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砥砺深耕新淤地 奋楫笃行向未来

东营市河口区“辉煌四十年奋进正当时”

2024-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侯丽雅
  
  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砥砺前行。
  东营市河口区于1984年正式成立,继而开启了黄河北岸建设的新篇章。历届领导班子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抢抓历史机遇,跑项目、调结构、兴产业、优生态、惠民生,全区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民生福祉大幅改善、文旅融合硕果满枝,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成就,触摸到了满满的获得感。
四十年,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初秋的阳光照耀着河口区北部海岸滩涂,在全国首个无需国家补贴光伏发电市场交易项目——唐正新能源500MW渔光互补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电板在水面上熠熠生辉。
  “光伏板可为养殖塘遮阳降温,确保海参安全度夏,海参死亡率低至20%以下。同时,水面产生的折射光能使光伏板背面发电,提高了10%至15%的发电量,渔光互补、一举多得。”项目总监向笔者介绍,得益于水面光伏、水下养殖的新模式,该项目取得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蓄积新动能。近年来,河口区紧盯行业先进水平,坚持低碳发展理念,集聚创新资源、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动能和后劲越来越足。截至2024年6月底,河口区可再生能源装机达273万千瓦、同比增长125.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突破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并连续3年实现绿电净输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调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河口区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为60.4:10.2:29.4,其中,轻重工业比为97.4:2.6,重工业几乎没有。四十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河口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目前已远超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其增加值绝对量从2002年起就一直领跑,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62亿元,增长8.2%,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年均增长5.5%的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199元,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区委、区政府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砥砺奋进,笃定前行,交上了一份份精彩答卷——工业版图逐步延展、新能源产业升级壮大、“智慧城市”广泛应用……四十年间,河口这片热土不断升级,拓展版图,谱写繁华,不断刻画城市战略布局的全新维度,经济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四十年,民生福祉温暖“新”生活
  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梁家村的文化健身广场上,几位村民正在锻炼身体。“这个健身广场建得很好,可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健身器材都有,俺们经常忙完地里的农活就到这里来锻炼身体。”梁家村村民杨同花说。
  在文体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软件”节目表演也丰富多彩。在距离梁家村不远的新户镇镜湖社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巡回演出,为辖区群众送去欢乐,三句半、豫剧、吕剧等节目精彩不断,逗得大家不时捧腹大笑。
  在河口区,多项举措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的同时,也让其医疗、交通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被满足。
  近年来,河口区紧抓医疗体制改革契机,不仅将8家油地医疗机构融合组建成3家政府公益性医疗机构,还搭建了由区人民医院牵头,涵盖4家二级医疗机构、5家一级医疗机构、73家村卫生室、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他们选派6名业务骨干担任分院业务院长,下派帮扶专家45人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共建科室建设,建成了中医科、口腔科等17个特色科室,直接缩短了群众就医半径,减轻了就医负担。从此,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成为河口人民看病就医的“标配”,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医疗诊治救助体系,极大提升了百姓的就医体验和获得感。
  为方便城乡居民出行,河口区还不断升级交通场站枢纽设施。2002年成立“乡村客运管理服务中心”,下设91个停车站点,安装停车站牌,乡镇驻地安装候车亭,开通客运线路14条,村村通客车工程圆满完成。2008年,建成孤岛、义和、新户、太平4处乡村客运站,极大提高了乡村客运的运营服务能力。2017年4月,顺利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城区原有4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7条,实现各镇街、村居,油田各二级单位、居民小区,济军基地各分场、居民小区全覆盖。2023年6月,河口区客运公交枢纽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零距离”中转换乘。2023年10月,城区、城乡公交实现全域免费乘坐,增设孤岛至东营城际公交线路,公共交通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展。
  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成果落地生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如今,洁净的自来水通到了农户家里,崭新的幼儿园里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敞亮的回迁房让居民生活更舒适,高标准卫生室让群众小病不出村,老年幸福食堂、文化广场遍地开花……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兴旺发达的和谐画卷徐徐铺开。
四十年,城乡面貌展开“新”画卷
  城市车水马龙,乡村阡陌交通,处处展露高颜值。四十年来,河口区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使一张张蓝图变成了广大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场景,真正让群众过上了宜居宜业的好生活。
  走在河口的大街小巷,最明显的改观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战役正上演着“敢叫旧城换新颜”的精彩;鳞次栉比的楼盘展现着河口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2024年,我们实施春和园、秋丰园77栋1306户27.3万平方米改造工程。目前,外墙保温、真石漆喷涂、屋面防水已全部完成,农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0户,完工率100%。”河口区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卫祥介绍。
  1984年建区之初,全区各大居民区基本无物业覆盖,只有部分油田单位拥有自己的物业服务科室,且只具有基本的水电费收缴等功能,物业管理单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全区物业服务涵盖76个小区3056栋住宅楼,服务居民61224户。全区有物业服务企业32家,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1015人,4星级及以上服务项目18个,3星级及以上小区59个,2星级小区11个,1星级小区6个。
