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科普之责 谱发展新章

——山东省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在行动

2024-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2023年1月,山东省科技馆新馆内经常人头攒动,一座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场馆正式开放……这座科普场馆承载着无数人的科学梦想,科普人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强化科学文化输出,创新科普服务。持续优化的科普环境就像是空气和水,不断滋养着齐鲁青少年科学发展的“生命树”。
  青少年科普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强。
  近年来,山东省科技馆以场馆建设为基础,将科普资源“请进来、送出去”,挖潜增效。全国科普日期间,各类活动颇具特色亮点。
  如今,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技馆在全省乃至跨省区域内的辐射作用愈发明显,一群充满热爱的科普人正通过认真做一件事,去点燃更多人的梦想。山东省科技馆不断开创和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新模式,积极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汇聚科学力量、集聚科普资源、凝聚科创氛围的公共服务中心。
向“新”求质 构建科学教育生态圈
  新馆开放,旧址拆除。一年多的时间,山东省科技馆场馆变迁“霸榜”了许多山东青年人的朋友圈。
  从泉城广场的改扩建馆到腊山河畔意为“无穷”的全新现代化综合性基地的建成,这座沉淀着深厚底蕴的科学场馆,从70后、80后少年的“去玩玩”“去看看”,变成了90后、00后孩子们的“去学学”“去品品”。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新馆一改“高冷”“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推动区域整体科教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爱上科学的“第二课堂”。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科普教育队伍。
  目前,省科技馆年接待观众100万到150万人次。场馆大了,展品多了,参观人数大幅增加,科技馆不仅需要满足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更要以灵活动态的科普方式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普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在这里,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辅导员队伍走在了场馆第一线,他们俯身展品讲解、科学教育活动等工作,成为观众了解科学、学习知识、爱上科学的“窗口”。
  新馆采用国内独创的“多节点、小主题”布展思路,既保留了国内外科技馆优秀的经典互动展项,又创新性地加入了沉浸式最新技术,使科普更接地气。“新馆更新了,但是让孩子们‘消化’的压力更重了。”展览教育部部长孟庆虎说。
  付安琪是航空展区团队的一员,尽管她对展品构造一清二楚,也对背后的科学知识了如指掌,但她依旧认为:“科普讲解不是简单的‘知识投喂’,而是一对一辅导和‘定制服务’,对‘业务内功’的要求也高。”
  为磨砺好馆内科技辅导员们的内功,科技馆以实际案例为切口,结合展品设计专家的深入解读,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有了懂展品、通知识、精服务的“店小二”,馆内的多个热门展项成为了孩子们的打卡必备。付安琪说,科普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听得进、能领会、可学习,成为启迪孩子们的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
  9月18日,济南市育贤中学报告厅内,许福运正在向学生讲述《全息创新思维》课程。在山东,省科技馆组织省内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科普报告专家团”,他们以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生阅历在宣讲形式上推陈出新,走进全省各地的中小学课堂,举行百校行、希望行活动,活跃在科普第一线。自2013年以来,“专家团”不断拓宽宣讲路径,扩大受众范围,陆续开展科普报告百校行、希望行等活动5000多场,为山东省200多万青少年打开了感知科学、了解科学、通向科学的大门。
  在山东,不断涌现出的基层科技辅导员们在多项科普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成为全省科普人才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省科技馆注重加强科普体系从业人员培训,从科学教师到校长,从教育方法到科普体系培育,同时发挥大型赛事的激励作用,构建起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展教”融合 科学教育“加法”更生动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一减一加中,减掉的是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必备的素质。
  “科技馆是国家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承担着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山东省科技馆馆长王晶表示。近年来,山东省科技馆大力实施“逐梦而行——青少年科技成长计划”,在教育活动实施、展教资源开发、青少年科技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展现科技魅力,为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富有启发性、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科普展览和科技教育活动。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科普资源进校入室的“馆校合作”。通过开展科学剧展演,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科普进校园等主题活动,搭建起青少年科学教育学习交流平台,为科教发展“借智”“聚力”。
