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合作,山东怎么“跨”
2024-09-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刘清春 陈飞宇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也强调,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作为北方经济大省,山东如何更好地“跨”出去,进而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相继推出。山东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主轴上重要的南北链接枢纽,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牵引。近年来,山东不断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构建形成了“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大力推进与省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为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与沿黄省区在产业协作和生态补偿等领域开展协同实践,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建立了黄河流域第一个省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出台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山东还主动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搭建区域产业配套协作、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常态化交流等平台,积极承接京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不过,也应该看到,由于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山东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内循环性”,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总体偏弱,吸引聚集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能力不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引领力亟待提升。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潜力地区与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对接协调,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健全产值指标等利益共享机制。
因此,大力推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是适应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山东建设现代化强省的重大外部机遇。推动山东跨区域合作发展,充分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人才、技术和政策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畅通国内循环;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效能,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促进南北发展格局优化。
跨区域合作发展面临的制约
尽管在推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作了诸多探索实践,山东仍存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链协同治理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
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合作缺乏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尤其是资源共享、产业协同、设施共建、生态共治等方面的跨区域协调政策不足,导致协同发展策略未能达到预期成效。同时,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一体化,削弱了区域间的协作力度,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比如,在产业项目落地、税收分成、资质互认等政策方面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招商规范性、统一性缺失,精准性不强。
产业协同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当前,山东省内各地区产业功能存在重复与交叠,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同质化,未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体系,地区间的产业同质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削弱产业竞争力。此外,由于存在产业结构偏重、配套能力不足、政策灵活性欠缺等问题,山东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偏弱,降低了省际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从长三角上市公司在山东建立的企业分支数量来看,产业联系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区域间整体产业关联度偏弱,产业协同能力整体偏弱。
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山东科技创新存在明显短板,企业自身科技含量、创新意识和原始创新能力较长三角地区偏弱。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2022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六,整体处于第二梯队(中等创新地区)的位置。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2022年山东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4.0万家,不到江苏(8.5万家)的一半。尽管山东临近京津冀、长三角等科技创新策源地,但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偏弱,承接科技创新转化的成果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基于产业链布局的创新链,难以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推动跨区域合作发展的着力点
全面推动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既要立足局部和当前,更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笔者以为,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精准施策,破解跨区域合作发展面临的难点。
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健全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是区域合作发展的保障,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的凝聚力。具体来看,一要强化多层级政府合作。推动跨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协调解决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重大事项、重大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率先在交通、物流、旅游等领域取得突破。探索推动在省级层面以观察员身份参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议事机构,创新沟通协商、跨域治理、共建共享、联防联控等体制机制。二要积极推进市场化合作。推动省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核心产业链合作网络,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通过加入产业链联盟,强化区域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与产业互补优势。发挥山东农业大省的优势,强化农业产业链协同,打造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
持续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力。具体来看,一要做大做强以济青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提质,提升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能级,强化烟台经济支点地位,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主引擎,以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为重点,推进山东半岛核心区深度一体化。二要主动对接融合国家战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内部都市圈联动发展,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协作区,以高效吸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产业外溢。加强与沿黄地区城市群协作发展,探索“共建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设立黄河流域地区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建设沿黄达海大通道、现代产业大走廊。全面融入振兴东北,抓住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破除山东与辽宁要素流动的物理阻碍,推进与渤海湾沿岸辽宁、河北、天津发展战略协同。三是积极开展省际跨界区域合作。把毗邻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市县作为优先目标,深化产业、科创、基础设施、生态等方面的合作,深度融入周边发达省份。比如,依托鲁南经济圈,打造鲁苏皖合作发展示范区,推动山东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是区域合作的关键,为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提供重要动力支撑。具体来看,一要加快构筑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全面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共享体系,鼓励省内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平台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新技术企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链核心技术,山东应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之间的技术互补和相互合作,畅通技术要素“大循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山东生产制造优势和京津冀科技研发资源优势,依托德州的区位优势,高标准建设山东智造中试基地、北京中关村“科创飞地”,打造京津冀鲁科创走廊。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强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数字化建设,增强科技、人才、数字等高端资源集聚吸引力。
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在完善省内基础设施基础建设的同时,协同建设省际交通设施,提升区域聚合力。具体来看:一是加快建设融入长三角、京津冀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津潍高铁、潍烟高铁、潍宿高铁建设,与沿线省份合力推动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通航落地,畅通京沪南北大通道。二是建设西向沿黄陆海大通道。依托黄河流域陆港建设,以海统陆、以湾联城,强化与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的互动互联。三是优化省际边缘区的发展环境。推动省际公路、高铁、城际铁路的有效衔接和畅通,优先推动合作基础好、合作潜力大的区域公路联网,打通省际“断头路”“瓶颈路”,加速畅通微循环。