  同时,为聚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河口区持续推行“1+1+3+N+N”网格化包靠模式,逐步使河口区所有村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的网格化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河口区农村人居环境样板区,集中资金资源,重点打造精品示范片区人居环境整治样板区,以样板区带动周边村庄提档升级,形成以点带面、片区带周边、样板带后进的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目前,各样板区正在规划实施28个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城乡融合发展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的起点。下一步,河口区将继续坚持全域一体理念,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奋力描绘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丽画卷。
四十年,生态优先书写“新”篇章
  时光飞逝四十年,在河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生态宜居成为河口区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最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河口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北侧,海岸线长214.21公里,其独特的地域形成过程和地貌环境导致区域内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淡水资源缺乏、造林难度大,使得这片盐碱地成为“绿化禁区”。
  面对这片贫瘠荒凉的盐碱滩涂,河口区从未停止过对盐碱地治理的探索和追寻。自建区以来,先后实施了“三网”绿化、生态林场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三年增绿、国土绿化、“绿满河口”三年提升行动等一系列林业重点项目。针对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地下水位高、造林难度大的问题,河口区借鉴“上农下渔”的成功做法,探索出了“深沟条田”“盲沟排碱”“暗管排碱”等盐碱地造林模式,通过“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对低洼盐碱地实行筑台造地、台面造林,同时坚持适地适树、科学栽植,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从“一棵树”到“满城林”,河口区人民不断奉献,代代传承,在不毛之地的荒原上建成了万顷森林。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35%,综合植被覆盖度78.84%,河口区绿色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晴空湛蓝、白云朵朵,家乡的蓝天比以前更多了。”城区居民李女士微信朋友圈的一条消息,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四十年来,河口区聚焦治理提标,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23年河口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东营市第1位,较前3年均值改善3.6%。2024年1—6月份,河口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2,空气优良率56.7%。收获满满,该区获评“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优秀等次,被纳入首批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山东省绿化模范区等称号……
  如今,河口区正在全力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奋力在生态振兴、绿色崛起中当先锋、做示范,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城市蝶变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河口,正向着建设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高水平现代化强区目标昂首迈进。新时代新征程,26万河口人民凝心聚力,加压奋进,以“创新实干 事争一流”的发展理念跨越赶超,奋力谱写着新时代河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①河口城区原貌
②如今的河口城区
③改造前的海盛路
④如今的海盛路
⑤上世纪90年代的区人民医院
⑥如今的区人民医院
⑦上世纪80年代的区一中
⑧如今的区一中
  □侯丽雅
  
  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砥砺前行。
  东营市河口区于1984年正式成立,继而开启了黄河北岸建设的新篇章。历届领导班子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抢抓历史机遇,跑项目、调结构、兴产业、优生态、惠民生,全区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民生福祉大幅改善、文旅融合硕果满枝,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成就,触摸到了满满的获得感。
四十年,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初秋的阳光照耀着河口区北部海岸滩涂,在全国首个无需国家补贴光伏发电市场交易项目——唐正新能源500MW渔光互补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电板在水面上熠熠生辉。
  “光伏板可为养殖塘遮阳降温,确保海参安全度夏,海参死亡率低至20%以下。同时,水面产生的折射光能使光伏板背面发电,提高了10%至15%的发电量,渔光互补、一举多得。”项目总监向笔者介绍,得益于水面光伏、水下养殖的新模式,该项目取得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蓄积新动能。近年来,河口区紧盯行业先进水平,坚持低碳发展理念,集聚创新资源、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动能和后劲越来越足。截至2024年6月底,河口区可再生能源装机达273万千瓦、同比增长125.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突破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并连续3年实现绿电净输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调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河口区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为60.4:10.2:29.4,其中,轻重工业比为97.4:2.6,重工业几乎没有。四十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河口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目前已远超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其增加值绝对量从2002年起就一直领跑,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62亿元,增长8.2%,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年均增长5.5%的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199元,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区委、区政府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砥砺奋进,笃定前行,交上了一份份精彩答卷——工业版图逐步延展、新能源产业升级壮大、“智慧城市”广泛应用……四十年间,河口这片热土不断升级,拓展版图,谱写繁华,不断刻画城市战略布局的全新维度,经济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四十年,民生福祉温暖“新”生活
  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梁家村的文化健身广场上,几位村民正在锻炼身体。“这个健身广场建得很好,可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健身器材都有,俺们经常忙完地里的农活就到这里来锻炼身体。”梁家村村民杨同花说。
  在文体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软件”节目表演也丰富多彩。在距离梁家村不远的新户镇镜湖社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巡回演出,为辖区群众送去欢乐,三句半、豫剧、吕剧等节目精彩不断,逗得大家不时捧腹大笑。
  在河口区,多项举措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的同时,也让其医疗、交通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被满足。