  “每天下午3点半,是孩子们的解压时间”,济南市育贤中学科技辅导员杨强介绍。2021年9月以来,随着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深入落实,学校拥有了省科技馆为孩子们配发的科普资源包,提供的500课时专业、详实的科普课程,这也构建了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由“育人”到“塑人”的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在山东师大附中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内,学生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科创竞赛进行认真备考。省科技馆在实施山东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山东中小学英才计划中,加强与学校协同培育,为学生创造了潜能发挥多元空间,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中接连斩获优异成绩。
  以“逐梦而行”品牌活动为引领,近年来,山东省科技馆注重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更加深化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特色教育赛事,组织齐鲁高校科学营、齐鲁英才计划等助力科技后备人才系统性培养,创新生态“风生水起”。
  将科普教育融入艺术。今年6月,两场科学剧在小范围内试演,反响出乎意料,为科普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
  省科技馆将在济南市中小学中打造30所科学剧特色学校,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剧目的编导、表演、传播等各个环节,共同制作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科学剧,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让科普服务孩子们的梦想世界、走进他们的学习生活。
  “科普的一个重要逻辑是扎根,帮助学生找到土壤。我们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品牌找到一个‘有源之水’,让他们的科学梦想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科学剧负责人、科教活动部部长孔祥飞介绍。一部科学剧从幕后到台前,从古板的科学原理到惹人喜爱的学习剧目,其中不仅需要专业的艺术指导,更离不开科普人台前幕后的忙碌与策划,在科普的园地中耕耘,他们以热爱、专业和钻研,一个人带动一批人。
搭桥引路 科普服务能力“智”绘蓝图
  在科技创新的宏大体系中,科学普及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最广泛的动员。
  “科普大篷车”的工作人员陈卫梅总有这样的经历:离开时,一群孩子追着问,“什么时候再来?”由于资源偏差,如何让偏远城镇和乡村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科技资源,是科技馆承载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全国最早策划实施“大篷车”项目的科普机构,2001年以来,“科普大篷车”的车轮数十次踏遍了全省的每个区县乡镇。“一辆大篷车,就是一个流动的科普课堂,这是我们专门针对科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提供的可持续科普服务。”王晶表示。2015年至今,“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累计行驶里程271689公里,开展活动4527次,服务公众3360157人次,打通了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科普教育不仅要“走出去”,更要“留得住”“安下心”。
  为实现科普资源与城区科普教育发展的“双向奔赴”,山东省科技馆以打造“卓越科技馆”为目标,发挥全省科技场馆带动作用,探索全省科技馆体系运行管理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等,为基层科技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全省科技馆体系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迈进,不断推动着科普资源向普惠化、均衡化发展。目前,全省16市开放运行的科技馆共38家,其中省级科技馆1家、市级15家、县级22家,总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各级科技馆持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普服务效能,每年累计接待观众600万余人次,推动区域整体科教能力的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日照市科技馆以丁肇中科学成就为主题的特色场馆建设独树一帜,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动科普场地不断发展,在居民的居住范围内形成了“10分钟科普圈”。临沂市科技馆和单县、曹县科技馆为全国科技馆建设样板,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县科技馆建设前列。
  山东省科普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汇聚了科普教育、馆校合作等众多资源,让人与城的联结更加紧密。同时,省科技馆广泛发动各类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服务工作中来,实施分类分层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解决了各地区“单打独斗”的发展问题。
  立足科普生态,一个个“圈”重重叠叠,让科普资源触手可及,一个个“圈”也共同勾连起充满活力的“科普山东”。山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夏庆刚表示,山东省科技馆科学教育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要,在这里,可以在趣味互动中锻炼科学思维,在体验探究中培育科学精神,在享受知识盛宴中感悟世间万象的真谛,在坚定强国使命中放飞科技创新的梦想。
  如今,“大科普”理念,逐渐在山东省科技馆的“颜值”“气质”双提升中化作现实,在青少年眼界、精神双富足中落地生根,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科技梦想扎根现实的“小确幸”,推动全省科普教育事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科技馆学术报告厅,科普剧团队正进行科学家精神主题科普剧《风吹麦浪》演出。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众多青少年走进山东省科技馆,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氛围。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堂上,即将参加创客大赛的学生正在集训。
  “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走进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小学,学生们正在“流动影院车”内观看4D电影。
