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不断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向纵深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需要健全的节水机制。聊城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落实节水激励政策若干措施》,颁布实施《聊城市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管理办法》,先后印发《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节水总体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水资源治理推进工作方案》等,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坚强法规保障。
为持续强化总量强度双控,聊城建立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将年度用水计划按照行业、水源科学分配落实到各县(市、区)及取用水单位。目前,全市1447处取水口计量设施实现远程在线监控,计划用水覆盖率达到100%。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为18.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9.7%和17.9%,圆满完成了省定控制目标任务。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分类施策。聊城紧盯农业、工业、生活三大重点领域,分类推进、系统施治。在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作中,聊城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在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工作方面,聊城不断加强高耗水工业企业管理,将全市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中的高耗水行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在推动城镇节水降损方面,聊城以建立完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为抓手,推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改造向末端庭院管网延伸,将城区供水管网、阀门、消火栓一并录入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节水精准性和降损有效性。
同时,聊城积极推进再生水配置管理和综合利用,通过建立健全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统计报告制度,规范统计方法,开展《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再生水利用发展规划》编制等工作,2023年,全市新增再生水供水管道82.5公里,新增再生水取水口97处,再生水利用量达到9058万立方米,较2022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聊城积极创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全面提升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节水载体建设提速增效。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已建成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76家;聊城市水文中心和临清市节水教育基地建成省级节水教育基地,聊城大学建成大学生节水教育基地;全市已建成省级节水标杆单位8家、节水型园区2家、节水型灌区1家。
聊城还抓住“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开展“节水宣传月”活动、节水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举办节水主题的网络竞赛,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节水知识、传播节水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了节水、惜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是聊城治水、兴水、节水、护水的关键落子,更是破解全市水资源短缺的关键一环。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先行区动员大会,吹响了拼作风、勇担当、创一流的冲锋号角,需要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向攻坚聚焦,向攻坚发力,努力把“起势”转化为“胜势”,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