总之,推动跨区域合作发展,山东必须立足发展实践,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通过探索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市场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进而重塑山东区域发展新优势,更好地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山东贡献。 (作者分别系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齐鲁工业大学讲师)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也强调,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作为北方经济大省,山东如何更好地“跨”出去,进而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相继推出。山东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主轴上重要的南北链接枢纽,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牵引。近年来,山东不断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构建形成了“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大力推进与省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为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与沿黄省区在产业协作和生态补偿等领域开展协同实践,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建立了黄河流域第一个省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出台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山东还主动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搭建区域产业配套协作、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常态化交流等平台,积极承接京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不过,也应该看到,由于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山东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内循环性”,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总体偏弱,吸引聚集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能力不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引领力亟待提升。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潜力地区与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对接协调,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健全产值指标等利益共享机制。
因此,大力推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是适应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山东建设现代化强省的重大外部机遇。推动山东跨区域合作发展,充分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人才、技术和政策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畅通国内循环;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效能,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促进南北发展格局优化。
跨区域合作发展面临的制约
尽管在推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作了诸多探索实践,山东仍存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链协同治理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
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合作缺乏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尤其是资源共享、产业协同、设施共建、生态共治等方面的跨区域协调政策不足,导致协同发展策略未能达到预期成效。同时,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一体化,削弱了区域间的协作力度,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比如,在产业项目落地、税收分成、资质互认等政策方面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招商规范性、统一性缺失,精准性不强。
产业协同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当前,山东省内各地区产业功能存在重复与交叠,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同质化,未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体系,地区间的产业同质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削弱产业竞争力。此外,由于存在产业结构偏重、配套能力不足、政策灵活性欠缺等问题,山东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偏弱,降低了省际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从长三角上市公司在山东建立的企业分支数量来看,产业联系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区域间整体产业关联度偏弱,产业协同能力整体偏弱。
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山东科技创新存在明显短板,企业自身科技含量、创新意识和原始创新能力较长三角地区偏弱。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2022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六,整体处于第二梯队(中等创新地区)的位置。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2022年山东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4.0万家,不到江苏(8.5万家)的一半。尽管山东临近京津冀、长三角等科技创新策源地,但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偏弱,承接科技创新转化的成果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基于产业链布局的创新链,难以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推动跨区域合作发展的着力点
全面推动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既要立足局部和当前,更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笔者以为,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精准施策,破解跨区域合作发展面临的难点。
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健全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是区域合作发展的保障,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的凝聚力。具体来看,一要强化多层级政府合作。推动跨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协调解决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重大事项、重大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率先在交通、物流、旅游等领域取得突破。探索推动在省级层面以观察员身份参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议事机构,创新沟通协商、跨域治理、共建共享、联防联控等体制机制。二要积极推进市场化合作。推动省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核心产业链合作网络,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通过加入产业链联盟,强化区域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与产业互补优势。发挥山东农业大省的优势,强化农业产业链协同,打造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
持续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力。具体来看,一要做大做强以济青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提质,提升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能级,强化烟台经济支点地位,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主引擎,以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为重点,推进山东半岛核心区深度一体化。二要主动对接融合国家战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内部都市圈联动发展,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协作区,以高效吸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产业外溢。加强与沿黄地区城市群协作发展,探索“共建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设立黄河流域地区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建设沿黄达海大通道、现代产业大走廊。全面融入振兴东北,抓住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破除山东与辽宁要素流动的物理阻碍,推进与渤海湾沿岸辽宁、河北、天津发展战略协同。三是积极开展省际跨界区域合作。把毗邻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市县作为优先目标,深化产业、科创、基础设施、生态等方面的合作,深度融入周边发达省份。比如,依托鲁南经济圈,打造鲁苏皖合作发展示范区,推动山东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是区域合作的关键,为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提供重要动力支撑。具体来看,一要加快构筑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全面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共享体系,鼓励省内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平台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新技术企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链核心技术,山东应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之间的技术互补和相互合作,畅通技术要素“大循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山东生产制造优势和京津冀科技研发资源优势,依托德州的区位优势,高标准建设山东智造中试基地、北京中关村“科创飞地”,打造京津冀鲁科创走廊。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强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数字化建设,增强科技、人才、数字等高端资源集聚吸引力。
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在完善省内基础设施基础建设的同时,协同建设省际交通设施,提升区域聚合力。具体来看:一是加快建设融入长三角、京津冀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津潍高铁、潍烟高铁、潍宿高铁建设,与沿线省份合力推动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通航落地,畅通京沪南北大通道。二是建设西向沿黄陆海大通道。依托黄河流域陆港建设,以海统陆、以湾联城,强化与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的互动互联。三是优化省际边缘区的发展环境。推动省际公路、高铁、城际铁路的有效衔接和畅通,优先推动合作基础好、合作潜力大的区域公路联网,打通省际“断头路”“瓶颈路”,加速畅通微循环。
总之,推动跨区域合作发展,山东必须立足发展实践,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通过探索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市场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进而重塑山东区域发展新优势,更好地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山东贡献。 (作者分别系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齐鲁工业大学讲师)