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金”的枣王争霸赛含金量为啥这么高

2024-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聚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 本报记者 韩 凯
   本报通讯员 李秀玲

  又到冬枣上市时,“十大枣王”我来争。9月24日,临近沾化冬枣集中上市的时节,滨州市沾化区的枣农们到了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当地99名种植冬枣的“高手”却放下手里的活,去参加一场耗时半天、没有一分钱奖金的比赛。
  从最初的万元奖金到如今的零奖金,从50人参赛到近百人参赛,连续举办17年的“枣王”争霸赛究竟有何魔力?
  9月24日上午不到9点,上届“枣王”王志远便早早地来到位于沾化区下洼镇的沾化冬枣数字经济产业园,准备参加沾化区“邮政杯”第十七届沾化冬枣“十大枣王”争霸赛。
  王志远连续多年参加争霸赛。他说,“枣王”是对枣农所属枣园产品品质的权威认定,无论对于冬枣的销售还是品牌打造都大有益处。在沾化,不少获过奖的枣农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枣园、注册商标,以获奖为自己的冬枣贴金,反过来以个人声誉为冬枣的品质作担保,可见枣农们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了。
  “最初几届‘枣王’争霸赛还专门设置了万元奖金,后来逐步取消了奖金,枣农的参赛热情丝毫没降低。”沾化区政协副主席、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说,“枣王”的金字招牌是这些年来一点点擦亮的,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开公平公正,比赛全过程都在公证处见证下展开,摘取参赛冬枣时随机编号,在最终结果公布之前,无论是枣农还是评委都不知道自己眼前的枣来自哪个枣园。
  刘登枝说,举办“枣王”争霸赛就是为激发枣农提升冬枣品质的积极性,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比、学习、改进的过程。
  当天的比赛共有33个“沾冬1号”、66个“沾冬2号”样本参加了各自组别的比赛。评分标准则延续多年来的传统,糖度、脆度等理化指标占50分,果形、色泽等专家品评项目占50分。
  利用统计分数的间隙,不少枣农在走廊里、楼梯间交流心得经验、切磋种枣技巧。在当地政府专门为枣农建立的微信群“沾化枣农交流群”里,气象部门定期向枣农发送气象数据,为枣农科学种枣提供参考。
  2021年至2023年,沾化区累计投入4.29亿元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枣农由露天种植向大棚种植转变,同时扩大“沾冬2号”的种植面积。经过三年努力,冬枣大棚已从原来的不到5000亩增加到了6万亩;“沾冬2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到1万亩增加到了3.3万亩。在今年的冬枣市场上,“沾冬2号”成了当仁不让的“头牌”。
  今年的“枣王”争霸赛还首次设置了新品种大赛环节,近年来出现的“早冬1号”“沾冬2号优系”“沾冬3号”(暂命名)“龙蟠冬枣”“垂枝冬枣”“雪绒冬枣”等悉数登场。
  最终结果公布,作为上届“枣王”的王志远没能实现蝉联,但他的参赛热情丝毫未受影响。“‘沾化冬枣’是所有枣农共同的金字招牌,作为最早种植‘沾冬2号’的一批人,我们不捧场谁捧场?”王志远说。
  连续举办17年的“枣王”争霸赛依然受到追捧,其背后是枣农们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科技种枣意识的提高,是当地政府不遗余力擦亮“沾化冬枣”金字招牌的决心,更是“冬枣之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实心愿。
聚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 本报记者 韩 凯
   本报通讯员 李秀玲

  又到冬枣上市时,“十大枣王”我来争。9月24日,临近沾化冬枣集中上市的时节,滨州市沾化区的枣农们到了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当地99名种植冬枣的“高手”却放下手里的活,去参加一场耗时半天、没有一分钱奖金的比赛。
  从最初的万元奖金到如今的零奖金,从50人参赛到近百人参赛,连续举办17年的“枣王”争霸赛究竟有何魔力?
  9月24日上午不到9点,上届“枣王”王志远便早早地来到位于沾化区下洼镇的沾化冬枣数字经济产业园,准备参加沾化区“邮政杯”第十七届沾化冬枣“十大枣王”争霸赛。
  王志远连续多年参加争霸赛。他说,“枣王”是对枣农所属枣园产品品质的权威认定,无论对于冬枣的销售还是品牌打造都大有益处。在沾化,不少获过奖的枣农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枣园、注册商标,以获奖为自己的冬枣贴金,反过来以个人声誉为冬枣的品质作担保,可见枣农们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了。
  “最初几届‘枣王’争霸赛还专门设置了万元奖金,后来逐步取消了奖金,枣农的参赛热情丝毫没降低。”沾化区政协副主席、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说,“枣王”的金字招牌是这些年来一点点擦亮的,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开公平公正,比赛全过程都在公证处见证下展开,摘取参赛冬枣时随机编号,在最终结果公布之前,无论是枣农还是评委都不知道自己眼前的枣来自哪个枣园。
  刘登枝说,举办“枣王”争霸赛就是为激发枣农提升冬枣品质的积极性,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比、学习、改进的过程。
  当天的比赛共有33个“沾冬1号”、66个“沾冬2号”样本参加了各自组别的比赛。评分标准则延续多年来的传统,糖度、脆度等理化指标占50分,果形、色泽等专家品评项目占50分。
  利用统计分数的间隙,不少枣农在走廊里、楼梯间交流心得经验、切磋种枣技巧。在当地政府专门为枣农建立的微信群“沾化枣农交流群”里,气象部门定期向枣农发送气象数据,为枣农科学种枣提供参考。
  2021年至2023年,沾化区累计投入4.29亿元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枣农由露天种植向大棚种植转变,同时扩大“沾冬2号”的种植面积。经过三年努力,冬枣大棚已从原来的不到5000亩增加到了6万亩;“沾冬2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到1万亩增加到了3.3万亩。在今年的冬枣市场上,“沾冬2号”成了当仁不让的“头牌”。
  今年的“枣王”争霸赛还首次设置了新品种大赛环节,近年来出现的“早冬1号”“沾冬2号优系”“沾冬3号”(暂命名)“龙蟠冬枣”“垂枝冬枣”“雪绒冬枣”等悉数登场。
  最终结果公布,作为上届“枣王”的王志远没能实现蝉联,但他的参赛热情丝毫未受影响。“‘沾化冬枣’是所有枣农共同的金字招牌,作为最早种植‘沾冬2号’的一批人,我们不捧场谁捧场?”王志远说。
  连续举办17年的“枣王”争霸赛依然受到追捧,其背后是枣农们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科技种枣意识的提高,是当地政府不遗余力擦亮“沾化冬枣”金字招牌的决心,更是“冬枣之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实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