  学生团体参观学习科普展品
  日照市科技馆内,学生们正在参观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品。
  2023年1月,山东省科技馆新馆内经常人头攒动,一座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场馆正式开放……这座科普场馆承载着无数人的科学梦想,科普人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强化科学文化输出,创新科普服务。持续优化的科普环境就像是空气和水,不断滋养着齐鲁青少年科学发展的“生命树”。
  青少年科普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强。
  近年来,山东省科技馆以场馆建设为基础,将科普资源“请进来、送出去”,挖潜增效。全国科普日期间,各类活动颇具特色亮点。
  如今,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技馆在全省乃至跨省区域内的辐射作用愈发明显,一群充满热爱的科普人正通过认真做一件事,去点燃更多人的梦想。山东省科技馆不断开创和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新模式,积极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汇聚科学力量、集聚科普资源、凝聚科创氛围的公共服务中心。
向“新”求质 构建科学教育生态圈
  新馆开放,旧址拆除。一年多的时间,山东省科技馆场馆变迁“霸榜”了许多山东青年人的朋友圈。
  从泉城广场的改扩建馆到腊山河畔意为“无穷”的全新现代化综合性基地的建成,这座沉淀着深厚底蕴的科学场馆,从70后、80后少年的“去玩玩”“去看看”,变成了90后、00后孩子们的“去学学”“去品品”。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新馆一改“高冷”“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推动区域整体科教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爱上科学的“第二课堂”。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科普教育队伍。
  目前,省科技馆年接待观众100万到150万人次。场馆大了,展品多了,参观人数大幅增加,科技馆不仅需要满足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更要以灵活动态的科普方式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普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在这里,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辅导员队伍走在了场馆第一线,他们俯身展品讲解、科学教育活动等工作,成为观众了解科学、学习知识、爱上科学的“窗口”。
  新馆采用国内独创的“多节点、小主题”布展思路,既保留了国内外科技馆优秀的经典互动展项,又创新性地加入了沉浸式最新技术,使科普更接地气。“新馆更新了,但是让孩子们‘消化’的压力更重了。”展览教育部部长孟庆虎说。
  付安琪是航空展区团队的一员,尽管她对展品构造一清二楚,也对背后的科学知识了如指掌,但她依旧认为:“科普讲解不是简单的‘知识投喂’,而是一对一辅导和‘定制服务’,对‘业务内功’的要求也高。”
  为磨砺好馆内科技辅导员们的内功,科技馆以实际案例为切口,结合展品设计专家的深入解读,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有了懂展品、通知识、精服务的“店小二”,馆内的多个热门展项成为了孩子们的打卡必备。付安琪说,科普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听得进、能领会、可学习,成为启迪孩子们的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
  9月18日,济南市育贤中学报告厅内,许福运正在向学生讲述《全息创新思维》课程。在山东,省科技馆组织省内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科普报告专家团”,他们以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生阅历在宣讲形式上推陈出新,走进全省各地的中小学课堂,举行百校行、希望行活动,活跃在科普第一线。自2013年以来,“专家团”不断拓宽宣讲路径,扩大受众范围,陆续开展科普报告百校行、希望行等活动5000多场,为山东省200多万青少年打开了感知科学、了解科学、通向科学的大门。
  在山东,不断涌现出的基层科技辅导员们在多项科普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成为全省科普人才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省科技馆注重加强科普体系从业人员培训,从科学教师到校长,从教育方法到科普体系培育,同时发挥大型赛事的激励作用,构建起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展教”融合 科学教育“加法”更生动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一减一加中,减掉的是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必备的素质。
  “科技馆是国家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承担着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山东省科技馆馆长王晶表示。近年来,山东省科技馆大力实施“逐梦而行——青少年科技成长计划”,在教育活动实施、展教资源开发、青少年科技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展现科技魅力,为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富有启发性、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科普展览和科技教育活动。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科普资源进校入室的“馆校合作”。通过开展科学剧展演,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科普进校园等主题活动,搭建起青少年科学教育学习交流平台,为科教发展“借智”“聚力”。
  “每天下午3点半,是孩子们的解压时间”,济南市育贤中学科技辅导员杨强介绍。2021年9月以来,随着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深入落实,学校拥有了省科技馆为孩子们配发的科普资源包,提供的500课时专业、详实的科普课程,这也构建了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由“育人”到“塑人”的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在山东师大附中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内,学生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科创竞赛进行认真备考。省科技馆在实施山东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山东中小学英才计划中,加强与学校协同培育,为学生创造了潜能发挥多元空间,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中接连斩获优异成绩。