  近年来,河口区紧抓医疗体制改革契机,不仅将8家油地医疗机构融合组建成3家政府公益性医疗机构,还搭建了由区人民医院牵头,涵盖4家二级医疗机构、5家一级医疗机构、73家村卫生室、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他们选派6名业务骨干担任分院业务院长,下派帮扶专家45人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共建科室建设,建成了中医科、口腔科等17个特色科室,直接缩短了群众就医半径,减轻了就医负担。从此,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成为河口人民看病就医的“标配”,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医疗诊治救助体系,极大提升了百姓的就医体验和获得感。
  为方便城乡居民出行,河口区还不断升级交通场站枢纽设施。2002年成立“乡村客运管理服务中心”,下设91个停车站点,安装停车站牌,乡镇驻地安装候车亭,开通客运线路14条,村村通客车工程圆满完成。2008年,建成孤岛、义和、新户、太平4处乡村客运站,极大提高了乡村客运的运营服务能力。2017年4月,顺利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城区原有4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7条,实现各镇街、村居,油田各二级单位、居民小区,济军基地各分场、居民小区全覆盖。2023年6月,河口区客运公交枢纽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零距离”中转换乘。2023年10月,城区、城乡公交实现全域免费乘坐,增设孤岛至东营城际公交线路,公共交通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展。
  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成果落地生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如今,洁净的自来水通到了农户家里,崭新的幼儿园里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敞亮的回迁房让居民生活更舒适,高标准卫生室让群众小病不出村,老年幸福食堂、文化广场遍地开花……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兴旺发达的和谐画卷徐徐铺开。
四十年,城乡面貌展开“新”画卷
  城市车水马龙,乡村阡陌交通,处处展露高颜值。四十年来,河口区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使一张张蓝图变成了广大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场景,真正让群众过上了宜居宜业的好生活。
  走在河口的大街小巷,最明显的改观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战役正上演着“敢叫旧城换新颜”的精彩;鳞次栉比的楼盘展现着河口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2024年,我们实施春和园、秋丰园77栋1306户27.3万平方米改造工程。目前,外墙保温、真石漆喷涂、屋面防水已全部完成,农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0户,完工率100%。”河口区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卫祥介绍。
  1984年建区之初,全区各大居民区基本无物业覆盖,只有部分油田单位拥有自己的物业服务科室,且只具有基本的水电费收缴等功能,物业管理单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全区物业服务涵盖76个小区3056栋住宅楼,服务居民61224户。全区有物业服务企业32家,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1015人,4星级及以上服务项目18个,3星级及以上小区59个,2星级小区11个,1星级小区6个。
  同时,为聚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河口区持续推行“1+1+3+N+N”网格化包靠模式,逐步使河口区所有村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的网格化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河口区农村人居环境样板区,集中资金资源,重点打造精品示范片区人居环境整治样板区,以样板区带动周边村庄提档升级,形成以点带面、片区带周边、样板带后进的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目前,各样板区正在规划实施28个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城乡融合发展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的起点。下一步,河口区将继续坚持全域一体理念,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奋力描绘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丽画卷。
四十年,生态优先书写“新”篇章
  时光飞逝四十年,在河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生态宜居成为河口区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最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河口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北侧,海岸线长214.21公里,其独特的地域形成过程和地貌环境导致区域内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淡水资源缺乏、造林难度大,使得这片盐碱地成为“绿化禁区”。
  面对这片贫瘠荒凉的盐碱滩涂,河口区从未停止过对盐碱地治理的探索和追寻。自建区以来,先后实施了“三网”绿化、生态林场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三年增绿、国土绿化、“绿满河口”三年提升行动等一系列林业重点项目。针对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地下水位高、造林难度大的问题,河口区借鉴“上农下渔”的成功做法,探索出了“深沟条田”“盲沟排碱”“暗管排碱”等盐碱地造林模式,通过“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对低洼盐碱地实行筑台造地、台面造林,同时坚持适地适树、科学栽植,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从“一棵树”到“满城林”,河口区人民不断奉献,代代传承,在不毛之地的荒原上建成了万顷森林。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35%,综合植被覆盖度78.84%,河口区绿色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晴空湛蓝、白云朵朵,家乡的蓝天比以前更多了。”城区居民李女士微信朋友圈的一条消息,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四十年来,河口区聚焦治理提标,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23年河口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东营市第1位,较前3年均值改善3.6%。2024年1—6月份,河口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2,空气优良率56.7%。收获满满,该区获评“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优秀等次,被纳入首批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山东省绿化模范区等称号……
  如今,河口区正在全力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奋力在生态振兴、绿色崛起中当先锋、做示范,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城市蝶变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河口,正向着建设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高水平现代化强区目标昂首迈进。新时代新征程,26万河口人民凝心聚力,加压奋进,以“创新实干 事争一流”的发展理念跨越赶超,奋力谱写着新时代河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①河口城区原貌
②如今的河口城区
③改造前的海盛路
④如今的海盛路
⑤上世纪90年代的区人民医院
⑥如今的区人民医院
⑦上世纪80年代的区一中
⑧如今的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