  以“逐梦而行”品牌活动为引领,近年来,山东省科技馆注重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更加深化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特色教育赛事,组织齐鲁高校科学营、齐鲁英才计划等助力科技后备人才系统性培养,创新生态“风生水起”。
  将科普教育融入艺术。今年6月,两场科学剧在小范围内试演,反响出乎意料,为科普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
  省科技馆将在济南市中小学中打造30所科学剧特色学校,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剧目的编导、表演、传播等各个环节,共同制作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科学剧,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让科普服务孩子们的梦想世界、走进他们的学习生活。
  “科普的一个重要逻辑是扎根,帮助学生找到土壤。我们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品牌找到一个‘有源之水’,让他们的科学梦想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科学剧负责人、科教活动部部长孔祥飞介绍。一部科学剧从幕后到台前,从古板的科学原理到惹人喜爱的学习剧目,其中不仅需要专业的艺术指导,更离不开科普人台前幕后的忙碌与策划,在科普的园地中耕耘,他们以热爱、专业和钻研,一个人带动一批人。
搭桥引路 科普服务能力“智”绘蓝图
  在科技创新的宏大体系中,科学普及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最广泛的动员。
  “科普大篷车”的工作人员陈卫梅总有这样的经历:离开时,一群孩子追着问,“什么时候再来?”由于资源偏差,如何让偏远城镇和乡村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科技资源,是科技馆承载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全国最早策划实施“大篷车”项目的科普机构,2001年以来,“科普大篷车”的车轮数十次踏遍了全省的每个区县乡镇。“一辆大篷车,就是一个流动的科普课堂,这是我们专门针对科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提供的可持续科普服务。”王晶表示。2015年至今,“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累计行驶里程271689公里,开展活动4527次,服务公众3360157人次,打通了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科普教育不仅要“走出去”,更要“留得住”“安下心”。
  为实现科普资源与城区科普教育发展的“双向奔赴”,山东省科技馆以打造“卓越科技馆”为目标,发挥全省科技场馆带动作用,探索全省科技馆体系运行管理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等,为基层科技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全省科技馆体系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迈进,不断推动着科普资源向普惠化、均衡化发展。目前,全省16市开放运行的科技馆共38家,其中省级科技馆1家、市级15家、县级22家,总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各级科技馆持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普服务效能,每年累计接待观众600万余人次,推动区域整体科教能力的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日照市科技馆以丁肇中科学成就为主题的特色场馆建设独树一帜,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动科普场地不断发展,在居民的居住范围内形成了“10分钟科普圈”。临沂市科技馆和单县、曹县科技馆为全国科技馆建设样板,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县科技馆建设前列。
  山东省科普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汇聚了科普教育、馆校合作等众多资源,让人与城的联结更加紧密。同时,省科技馆广泛发动各类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服务工作中来,实施分类分层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解决了各地区“单打独斗”的发展问题。
  立足科普生态,一个个“圈”重重叠叠,让科普资源触手可及,一个个“圈”也共同勾连起充满活力的“科普山东”。山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夏庆刚表示,山东省科技馆科学教育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要,在这里,可以在趣味互动中锻炼科学思维,在体验探究中培育科学精神,在享受知识盛宴中感悟世间万象的真谛,在坚定强国使命中放飞科技创新的梦想。
  如今,“大科普”理念,逐渐在山东省科技馆的“颜值”“气质”双提升中化作现实,在青少年眼界、精神双富足中落地生根,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科技梦想扎根现实的“小确幸”,推动全省科普教育事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科技馆学术报告厅,科普剧团队正进行科学家精神主题科普剧《风吹麦浪》演出。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众多青少年走进山东省科技馆,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氛围。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堂上,即将参加创客大赛的学生正在集训。
  “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走进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小学,学生们正在“流动影院车”内观看4D电影。
  学生团体参观学习科普展品
  日照市科技馆内,学生们正在参观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